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课程理的ESP课程标准

点赞:5859 浏览:208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基于英语课程理论的理念、内容与评价分析了特殊用途英语课程(ESP)课程标准建构的具体内容,并借用此框架分析了欧洲三所著名大学的ESP课程标准,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我国相同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 键 词:课程标准;ESP课程;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01-03

引言

课程论的价值选择即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关于此问题的论述可以归结为学科课程论、规划课程论、经验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等不同描述.对课程认识的变化源起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深化,即人们从关注问题是什么到关注如何做的延伸,其核心是由关注静态的预设的课程向动态的相互适应和创生的课程观的转变.此课程价值的转变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课程的认识由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的转移,预设目标被生成目标取代、教师权威被学生中心替换、衡量目标的实现被指责为忽视量变的存在.

观念的改变同样影响着英语课程论的变迁,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受结构主义语言关影响更关注语言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其检测设更倾向于将语言定义为由语音、语义和句法子系统构成的体系.功能语言学的引入强化了对语言意义与功能的描述,语言的情景与意义在交际中的作用远胜于语言结构本身.互动理论的提出再次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语言向社会语用延伸,语言的定式、人的行为、语用场域的,交往与互动成为语言的主题.多元发展的价值选择已不再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影响课程开发的理性思维,并深刻影响着教学观、学习观与教师观的变化.从英语课程大纲建构的视角分析课程的设定、组织与评价将进一步明晰不同英语课程在学科结构中的作用,深化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促进课程标准建构的科学化、程序化和化.

一、英语课程标准界说

1.课标的内涵

英语课程标准的词源分为curriculum和syllabus两种形式,美国的课程传统对二者区别不大,而英国的课程传统将curriculum指向国家的课程标准,syllabus则是从属于课程标准下的课程大纲或课程设计.尽管课程标准因国家和地区差异而区别,但当前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业已明确,即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估反馈四个不同方面.英语语言课程标准(大纲)一般基于内容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而确立,从本质上说是应然教育与实然教育的具体化.内容标准更强调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和储备,是对预期目标的预设,而表现性目标侧重学生的语言习得、学习进步与体验与具体教学任务的实现等.Nunan(1988)认为表现性目标在语言大纲或标准中应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即对学习者能力的描述、应用的条件和表现的评价等构成要件.也有学者将语言课程目标划分为真实世界的目标与教学目标,即认为教学目标与真实情景之间在语言应用中尚存在鸿沟.因此,对语言课程目标的关注在于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关注.

2.课标的类型与组织

英语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体现为不同类型的课程大纲,主要分为综合性大纲(synthetic)和分析性大纲(analytic)两种,前者是将语言组成的各部分分别学习,并逐步实现语言习得的大纲类型.后者更强调从交际角度出发组织语言,较少考虑语言的系统性.从课程大纲更关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辨别,一般认为综合性大纲更强调学校内容和结构,如语法大纲(grammaticalsyllabus)和功能意念大纲(functional-notionalsyllabus),而分析性大纲更侧重思维训练与交际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任务型大纲(task-basedsyllabus)和内容型大纲(content-basedsyllabus).对大纲内容的组织与编排是大纲编制的核心问题,White(1998)指出各种大纲编制中对内容组织的标准不一,但对特定类型的大纲编制依然有规律可循,首先,以语言结构的顺序从语言覆盖的范围,使用的频率和难易程度为主题顺序安排的大纲结构;其次,以兴趣与情感的影响力和与学习者的相关性为线索排列组合的大纲结构;再次,以语言功能的实效性、情境性与社会文化差异的差异性为线索构建的课程结构.可以看出这种横向的排列方式仅解决了内容的组织,但没有涉及内容的纵向难易级别,其中语言结构的难易程度应尽量保持与语言自然习得顺序一致,情景的选择应更加注重语言与场景的真实性,内容主题的难易程度则应考虑内容本身的知识性与专业性等.


