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现状

点赞:8397 浏览:331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婴幼儿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文章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1979―2010年之间所发表的与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五个方面归纳了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此外,文章还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从既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为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与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21-03

当前,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和突破,还有哪些缺陷与不足,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到底如何,对此,我们需要做一个梳理、总结与归纳,以便为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与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状况的文献统计分析

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1979―2010年之间所发表的研究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和著作进行跨库检索.其中期刊论文155条,硕士学位论文1条,博士学位论文1条,重要会议论文9条,重要报纸论文5条,总计168条.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与研究逐渐增加

为了更加直观,现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年代分布情况进行列表分析.

表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年代分析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与研究,在1998年之后开始逐渐增加,尤其是2001年之后,增长趋势更加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⒈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节奏的加快,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

⒉2001年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以前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相比,更加细化,更加科学合理.对幼儿园教育内容与要求进行了明确而详细地规定,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了首要位置,并首次明确强调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强调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姚本先、张灵所做的一项调查中,所统计的180条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有1篇的有169人,占文献的93.89%;2篇的作者仅有8人,占总数的4.44%;3篇的1人,占0.56%;4篇的2人,占1.11%.从研究合作方式来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研究,研究力量比较单一,研究深度、研究队伍需要着重扩大[1].我们所统计的168篇相关文献题目中有浅谈、浅议、浅论、浅析的就有34篇,占总数的20%.而且既有的相关研究多是总体、概括地谈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以某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有针对地深入挖掘的研究所占比例很小.

(三)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作用有所关注,但研究数量不多,通俗化和普及化不够

在所统计的168篇相关文献中,有10篇与家庭教育有关.其中有的研究规范、深入,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如2001年10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表的王星,王辉的“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2005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表的刘丽霞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但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论文是发表在大学学报上的,要想真正发挥实效作用,必须作好通俗化和普及化工作.我们统计相关数据时发现,在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168篇相关文献中,只有7篇发表在与读者接触面最广的报纸上,而这7篇中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作用的0篇,只是在文中涉及家庭教育的有3篇.由此可以看出,关于家庭教育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的研究应该更深入,研究成果要更加普及.

(四)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小学教师参与相关研究的比例明显偏小

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1979―2011年9月之间已发表的研究幼小衔接的文章和著作进行跨库检索,共检索到353篇相关文献,其中研究者单位是小学的仅有42篇,只占总数的12%.在研究幼小衔接的文章和著作内,再输入“心理健康”按全部内容进行检索,发现在353篇相关文献中有130篇是涉及了心理健康的,但其中作者为小学教师的只有18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小学教师参与相关研究的比例明显偏小.

关于幼小衔接,长期以来存在“一头热”的现象,即幼儿园主动向小学靠.在小学教师和管理者的心目中,幼儿园和学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机构,各自有不同的教育任务、教学目标,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该是幼儿园的主要工作.因此,缺乏和幼儿园的有效沟通,缺乏使小学课堂教学与幼儿园教学衔接的意识,缺乏根据新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

(五)0-3岁早期教育市场火爆且良莠不齐,对早期教育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白

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1979―2010年之间所发表的有关早教的文章和著作进行跨库检索.共检出631条,其中期刊论文378条,硕士学位论文5条,博士学位论文0条,重要会议论文2条,重要报纸论文246条.在631条文献中,和“市场”有关的高达191条.为了更加直观,现将早期教育研究文献年代分布情况进行列表分析.

表1有关早期教育的研究论文的年代分析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加上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早教的重要性,全国掀起了一股早教热潮.形形色色的0~3岁早教机构遍地开花.但“早教”一词却和“市场”、“商机”、“掘金”、“产业价值链”等词语紧密连在一起.刘晓东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中提到“最可恨的是那些教育市场中的投机分子,他们看好教育市场,看到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于是投其所好,炮制各种早期教育方案”[2].同时年轻的父母们对当前早教机构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选择更多是盲目的.也缺少有效的评价标准体系.到底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0-3岁婴幼儿具备了什么样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应如何根据0-3岁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基础与特点选择教育方法、设置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如何对早教的效果进行评价?这些研究还非常有限,甚至有些还处于空白状态.

二、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

许多临床经验证明: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可追溯至幼年.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六七岁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由此看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科学性的.因此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果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对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其身心发展特点为根据.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研究工作者围绕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对策进行了积极探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婴幼儿和谐健康的情绪情感.情感对智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情感的强烈性甚至支配性.婴幼儿对于周围世界以及自我的认识、认同与接纳,往往以情感的建立为先导.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婴幼儿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对婴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


2.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在行为中养成健全的个性.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健全个性的养成至关重要.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在长期的研究中不断探索,认为在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因为婴幼儿的认知能力的限制,除了讲道理,更要重视在游戏和活动中调动婴幼儿的积极情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耐心地提醒和纠正.

3.开始重视对幼儿的挫折教育.“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合理的挫折教育是培养和锻炼幼儿坚强意志和性格,增强心理弹性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个体在现实中生存,都必然要面对各种困难、挑战甚至挫折,如果心理缺乏弹性,当遇到应激事件时,就不能理性面对,正确处理,甚至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而心理的弹性需要在幼儿阶段开始锻炼.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积极面对,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4.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个性化教育.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家长和幼儿教师应在认真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选择具体教育方法.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关注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材施教.

(二)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尽管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样也存在很大不足,有待于继续研究和挖掘.

1.对婴幼儿教育过程中,规范、教育有余,尊重与引导不足.促进人格健康成长是婴幼儿教育的主题.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其心理基础与成长规律,尊重婴幼儿内心的情感及兴趣召唤,科学地启蒙引导,为培养健康的个性打好基础.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尊重心理规律、发现兴趣与特点及引导个体人格的健康成长.而当前的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体现了教育性,普遍性与客体性,而对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主体性考虑不足,缺乏针对性的科学引导.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对婴幼儿健康自我意识的形成关注不够.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个体主体感力度成为影响其内心稳固安宁,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核心品质.增强个体的主体感力度,必须以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为基础.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一方面,婴幼儿受认识水平的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最直接的就是来自于老师与家长的评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罗森塔尔效应”在现在教育领域已是普遍的共识.但是夸什么,怎么夸才能引导孩子对自己形成一种健康的评价?既不唯我独尊,自高自大,听不进批评与意见,也不自我否定,自卑内向,束缚了孩子的心灵.对于这些,家长与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地探索与把握.另一方面,尽管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不高,但他们的自我体验却是敏感而强烈的.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及时进行积极疏导,使幼儿变得自信、主动,从而给孩子的心灵一抹绿色,使之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3.对积极心理资源的培养与输入关注不够.在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过多地关注了孩子的一些“不健康”心理与行为.表现为一些心理疾病与心理缺陷.如“孤独症”、“自闭症”,骄纵、抗挫折能力差、暴躁或胆小、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等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培养应该重于消极防治.

小结

总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育机构,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普遍的重视.但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上还缺少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人们对此问题的研究还需不断深入.对既得研究成果要及时普及宣传,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