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的当代使命

点赞:17772 浏览:809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社会学发展必然经历材料积累――范畴归纳――理论建构三个必经环节.这三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基础,后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自然延伸.总体上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发展仍处于材料积累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上,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使命是认真做好材料积累工作、遵循必要的学术规范、适时进行社会学基本范畴的归纳.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的最重要使命之一.

[关 键 词]社会学理论;社会现象;社会变迁;社会行动;当代使命

自同志提出重建中国的社会学以来,中国的社会学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极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并引起了国内国际的普遍关注.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然而,在当前,系统地回顾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梳理社会学发展的理论成果,总结社会学发展的得失,明确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建设方向,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学理论形成的“三部曲”

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工业化的物.机器作业、社会化大生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的急剧变迁,导致社会上的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同时也生了无数过去从未见闻过的社会问题.工业革命的成就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促使社会思想家和哲学家进行不断思考,他们发现,“用传统的方法和在原有的科学体系内已无法作出满意的解释和回答,需要另辟新径.因此,不同于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社会学,作为从整体上和从发展机制上对社会进行综合具体考察的学科,就应社会的这种需要而出现了.”这门学科就是社会学.

社会学的出现,使得人们找到了理解与认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新途径.“社会学是从一种不同于哲学和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的视角,即从人的活动、互动与人类群体生活及其秩序(结构)的关系上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在因现代化和工业化而发生的社会变动的各个阶段,人们都在努力对这些变动的意义作出肯定的或否定的解释,通过这种努力,起源于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社会概念在每一阶段也都不断变化,社会学的历史正是这一饶有趣味的过程的记录.虽然对这些过程的详细考察是社会学史的课题,但是,由于现代的社会学思想是在与西方现代化和业化的出现同时生的各种社会思想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对于社会概念的考察本身当然需要有广泛的有关这些积累的知识.”这些知识和思想的积淀便逐步形成社会学的理论.这一社会学理论,是在社会与其自身的发展、演变和成长的过程形成的.作为一门具有特定知识体系的学问,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学学科来说特别重要.可以说,没有理论的学科是站不住的,也是无法进行传播和承传的,它是支撑学科的基本骨架,是这门学科区别于另一门学科的根本标志.所以,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学这门学科来说特别重要,不可或缺.

那么,社会学理论是什么呢?社会学的理论就是对社会现象、社会事实的归纳性解释和表达,是“一个提出观念的过程,这些观念使得我们能够解释事件如何以及为什么发生.”“社会学理论则是对此的概括和解释,是由表征社会现象的概念、范畴和描述现象之间关系的命题所组成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社会学这门学科就是要就一般的历史文献中所不包括的社会事实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也就是说,所谓的社会学理论是对诸如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社会行动等研究对象的抽象、归纳及其概括性表达.而归纳和概括运用了概念、变量、陈述、格式等表述工具.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结构理论、现代化理论等这些常见的社会学理论,既是从研究对象中抽象、归纳出来的,又是能解释、分析研究对象的.用这种定型的模型去解释、分析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社会行动是有效的,是有解释力的.没有实践参照物的所谓社会学理论就如同无源之水,是没有学术生命力,也是不可能出现的.“社会学的目标是要获得关于人类组织本质的知识.用这样的知识解释社会事件是可能的.”例如,在社会学理论中影响颇大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到了帕森斯终于达到了巅峰,帕氏本人一生从未走出过书斋,更未做过实地调查研究,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功能主义学说同样是为了解释现实生活的,无论是个体行动模式、社会行动模式,还是其别具一格的“AGIL模式”,都是用之于说明现实社会的事实、现象、人的行动的.他的个体行动模式就是为了解释单个人的社会行动,个人的行动包括了行动者、行动目标、行动手段、行动的条件限制及受到社会规范、价值观的控制.社会行动模式乃是为了说明人的行动系统的.极为枯燥、艰涩的“AGIL模式”,即“适应、目标实现、整合、潜调节”,说的就是社会行动系统自身所具有的四种功能,适应即一切行动系统必须从环境中寻找资源,将之变成可利用的手段并分配到体系的其他部分去;目标实现即行动系统必须确定目标,并调动资源去实现这些目标;整合指行动系统必须保持各部分的协调关系;潜调节也就是为了维持行动,成员在动机、需求、角色技能上对于体系的适合.帕氏进而将这种行动模式推而广之,比如国家的行动同样具有这四种功能,经济部门承担着寻找资源的功能,政府部门为国家活动确立目标,法律部门保证社会的整合秩序,家庭则完成人的社会化.过于强调系统和稳定的功能主义理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成为社会学的主流学派,这种状况实际上是美国二次大战后繁荣、稳定的社会生活的写照,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社会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这就需要多种理论对现实生活予以解释和说明,于是,多元化的社会学理论并驾齐驱就是很自然的了.功能主义理论对社会稳定、平衡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冲突理论则擅长于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社会变迁.社会交换理论极大地突破了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范畴,认为凡是带有奖赏目的的行为事实均是交换活动,奖赏是活动主体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价值是满足人需求的能力和程度.不难看出,所谓的社会学理论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的归纳和抽象,归纳出来的所谓社会学理论用于解释、分析、推导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样的理论才有意义,才有学术生命力.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社会行动.社会学理论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命题、判断,用以说明客观真理,这个客观真理是可以得到还原、验证的.一个是客观存在的实态,另一个是理论命题,从实态上升到理论命题中间有一系列不可缺少的环节.理论是由定义、概念、陈述和格式等要素构成的.从社会学研究的实态上升到理论命题需要三个必经环节,即材料积累――范畴归纳――理论建构.这可以称作为社会学理论形成的“三部曲”.