3.课标的评价

课程标准的评价方式取决于课程开发主体中学科专家、教师和研究者对语言、学习者和评价的意识.不论是以最终学习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或是以促进学习进步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都应指向课程的改进.作为课程标准的文本形式,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应满足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即内容效度的一致性.同时课程标准在多长时间内具有持续效应,课程标准的准确描述应该具有共时性和预见性.

以改进课程标准作为动态开发的基本理念,White(1983)借鉴Rogers的课程改进观点指出,课程改进应考虑相课程的相对优势、兼容性、实验性、可观察性、社会联系和复杂性等不同要素.总之,课程评价方式的制订是建立在对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信度与效度衡量基础上的,并应综合考虑课程相关因素在课程标准制定中的作用.

二、ESP课程标准框架

特殊用途英语ESP课程是以学习者英语学习需求为基本目标,结合一定的专业知识建构的英语课程.目前ESP课程分为商务英语课程(BE)、学术英语课(EAP)和科技英语课程(EST)三种.

首先,ESP课程设立的理论基础是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他认为ESP课程中的语言主要针对语言的指称意义和工具意义,其中前者关注是什么,后者侧重怎么样的问题.对ESP课程开发其重要影响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本位的课程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主要体现为以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学习个性化为主要指标的课程开发,需求分析应体现学习者分析、学习情景分析和语言使用领域分析等,再将需求进一步细化明确,并以此建立需求列表作为课程目标制订的依据.其次,ESP课程的类型既包括传统的综合性大纲,也包括分析性大纲.其中包括综合性大纲中常见的词汇语法型大纲(lexical-grammaticalsyllabus),语料型大纲(discourse-

basedsyllabus),功能意念大纲(functional-notionalsyllabus),分析性大纲主要针对学习型大纲(learningcentredsyllabus)和内容型大纲(contentbasedsyllabus).每种大纲都暗示着一种排列组织逻辑,词汇语法型大纲、语料型大纲和功能意念大纲是以语言结构、场域和功能作为逻辑起点的组织排列方式.学习型大纲和内容型大纲主要以学习技能和学科逻辑作为排序原则.有学者从ESP课程以需求为基本要素论证指出ESP课程大纲的组织编排取决于需求的特殊性与否,当需求具体明确时,课程组织更倾向于内容逻辑,当需求宽泛粗略时,课程组织更倾向于语言逻辑.

再次,ESP课程测试从内容划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学术语言(EAP)进行测试,另一种是针对具体专业背景语言进行测试(ESP)由于前者不区分专业背景,考试的适用面广,而后者由于专业性强,仅适用于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参试者.即便如此,考试的内容选择和任务都与一般英语具有很大区别,(1)学术英语与特殊用途英语都限定了特殊的语言使用域.(2)两者都限定了语言使用的情景.(3)两者都包含了特定的技能要求与运用.ESP课程测试的形式包含语言技能测试、策略运用测试和任务完成测试的不同形式,但因为测试的核心是交际语言能力,所以测试形式一般都包含不同的形式组合.

三、欧盟课程案例研究

基于文献研究的分析框架,本文以2013年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位大学排名为依据,选取欧盟成员国瑞典、德国、法国、英国的高水平研究性大学,以其开设的不同类型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

1.BE课程案例

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ofEdinburgh)是与牛津、剑桥并起的英国六所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以其出色而多样化的教学与研究而享誉世界,该校位列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2012年排名第36位.尽管英语国家本身具有母语环境,但为进一步有效衔接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满足留学生和交流生不同的学习要求,其分别开设EAP基础课程和ESP课程.以商务英语BE课程为例,该课程下设三个课程方向,分别是国际金融英语、国际贸易英语和商科硕士英语,此类课程针对中等英语水平(B1)级别学生开设,结业后学生需达到中高级(B2、C1)水平语言要求.该类课程内容与专业英语的需求紧密联系,语言技能与专业技能融合是课程标准的最大亮点,旨在通过各种不同的商务语域情景化的交际任务实现语言交际能力.

