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点赞:33296 浏览:1558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包括对发展道路既有成果的充分肯定、对目前发展道路创新性延续的清晰认知、对未来发展道路的充分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这一道路本身的优越性,只有优越才能够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绝对优越性(即本身的优越性)和相对优越性(即比较的优越性).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就必须不断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优越性;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2-0081-05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关键的一条就在于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所以,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号召全党,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充分树立高度的道路自信.当前,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内涵及其来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内涵

单纯从汉语词义来说,“自信”是指自己相信自己.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来说,“自信”则是指一种积极性,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这种积极态度表现在一个人的内在心理上,就是一种充分的自我肯定与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是这种自我肯定与相信在政党、国家和整个民族范围内的延伸与扩展.

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发展道路既有成果的充分肯定,对目前发展道路创新性延续的清晰认知,对未来发展道路的充分信心.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对发展道路既有成果的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立的一条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向前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中国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的历史过程.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内在地包含着早期探索者的不懈努力.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应当包括对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成果的充分肯定;同时还应当包括对以、、等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在创立、形成、发展、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的充分肯定.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对发展道路的既有成果创新性延续的清晰认知.道路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延展性的事物.作为抽象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延续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历史上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继承性就是对原有道路的基本发展要求、发展基础、发展原则的延续;而创新性则是在原有道路基本点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发展措施和发展环节所作的符合实践发展要求的新创造,是向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延续性本身就是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明确认识到当前道路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原则,清晰认知到当前道路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充分自信.因为,一方面,对这种延续性和创造性的认知是建立在对既有成果的肯定基础上的,因此这种认知本身就包含着高度的自信.另一方面,只有这种认知的存在,才会产生对当前发展道路的积极态度和积极评价,才会自觉地延续与发展这条道路.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对道路未来发展的充分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发展是前后相承的,具有极强的延续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面临着未来走向的问题.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还应当包括对这条道路未来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这种信心,一方面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继续发展、继续拓宽、继续向前迈进的信心;另一方面还包括历史的主体――中国人民对沿着这条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同时,这种自信还包括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这条道路的自觉维护与自觉肯定.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未来发展的基本信念.

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三重内涵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对既有成果的充分肯定,是对现在和以后的实践道路的认知与确证的基础.对当前的实践道路的认知则是合理预见并规划未来、进一步发展拓宽这一道路的必要前提.对未来道路的坚定信念则是科学总结过去、严格尊重历史、清晰认识现在、扎实推进当下工作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力量支撑.可见,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统一于历史主体――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中,统一于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这三者只能在逻辑上分开,而不能在现实中分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对中国领导的改革开放30年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积极评价、充分肯定和明确认知,内在地包含着价值、理论与实践三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地扎根于对这条道路的优越性的自我确证和坚定信念.可以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的充分自我展现和明确他人认知,才能够产生对这一道路的充分信心,才能够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地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对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所植根的优越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也可以称为绝对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的基础、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等为载体所表现出的科学性和历史进步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绝对优越性主要强调的是道路本身,主要是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来对这一道路的优越性做出说明.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比较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也可以成为相对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是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现代化道路和发展模式相比较而得出的一种优越性.因此,这种优越性强调的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结果,更加强调的是通过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道路来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中国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1]因此,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表现出比其他发展方式更为明显的优越性.

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对优越性以其内在的绝对优越性为基础.只有道路自身具有内在的不容置疑的优越性,才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表现出与其他不同道路相比所具有的优势.而相对优越性则是绝对优越性的具体化、现实化和实证化.优越性不是仅凭说教和自我论证就能够让人信服的,优越性必须通过比较才能表现出来,才能更加有力地说服人.因此,相对优越性更侧重于实践层面的直观表现.所以,绝对优越性和相对优越性是两个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地扎根于对这条道路的优越性的自我确证和坚定信念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绝对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绝对优越性主要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要求、指向等具体的内在要素而言.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从理论层面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发展和落实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严格按照这些科学理论的理论要求和价值取向来实践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逻辑起点,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运行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为内容,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诉求,是科学性与历史进步性的双重统一,是唯一能够指导人们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科学理论体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具体化和现实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样也是科学性与历史进步性的统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这些理论的具体化、实践化、现实化,也同样具有科学性和历史进步性,而这种科学性和历史进步性就是一种优越性.

