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哲学视角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点赞:23815 浏览:1078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王南《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一书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哲学反思和把握,主要研究社会本体论、社会结构、社会价值及其结构、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重点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的结构和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后果.本书从社会哲学的视野分析个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问题,将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融会贯通,是社会哲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一、写作背景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既是我国社会结构整体性变革的20多年,同时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20多年.这一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研究呈现出新的风貌和时代特征.第一,有强烈的前沿“问题意识”.第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哲学创新,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更注重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以求哲学理论与哲学的创新.第三,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第四,努力恢复和确立人的主体性维度,更加关践、价值、主体、人这一层面的问题.最后,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个性化倾向比较突出,研究的平民化意识日益增强,并且分化的倾向也较为明显.该书的出版澄清了长期以来社会哲学学科观念模糊混乱状态,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大方向.

二、写作特色

本书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为核心问题展开探讨,理论说明极具逻辑性,把对社会历史的观念称为“描述”.以“浓厚的学术思想含量、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分析和活泼的文字表述相统一”为写作风格,以“科学、严谨、朴实、规范”为创作学风,来展开内容的语言表述,力求既有学理的严肃、又有现实感的活泼文风.

三、内容结构

本书中王老师以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社会哲学的切入点,分为八个章节探讨了现代实践哲学的兴起、超越原子论与整体论、探讨一种复合正义论、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等问题.

王老师首先从社会哲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入手,阐述了社会哲学发生和成长的可能性.接着论述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即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以及二者的区别.从而得出结论:市场经济与社会哲学之间具有一种潜在的关联性.接下来王老师界定了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指出造成研究困难的都是思维自身,应该让定义适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领会去修正定义,修正理论思维,这种方法即为反思平衡法.由此,得出了对社会哲学对象的定义,即:社会哲学是一种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的总体把握.关于研究社会哲学的意义,王老师从两个层面去论述,一个是现实层面的意义,再一个是哲学层面的意义,并总结得出结论,若现实生活与第一哲学两个层面对于互相贯通,将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在书中,王老师一般的讨论了关于社会生活的描述即社会本体论问题.在可能性层面上对社会的本体论问题进行了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最一般的理论框架,一个社会思想的一般坐标系,以便借助于这一框架对于既往的社会哲学理论进行一种批判性的考察,并由之而为探讨理论发展的合理进路提供某种借鉴.在这一章中,王老师先是界定了社会存在论的含义,接着重点论述了社会生活的描述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强调指出政治作为一种技术为人类所特有.对于日常语言与理论语言的关系,王老师指出:没有观点就没有理论,理论是观点的产物;理论语言不可避免的是派生并依赖于日常语言的.对于社会生活理论描述的后果,王老师指出:科学语言的描述通常片面抽象,而哲学语言的描述则会受到两个方面的约束,即它必须遵从理论语言的规范;它必须满足整体性描述的要求.最后得出结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社会哲学的中心问题.

社会哲学视角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在书中,王老师介绍了人类本性的三维度,即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指出“人类首先是一种生物存在,不仅如此,人还是一种超生物性的精神性存在,人赋有意识,这使得人类从根本上不同于普通生物.”并进一步论述“结成社会是人类能够作为人而存在下去的最基本的条件.”继而得出结论:人之为人,只能“文化地”存在着,文化是人的宿命,人类的社会性是一种有文化的社会性.

王老师在书中指出,人类活动有三大基本领域,即经济活动、精神文化活动和社会秩序.人类的经济、文化、政治三领域的结构关系,也就是本书探讨的基本社会结构.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人类诸基本需求的一般满足方式是以“瓶颈需求”为基准的,在优先保证“瓶颈需求”获得某种可视为最低限度的满足的前提下,再尽量地去满足其他基本需求.诸基本需求的满足方式以“瓶颈需求”的满足为标准,从而得出结论:社会基本结构是由满足“瓶颈需求”的活动领域决定的.

在书中王老师还对社会价值进行了考察,指出社会的基本价值关系为权利和义务.并进一步阐明人类社或活动诸领域应遵循的价值原则为效率、公平和自由.接着详尽的论述了社会性综合价值--正义论.王老师认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分离性使得各个角度、各个领域的价值原则彼此冲突、难以并存.这种冲突和难以并存可能导致社会生活的不可能,因而必须予以折中协调,使之能和平共处,共同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这样一种用以折中协调诸价值原则的价值原则,便是一种正义原则.作为一种协调诸原则之原则,正义原则便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原则.正义价值的综合性体现在对各对立价值的折中上.首先是对权利与义务价值的折中.书中主要以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中的价值原则――效率、公平、自由――的平衡和折中问题.

四、观点创新

在书中,王老师把社会的结构方式与人类的活动方式相联系,阐述了经济、文化、政治三大活动领域的基本结构关系从领域和一到领域分离的转变过程.这是极具创新的观点.

首先提出了“瓶颈需求”的概念.王老师指出:“诸基本需要的满足不可能齐头并进,而只可能是在保证各基本需要都能获得最低限度的满足的前提下,根据各活动领域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在活动量的分配上,起决定作用的便不是‘生产’能力最高的活动领域,而是‘生产’能力最低的活动领域,即‘生产’能力最低的活动领域有权要求优先获得足够的活动量以满足最低限度的这种需求,这种其满足手段匮乏或稀缺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只能按最低限度要求予以满足的需求,可称之为‘瓶颈需求’.”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秩序成为“瓶颈需求”.政治活动获得特别重要的中心地位.这就意味着社会秩序的需求和生产获得了一种基准的地位,进而意味着,要求以生产社会秩序的政治活动为基准来决定如何安排其他领域的生产活动.政治活动的中心地位决定了非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合一的社会运行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分工的市场交换所造成的人们之间以物为相似度检测的依赖关系的普遍化,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市场交换的副产品.由于成本的低廉,这一生产方式成为市场经济社会主导的社会秩序生产方式.政治活动的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社会不再那么重要,其限制作用也就成了弱强制,或不再强制.各活动领域各归其位,形成诸领域相对分离的状态.


由于在物质生活资料和社会精神两种现实的生活需求中的物质生活水平一般地稳定在大致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水平上,易生波动的社会秩序对于人类的生存便有了决定性的意义,于是,主要地提供社会秩序的政治活动便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并使经济活动与精神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建立或保持社会秩序的需要,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得三大活动领域以政治为中心而结合为一个其间具有高度密切关系的整体,即领域合一.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分工与交换高度发达,经济活动高度社会化,人们之间由此而建立了一种相互依赖的经济纽带关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得经济活动本身就直接构成了一种保证社会秩序的力量.这样一来,政治活动虽仍有社会整合的重大作用,但既然不再是社会秩序的唯一主要提供者,作为统合一切领域的中心地位自然不再存在.由此导出的结果是,各个活动领域间将不再存在一种直接的从属关系,而是相互拉开了距离,相对地分离了.这可简称为领域分离.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这是从非市场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社会结构所发生的最为根本性的变化.

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的引起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诸价值原则的疏离、政治的化、文化的复调化等一系列变化.三大领域从合一到分离的转变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理论体系,这为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