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字》主题的

点赞:4148 浏览:150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小说《红字》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开创者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美国浪漫小说中最有权威的作品.笔者从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角度来探究小说的主题,使这部小说复杂的创作思想和多层次意义得以清晰展现.拟就此对《红字》主题寓意加以分析.

关 键 词:《红字》;主题;霍桑

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57-02

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开创者霍桑用尽了毕生的心血写成了《红字》,小说一出版,它巨大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立即被当时的人们所肯定.亨利詹姆斯在他对霍桑的精辟研究中描述了美国人为《红字》感到骄傲的心情:“有些东西会像已被欧洲接受的任何优美艺术一样传至欧洲的.”这部小说以殖民地时期严酷的教权为背景,内容极其深刻,所表现的思想情绪丰富而复杂.作者从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角度来探究小说的主题,使这部小说复杂的创作思想和多层次意义得以清晰展现.本文拟就此对《红字》主题寓意加以分析.

霍桑是一个思想上充满矛盾的作家.他生活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崛起、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在他看来,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使用不但未能改善社会的道德面貌,反而使人陷入更深的旋涡.对霍桑和其作品影响最深的是当时激烈的派别斗争,以及这种斗争所涉及的道德观念问题.霍桑不是清教徒,他生活的时代离清教主义在新英格兰的统治已有一个世纪,对于17世纪清教徒的教义他不尽同意.但是,当时日益膨胀的资本主义社会却使他重新考虑清教主义的观念.他不相信爱默生的“人具有神性”的超验主义哲理,也不相信空想主义的改革运动会有任何实际效益.他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归结为“人类的罪恶天性”、“内在的堕落”,探索人们心中隐蔽的罪恶成了他作品的重要主题.《红字》正是反映霍桑这一创作意图的成功之作.小说以红字“A”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A”是英文“通奸”(adultery)一词的缩写,象征耻辱和罪恶.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与丈夫――一个身体畸形多病的术士罗杰齐林沃斯之间根本无爱情可言,她丈夫据说在海上被掳失踪,她与另一个男人――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生了一个女儿,不齿于整个社会,她因此被抓,按当时的教规,犯有通奸罪妇女必须当街示众,交代全部罪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为了保全心中纯真的情感,海斯特独自承担一切罪过,她必须穿着一件绣有红色“A”字的外衣,海斯特白兰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人物形象,她成为读者正确理解《红字》所蕴含的凝重主题的关键.

《红字》所处的背景是17世纪的新英格兰殖民时期,新英格兰是以一种独特的历史方式建立起来的,那里的早期英国移民都是国内受迫害的加尔文教徒,他们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对居民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提倡“节制”、“正义”、“虔诚”的清规戒律,摧残人的精神,压抑人的自然要求,整个社会用宗教教义、道德准则以及习俗、舆论罗网起来,束缚着试图触犯他们神圣秩序的人们.在他们看来,海斯特是敢于冒犯宗教戒律的妇女,势必要受到社会的歧视、法律的惩罚.小说中所描写的地方长官是一群迫害海斯特的刽子手,他们扮演着“监护公众道德”的圣人角色,维护自己利益,把她作为训诫罪恶的对象,残忍地剥夺了她追求幸福的权力,霍桑怀着憎恨的心情写道:“那些政教合一机构和那些貌似公正的教职人员都没有资格裁判一个犯罪女人的心,无资格分辨善与恶.”海斯特不仅仅受到当权者的残酷迫害,同时还受到笼罩着浓厚的市侩和宗教气氛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凌辱;妇女们刻薄的侮骂,孩子们无知的嘲笑,陌生人的冷淡,她成为社会所摈弃的罪人,尽管海斯特白兰反抗,然而终究没能逃脱黑暗的殖民统治的罗网,成了宗教统治的牺牲品.海斯特的悲惨命运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下罪恶的宗教统治所造成的.作者的目的不仅在于暴露加尔文教的思想统治,更在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复杂的心理及旧理道德的危机和虚伪,这正是《红字》从社会角度所反映出来的主题思想.