其次,从实践层面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是如何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而要实现现代化,首先面临的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17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强调要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强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直指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之处.在此科学认识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从机械化生产向知识化生产的两次现代化的巨大飞跃,完成了从自然经济、手工生产向商品经济、机械化生产的转变,并且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兼顾知识经济的世界发展潮流,力求使两次最深刻的变革合为一体,齐头并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曾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3]128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巨大改善,解决了现代化两次革命的历史命题,回答了时代与民族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呼唤,使这一道路的优越性跃然纸上,清晰可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道路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再次,从价值层面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价值追求的整体性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是一条实现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道路.同时,这条道路也有着自身的价值追求,即要实现什么样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也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富强文明和谐,即把富强文明和谐作为整个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需要,强调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国家层面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些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里是“小社会”范畴)和生态五个方面强调了整个大的,作为人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的社会范围内的价值追求.除此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的具体的人民群众.因此,强调实现共同富裕、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个人的发展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追求中去.因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是一条现代化的实践道路,但其实现了将国家的价值追求、社会的价值夙愿、个人的价值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在价值层面彰显了优越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对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对优越性是一种比较优越性.也就是说是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相比较所表现出的一种优越性.我们认为,这种比较优越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与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相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仅只有中国一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苏联模式不顾本国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历史特点,一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条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完全用书本的东西来剪裁现实,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限制的社会发展模式等,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破了苏联模式僵化教条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始终以科学新鲜的、与时俱进的、合乎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理论为指导.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苏联模式停滞不前、墨守陈规的特点,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中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增强社会的活力.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苏联模式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市场机制纳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同时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既发挥了市场的积极作用,又有效地限制了市场的不规范运行,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促进了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与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指导理论、发展动力、发展的具体机制体制方面.同时,实践也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越性.

其次,与各式各样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相比较.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成长于封建社会的内部,最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资本的完全统治.同时,资本主义也是一种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基本都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现代化过程.但是,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历史前提和国际背景以及中国自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替代物和创新物,其本身就比资本主义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更具有优越性.而中国在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又能够把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客观现实发展相结合,更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优越性.

作为现代化实现方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资本主义相比的核心优越性就在于其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和途径,限制、克服、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弊端,以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为最终目标.这种现代化方式是真正的由人民来参与的现代化,也是真正的为了人民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实现途径相比,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所有制前提下进行的,这样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实现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实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为自身的最终诉求,克服了资本主义两极分化、资本家财富积累与人民群众贫困积累的弊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自己的最终理想,祛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人的异化的不良影响,实现了真正的人的复归.这就证明,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按照社会生产与人类发展的本性在进行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也更能发挥人的能动性,更能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实现途径

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自于这一道路本身的优越性,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实现途径就应当从产生这一心理认知的根源入手,通过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不断彰显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实现现代化就要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性的工业社会的转变.因此,现代化首先要面对的是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作为一条现代化的基本途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表现出自身的优越性,就首先要表现在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曾经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314

而要实现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推动经济建设的前进,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核心在于改革原有的束缚生产力的机制、体制和思想,使生产力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做法和观念中解放出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实践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二,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人民群众已经实现了从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因此,在今后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应当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向纵深方面推进,从而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好的环境.只有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水平迅速提高,才能使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越性,才会衷心拥护这一道路,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二)努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因此,社会主义一方面要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加发达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病,实现共同富裕.对此又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4]111因此,社会主义要彰显自身优越性,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避免出现人民群众贫富差距悬殊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16所以,今后一段时间党的工作重心之一仍然是要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通过公平公正的方式为每个劳动群众共享,逐渐缩小贫富差距,稳步实现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共同富裕.只有真正使每个群众感受到发展的利益和发展的成果,才能使党和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机制,这样才能获得最大多数人的充分肯定和真诚支持,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

列宁曾指出:“没有,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5]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作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其政治制度也应当比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千百倍,并且社会主义要发挥这个优势,要通过这个优势争取更多的群众.对此,也指出,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为发达的生产力,我们还要“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更高更切实的”[3]322.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它一方面包括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涵盖了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形式(包括直接与间接、人民和协商等),另一方面还把决策与效率集中统一起来,实现了人民权利,保障了人民利益.今后在实现政治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民众参政议政的范围,不断提高民众参政议政的自觉性;通过民众有效的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治监督、政治管理来调动广大民众的政治积极性,从而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践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拥护.只有这样,才能在政治制度领域内不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总之,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需要从道路自信所产生的根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上下功夫,通过生产力、经济、政治等一系列的具体发展措施来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绝对优越性和相对优越性,从而通过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切身利益得到落实、切身权利得到保障、切身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真诚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