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课程改革

点赞:3184 浏览:114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课程论是高等教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文章通过对课程的几种典型定义的介绍,探讨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原因以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 键 词】课程;课程改革;高等学校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学一个重要的理论,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它就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观.

一是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科目.这种观点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术六艺.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众多教育学教材也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然而,这种定义只关注教学科目,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维度.现在我国各地的课程改革,已把活动和社会实践列入正式课程,这说明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是不周全的.

二是认为课程就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期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例如,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相对说来,这个定义考虑得比较周全.但是这一定义本身也存在疑义.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实际的体验上.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影响,而不是教学活动本身.

课程课程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程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是认为课程就是学习经验.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经验是学生在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思考中形成的.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学习者,他们从同一活动中获得的经验都各不一样.所以,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作了些什么.也就是说,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认识到的或学习到的课程.这种课程定义的核心,是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二、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原因

高等学校从产生以来,课程就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到了现代,有意识地进行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首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张了高等学校的职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依次扩展了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怎么写作的职能.这一职能上的变化,必然要求课程也随之变化,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向多样化发展.

其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类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多种类型.因此,课程的安排也随之做出改变,对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问题.

再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受到怀疑,对整个教育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然也带动课程做出相应的变革.

(二)知识的激增加速了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

知识的激增要求高校课程作出一些变革.一是数量上的,即在课程中吸收新鲜事物,使课程内容跟上时代步伐.二是质量上的,即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寻求那些最基本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并使之结构化,这是当代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

(三)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高校课程不仅要符合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满足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必须符合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满足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一点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当代都得到了某种形式的认可.如何根据精神文明的需要恰当地安排高校课程,特别是那些关系人才基本素质、修养和人格的普遍课程,一直是当代各国高校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关于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正确对待通与专的关系

西方所提倡的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被认为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所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其最终目标是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课程的设置首先应当从简约性出发,关注科学性和前沿性.选择最能代表学科核心内容的课程,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学科的主题精神,了解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其次要注意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渗透与贯通.我们强调通识教育并不是说就要排斥专业教育,而是应该以通为基础,在通的基础上关注专,使通与专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使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重视隐性课程的发展

隐性课程既非课内学科又非课外活动,而是第三类课程,即校园文化建设,它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氛围、学校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的.隐性课程使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以及同伴之间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隐性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运作模式中,教师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无权也无力探讨“教什么”的问题.然而,教师并不是他人思想的被动传授器,应该反思注重知识掌握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课程目标是否合理;反思由专家制定的课程内容是否合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选择、改编和整合等方式进行改造和重构.其课程角色应该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由“运动员”向“教练员”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把课程理解为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的整合体,下大力气推进我国课程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合理快速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