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疏导

点赞:5446 浏览:186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校辅导员工作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辅导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为了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需要社会、高校和辅导员自身共同努力来解决辅导员面临的多种压力.

【关 键 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疏导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一支重要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作为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的最基层,也是最直接的实施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辅导员受到来自社会、学校、自身等方面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不适问题,给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学习造成诸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因此,更多的关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合理、科学的疏导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的辅导员相对普通教师而言,存在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三多三低”,即分管的部门和领导多、面对的学生多、要管的事情多,而在学校的地位较低、学历或职称水平低、待遇低.综合起来,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繁冗的事务性工作削弱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质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学生群体更趋复杂,学生工作的内涵不断拓宽,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不断拓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原来没有的或分量很轻以及边缘性的事务工作不断融入到学生工作体系,并日益成为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安全稳定、学生党建、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宿舍管理、贫困生问题以及宣传工作、网络维护等等,工作千头万绪、琐事繁多.辅导员工作的内涵不断拓宽,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常常使得辅导员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最终导致辅导员产生心理压力诱发不适的心理症状.据吴薇莉等对西华大学辅导员职业枯竭的调查显示,“在反应职业枯竭的三个因素中,辅导员出现情绪耗竭的比率为9.26%,工作怠慢为7.14%,感觉成就感低落的则高达87.96%”.

(二)“非职业化”状态导致辅导员前途焦虑

虽然辅导员队伍正在向职业化、专业化道路迈进,但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若要发展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通过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高校中终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成熟的高水平的专业人员群体.“非职业化”主要体现在:辅导员从业时间短,队伍相对不稳定、辅导员的职业入口缺乏严格的专业门槛限制、辅导员的职业前途不明朗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容易使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前途丧失信心,出现心理焦虑等现象.

(三)多种角色冲突影响辅导员工作的身心健康以及积极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对辅导员的角色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己经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成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怎么写作的工作者;工作职能集教育者、管理者、怎么写作者、研究者等诸多角色于一体.这么多的角色期望很容易出现角色冲突,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辅导员是学校管理系统的节点,学校各部门对辅导员都有不同的要求.学生处要求学生纪律优良,形成稳定的局面、教务部门要求学生勤奋学习、组织部门要求辅导员做好党建工作、保卫处,后勤等对辅导员都有不同的期望.因此辅导员成了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焦点,这也必然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冲突.另一方面个人发展与工作现实之间的冲突也会造成辅导员角色内冲突.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这也是辅导员需要面对的,但是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没有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学识能力.辅导员的高投人、高付出并没有带来高回报,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许多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疏导途径

高校辅导员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作应激(压力)需要组织和个人共同解决,否则,个人成功应对应激的策略只是帮助雇员从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求生存所用的临时补救方法.”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辅导员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辅导员的工作予以积极地肯定

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社会心理环境,个体是否选择辅导员工作和是否愿意为之奉献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社会对辅导员认可的心理环境,这就要求要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辅导员与高校学生生活在一起,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需要;是维护高校稳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全局需要.

高校要优化辅导员心理环境氛围,加快辅导员队伍建设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是维护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关键.学生工作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关怀与支持,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如此.学校要努力改变诱发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外在因素,合理运用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手段,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荣誉感、自豪感.比如,加快落实有关进修培训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辅导员参加研讨班及出国进修,并享有与专业教师同等待遇,制定辅导员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地辅导员进行培训,鼓励一部分优秀的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立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建立独立的工作评价体系,高校要认真研究、界定辅导员的具体职责以及教育内容、手段、载体等,最大限度调动辅导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关心和满足辅导员的合理需求,关心和改善辅导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设法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负担;尊重辅导员工作,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辅导员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高校要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有针对性地帮助辅导员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三)辅导员要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首先,辅导员要真正认识到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调整心态,改变不良认知方式,要辨证的认识辅导员工作的苦与乐、得与失.在辅导员工作中领略工作的乐趣与精神的满足,从而产生愉悦感、成功感和自信心,在辅导员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提高心理学理论水平和心理保健意识,这点很重要,因为“在影响挫折感受的诸因素中,人的主观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主体对目标的价值判断以及对挫折情景的理解”.辅导员要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消极自卑;要掌握一些心理调适方面的策略,与人和谐相处的技巧,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缓解精神紧张,维持心理平衡,适应高压力环境下的工作;充分利用资源,主动寻求帮助,如求教于有经验的同事,向领导、朋友倾诉,求助于心理专家等.最后,要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辅导员的工作得不到普遍承认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思想理念相对滞后,工作方式过于陈旧.要调适好这种失衡心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紧随时代步伐,勇于打破旧框架,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创造出适应新世纪大学生发展的思想教育模式.通过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提高抗干扰和自控能力,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够自觉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言行,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另外,辅导员还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开拓自身的发展空间.辅导员只有将自我需要与动机调整到精神追求层次上,才能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由此,辅导员将逐步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把培养学生当成是最重要的事情,当成自己的兴趣,成为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合理、职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辅导员.


三、结语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高校要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产生,给予辅导员工作更大的关怀与支持;作为辅导员,要不断的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心理健康知识,不但要在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更专业的指导,同时也对自身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进行正确的疏导,实现辅导员事业和自身的和谐发展.

.2006-4-28.

[2]朱媛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途径.中国校医.2008,8(4):465.

[3]吴薇莉,王政书,章红等.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与心理管理―以西华大学辅导员职业枯竭调查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08.

[4]铁俊.浅谈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37-39.

[5]孙其昂,魏永军.高校“职业辅导员”的理念与队伍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07-110.

[6]陈素权.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及其调试[J].思想理论研究,2007(2):86-89.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疏导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辅导员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7]石林,古丽娜,梁竹苑等译.压力与健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46.

[8]中国教育报评论员.让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实施者[N].中国教育报.2006-4-29.

[9]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