对《红字》主题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海斯特白兰是作者全面肯定的人物.她坚强,有毅力,对爱情忠贞不渝,虽然被宗教统治者认为有罪,但她是纯洁的,是一种强者精神的象征.她是当时资本主义初期政权、教权、夫权的受害者.她的人格,她的精神在小说中不断升华,最后成为真、善、美的化身.海斯特具有坚强的毅力,顶住了来自统治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在关键时刻成为一名向封建宗教政权进行挑战的英雄.霍桑用浓郁的笔墨精心刻画了她的反抗性格,从出场到结局,她的反抗精神贯穿整部小说.从道德意义来说,《红字》并不是单纯要对人们进行“要诚实”的说教,它涉及“什么是善与恶”这个基本的主题,海斯特并不是个悔过自新典型,她尽管接受惩罚,却没有接受惩罚她的那些社会道德规范,反之,她用一种疏远的目光和不敬重的态度来看待和批判当时社会的各种制度,以及由牧师们和立法者所建立起来的一切.“海斯特走出监狱所表现出来的仪态比她任何时候都更具贵妇人气派,先前认识她的人原以为她在厄运笼罩之下,定会显得神情沮丧,一派凄伤,看到她时都大吃一惊,甚至惊跳起来,她的美是那样光彩照人,简直使笼罩她的不幸与耻辱变成了一道神圣的光环”,而作为耻辱的A字母是“以细红布作底,四面图以精美刺绣和奇特的金边花边,是煞费匠心,用无数丰富瑰丽的想象制作出来的这件饰品堪称华美绝伦,但大大超出了殖民地禁止奢侈靡费规定的许可范围”.她的这些行为就是对当时清教法规、世俗陋见的大胆反抗与挑战.正包含了她对所处的社会现实的深刻、清醒的认识与深沉的指斥,她敢于相信自己,相信新世界中的道德的可能性,尤其重要的是她对社会的认识,逐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生活的磨难海斯特认识到,首先必须“打倒社会的整个体系,重新来建树,才能争取到妇女的公平而合理的地位,在更为可靠的保证相互幸福的基础上,建立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整个关系”.而海斯特与丈夫之间的婚姻是“一种错误而不自然的关系”,是社会礼教的枷锁,它是造成人性与道德冲突的根源,海斯特对美好、纯洁爱情的真诚追求成了对宗教戒律的反叛.她大胆的个性展现与纯系人为的社会道德发生了矛盾.当个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之间出现冲突时,每方都以大量手段来确立其地位,包括神的与自然的法律.按“原理”主义,她是个罪人,一个敢于违反社会观念,神的意志,充满自我觉醒意识的人,她以个人观念与社会道德宗教观念斗争,虽然无优势可言,但这一行为所蕴含的反击力是无法预料的.通过霍桑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读者们看到一代在宗教、政治双重统治重压下寻求个性解放、自我价值和道德观念的人,一个自我意识时代的开端.心理描写是《红字》重要的写作手段,霍桑着重刻画了人物心里的细腻活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是随着作者层层提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而展开的.生动、逼真的人物心理探试不但使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更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在海斯特从狱中被押往刑台示众这一场景中,读者能清晰地感觉到她内心真实的感受.“从牢门到市场并不很远,但就罪犯的实际感觉而言,这段路走起来可能是相当长的.因此尽管她神态倨傲,但那些挤在一起看她的人的每一个脚步声或许都会使她痛苦,犹如心被掷在街上,供人们踢蹴和践踏.”海斯特极度的痛苦和屈辱的心理一目了然.而在刑台上方劝解她忏悔和招认的人――丁梅斯代尔牧师正是她的情人.在受审这段时间里海斯特“一直站在那座耻辱台上,她双眼凝滞,显出一副恹恹的漠然无动于衷的神情.那个上午她承受了一个女人所能忍受的一切.她生性不是那种以晕厥来逃避过于强烈的痛苦的人,她的心灵只能在麻木这个坚硬的外壳下使自己获得庇护.”她以惊人的毅力控制由于难堪的耻辱所激起的近乎疯狂的情绪,用一种冷漠、麻木的心态以掩饰内心的痛苦.可以看出海斯特的坚强的意志品格,宽大的女性心灵,为他人着想的奉献精神及反抗恶势力的斗志.在痛苦煎熬中的人一定是满心伤痛的,但令人欣慰的是人在此之后将获得新生.海斯特正是经历了这一心里历程,她最终成为毫无自私目的、完全不为自身的利益和欢乐而生活的人,成为扶救他人心灵的人.


《红字》是一部意义深刻的作品.作者从社会、道德和心理三个侧面阐述主题,使之成为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的成功之作,小说讲述的是一段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经历,但它给人们留下的启示超越时间,永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