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分布的实证

点赞:5964 浏览:2127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就业分布不仅会关系到他们自身,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2013年甘肃省大学毕业生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就业地点、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三方面来研究甘肃省大学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并与学历层次、生源地进行交叉分析,试图了解甘肃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分布的特点.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地区;地点分布;就业单位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开始逐渐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的就业机制,允许毕业生与就业单位通过双向选择来自由择业,此举在促进劳动力市场竞争、提高人力资本的效用,甚至在保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毕业生自由流动、自由就业在提高个体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高素质人才的区域分布更加不均衡.

我国是一个地区间差异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差异既有东西部之间、城乡间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有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地区,不但很难吸引本地或其他地方的高素质的学生在此接受高等教育,也很难吸引在外求学的学子回家乡就业;而且即使本地区培养了高素质的毕业生,也会被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吸引.大学生就业分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还会影响到高素质劳动力的配置和流动状况,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大学生就业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2013年甘肃省大学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就业地点、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三方面来研究甘肃省大学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并与学历层次、生源地进行交叉分析,试图了解甘肃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分布的特点.

一、研究方法和结果

本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的特征及影响机制――西部开发战略中的西部地区人才政策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71363049)的调查数据.课题组于2013年春季在甘肃省范围内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调查,调查的高校共有19所,有效的大学生样本5167个.本文主要对已经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回答进行分析,下面就从就业地点、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三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分布情况:

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分布的实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大学生的就业地点分布

若将就业地点划分为直辖市、省会城市、其他城市和农村,2013年对已落实工作的大学生的调查中,签约单位在省会城市的比重达到50%,在其他城市的占32.4%,在直辖市的占11.6%,在农村的仅占6%.可见,甘肃省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倾向于在城市就业,其中,在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最高,而在农村就业的比例较低.对比大学生高考时的家庭所在地来看,属于农村地区的学生人数最多,占调查人数的43.2%,其次是其他城市,有33.3%,来自省会城市的大学生占18.5%,直辖市的占5.1%.这就意味着有很多毕业生涌向省会城市就业,而相当一部分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不会选择回家乡就业.

如果进一步细化,将大学生生源地与就业地点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就业地点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生源地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的大学生其就业地点仍主要分布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由此可以推论一部分生源地在城市的毕业生倾向于回到自己的家乡就业.而生源地在农村的学生中,有49.9%选择在省会城市就业,30.7%在其他城市就业,10.3%在直辖市就业,仅有9.2%的学生在农村就业.可见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并不愿意到农村就业,而更愿意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就业.

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地点分布情况如何呢?调查中,我们将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划分为高职生、专科生和本科生,2013年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的就业地点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都倾向于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就业,其中,本科毕业生在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为46%,专科生为58.8%,高职生为70.2%,高职生在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最高,本科生在直辖市和其他城市就业的比例高于高职生和专科生.高职生、专科生、本科生在农村就业的比例都较低,分别为7.1%、6.6%、5.8%.

表1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就业地点分布情况(单位:%)

签约单位所在地

生源地直辖市省会城市其他城市农村

直辖市46.825.817.79.7

省会城市11.868.218.21.7

其他城市8.942.045.73.4

农村10.349.930.79.2

表2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就业地点分布情况(单位:%)

签约单位所在地

学历直辖市省会城市其他城市农村

高职8.370.214.37.1

专科11.358.823.26.6

本科12.146.036.15.8

(二)大学生的就业地区分布

从甘肃省大学生的就业地区分布来看,2013年毕业生大部分选择了在西部地区就业.已确定就业单位的大学生中,签约单位在西部的占79.2%,在东部的比例为13.8%,在中部的比例为7%.其中,在甘肃省就业的比重就达到了59.2%.

而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生源地,我们发现生源地属于东部地区的占6.3%,属于中部的占6.4%,属于西部的占到87.3%.可见,甘肃省毕业大学生之所以在西部就业的比重很高,与其生源地大部分在西部有一定的关联,可能有很多毕业生选择在自己的家乡或者离家乡比较近的地方就业.

生源地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其他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就业的地区分布略有不同,如表3所示,生源地在省会城市的毕业生在西部就业的比例最高,生源地为直辖市的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高于其他三类,来自其他城市的大学生在东部就业的比例略高.表3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单位:%)

签约单位所在地

生源地东部中部西部

直辖市14.511.374.2

省会城市7.54.488.1

其他城市15.76.777.7

农村14.78.776.6

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高职生、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就业地区分布略有差异.其中高职生和专科生都有约93%的毕业生在西部就业,本科生在西部就业的比例稍低,有73.4%.而本科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17%,高于高职生和专科生的3.6%和5.8%(见表4).

表4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就业地点分布情况(单位:%)

签约单位所在地

学历东部中部西部

高职3.63.692.8

专科5.81.692.6

本科17.09.673.4

(三)大学生的就业单位分布

从就业的单位性质来看,2013年甘肃省大学毕业生大部分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其中签约单位在国有企业的占40.5%,民营企业的占23.3%,在三资企业就业的也占了约7.3个百分点.说明企业单位对毕业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国有企业,因其工资稳定,工作环境较好,福利、社会保险有保障,特别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近年来公务员热仍在持续,大家普遍认为这类单位稳定性好、社会声望高,而实际上这类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接纳能力有限,2013年甘肃省大学毕业生在党政机关就业的约占7.0%.另外,在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占11.4%,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占5.1%,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占3.3%,部队的占0.6%,其他就业途径占1.5%.

二、研究结论

从就业地点来看

甘肃省大学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就业.尤其是省会城市,调查中已签约的毕业生有50%签约单位在省会城市.而实际上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生源地在农村地区的比重较大,来自省会城市的只占18.5%.进一步分析可看出,生源地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地点仍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说明生源地在城市的学生很多选择回到家乡就业.而生源地在农村地区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在省会城市就业.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学生普遍认为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发展机会较多,而相对来说农村地区在吸引人才的各方面都比较薄弱.


从就业地区来看

甘肃省大学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重最高.2013年已就业大学生中有79.2%的签约单位在西部.通过对大学生生源地的分析来看,样本中有87.3%的生源地为西部,所以我们推断可能很多生源地在西部的大学生选择在家乡附近就业.另外,来自直辖市、省会城市、其他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其就业的地区分布也略有差异.总体来说,甘肃省大学毕业生还是倾向于在西部地区就业.

划分学历层次来看

各学历层次大学生都愿意在省会城市就业,在农村就业的比例较低;普遍倾向于在西部地区就业.其中高职生在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专科生和本科生.本科生在直辖市和其他城市就业的比例高于高职生和专科生.另外,本科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明显低于高职生和专科生,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类.

(四)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

甘肃省大学毕业生在企业单位就业的比例较高,其中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达到40.5%,其次是民营企业,占了23.3%.排在第三的是其他事业单位,约占11.4%.另外,在党政机关就业的占7.0%,其他毕业生分别在三资企业、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高校和科研机构、部队等就业.

小华.“极点”对大学生就业地区流向的影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

[3]黄敬宝.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4).

[4]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孙百才,郭秀兰,刘晓玲.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蓝皮书(2007-2009)[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万阳洋(1985-),女,硕士学位,甘肃政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