2.EAP课程案例

德国慕尼黑大学(LMU)是德国政府首批三所“精英大学”之一,是德国一流高校中的最杰出代表――享有德版“常春藤高校”的美誉.在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2012年排名位于世界大学第45名.在博洛尼亚进程中,该校引入英语硕士课程,分别以授课、研讨和实习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完成相应模块后根据高等教育互通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ECTS)获得相应学分,并在欧盟范围内通用.本国学生入学后需参加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或西班牙语语言排名测试,并根据测试选择相应的语言课程.其中英语课程分为B1(中低级),B2(中级),C1(中高级),C2(高级)四个等级,且全面指向学术英语,以学校环境、授课情景、课堂答辩、学术语体等学术语用域展开.B1,B2级别的课程分别旨在巩固英语基础和培养学术素养,C1,C2级别的课程融入更多学术技能与专业背景知识,为进一步向专业学习过渡.LMU显然已经形成了具有学术语言学习特色和由学术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的英语课程体系.

基于英语课程理的ESP课程标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语课程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EST课程案例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Paris)是世界上高等师范学院中最古老的一所,是受法国高等教育部部长直接管理的法国一流大学,在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2012年排名位于世界大学第59名.其通过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满足学生学科学习需要,包括社科英语(EnglishforSocialScience)和科技英语(EnglishforScienceandTechnology)两门ESP课程,其中EST课程主要针对撰写学术论文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需求,其授课对象主要针对有论文发表要求的理工科博士研究生,该课程模块分为文献阅读、分析和呈现三部分,其中文献阅读包括篇章分析、段落分析和谋篇布局训练;分析包括话语结构分析和遣词造句分析等,呈现包括书面语与口头语表达等,其重点是对学术文本进行段落、话语和语篇的分析,并最终培养真实语境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对ESP课程标准的反思

欧洲的英语课程改革是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学习需求和课程国际化的课程改革,内容上将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相互联系,逐渐形成以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课程为一体的英语课程体系.为各国学术交流、学生流动与高等教育竞争进一步破除障碍,促使欧洲各国对语言课程进一步改革以适应高等教育一体化,使原有的通用英语课程向专业英语课程转型.由于各国各高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在课程形态和层次上各异,在博洛尼亚进程和相关协议的总体规划下,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英语课程以适应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需求,提高各院校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不争的共识,并以转化为英语课程改革的实际行动.

通过对课程标准案例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首先英语课程结构以欧框(CEF)为基础,沿用功能意念大纲、语言就能大纲和分析性大纲.在课程结构上呈现由易到难,既有通用英语GE课程、也有过渡性的EGAP课程,也有专业性的ESP课程.从语言课程向知识课程的转变从本质上说是由语言形式向语言内容的转变,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强调专业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传统英语课程缺少对学生专业学习需求的关注,不能实现语言与专业学习的融合,直接导致学习目的性不强,难以调动学习的动机和创造性.通过学术英语课程、专业英语(ESP)课程实现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满足高等教育的语言学习需求.课程的评价更倾向于和学术学习相关的语言技能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特别是写作和与真实交际任务相关的交际能力受到极大关注.这种交际能力的测试通过具体的测试任务实现,学术写作任务设置包括报告写作、论文撰写、学术规范等;交际能力测试则体现为真实情景的会议模拟、主题研讨和沟通协商等任务评判.从本质上讲ESP测试的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只是由于其目的性变化所导致的,更具针对性、真实性和实用性的测试任务.

以上高对特殊用途英语课程标准的分析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意义.首先,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其中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是体现教学学术和科教融合理念的具体措施,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应以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此作为高等教育战略调整的重要步骤.其次,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语言教学条件千差万别,学界对特殊用途英语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对语言和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已基本形成共识,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形成国家层面的ESP课程指导性政策,将分散的各校实验性探索上升为宏观指导下的课程改革,提升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与层次,夯实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