中国社会学的当代使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所谓材料积累对社会学的理论建设而言就是准备素材.社会学的素材在哪里呢?就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决定了社会学的学理素材就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学的研究素材太多了,我们日益变迁的社会是极好的社会学研究素材.”“我们社会的这种大变迁,就是我们社会学的最生动的课题.”“韦伯从作为社会现象微观要素的微观‘社会行为’的观点,――不是依据心理事实,而是依据社会事实来求得说明.”社会学本质上是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现象的解释、分析,并根据得出的理论去指导实际生活.因此,社会学的学理素材不在书本上,做社会学研究不能关在书斋里搞推理、演绎,而是要能够对社会生活中非常丰富的社会现象予以揭示、解释、分析,能说得清社会事实的学理.历史上大凡有点成就的社会学家或能够留存下来的所谓社会学的经典成果,要么是对社会现象的调查研究得出了新的结论,要么提出的理论范式对实际生活有解释力度.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凡是经典性的社会学理论成果都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生动写照和准确把握.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往往是造就社会学理论的最好土壤.过于稳定的社会,一成不变的社会,社会学也往往难有用武之地了.

所谓范畴归纳是说对从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要用理论的分析工具去进行描述,并作必要的归纳,使来源于实际的现象符合理论分析的要求.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学问都有其特定的范畴、学术术语、理论规范.仅仅对现象进行一番描述还不能称作是学术研究、社会学的学理研究,作为社会学的学术研究必须符合一定的学术规范,一系列学术范畴是一门学科必备的要素.对社会现象予以解释是比较简单的事情,但只有符合社会学学术规范的解释才能称得上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研究,才符合社会学的知识体系.社会学的学术范畴已经有很多,包括社区、社会分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规范、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等等.运用这一系列学术范畴表达社会事实、社会现象,或者说将无数社会事实纳入社会学的专门范畴内,形成学术表达,这就开始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研究.仅仅靠无数数据、素材的无序排列不是学术研究,更是建设不起学科理论体系来的.

所谓理论建构即社会学的理论表述.社会学的理论表述是由一系列专门范畴所组成的,通过社会分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区、社会规范、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等社会学的范畴组成一套定型的具有社会学学术性的学说,这才形成完整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素材是社会学的基本观察对象,是社会学的元素、原材料,是建构社会学理论大厦的“砖块”.范畴是具有同质性的一类材料的提炼和概括,类似于社会学大厦的“梁”、“柱”、“框架”.范畴是科学素材与理论体系之间的桥梁,是素材与理论体系之间的相似度检测,范畴一头连着材料,另一头系着理论体系,依靠它支撑起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学的建筑大厦,社会学的完整理论则是定型的一整套社会学的学术规范性表述.

理论建构就是提出中国社会学的一般命题,提炼出成型的、适用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基本判断.“理论是一种陈述,它通过解释一套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它们有意义地组织在一起.如果理论是正确的,它就会正确地预测出将来在同样的条件下还会出现同样的关系.”“理论使得社会生活的现实变得可以被人们理解.它把各种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的事件纳入一个总的结构之中,使我们能确定原因与结果,能进行解释预测.”“理论观点是有关社会和社会行为的概括性的设想,它为研究具体问题提供观点.”就是说,社会学的理论是对社会现象、社会行动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概括性说法,有了这样一个概括性的说法,使人们能把握研究对象的一般性状,在出现同样情境的情况下,能预测现象、行动的基本走向.

对一个学科、学问来说,理论非常重要,有了理论就显示出这门学科对研究对象有了独有看法,就显示出这门学科的独特地位和不可或缺性.一门完整的学科需要形成一系列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理论表述,丰富的理论表述支撑着一门学科,使这门学科成为学问.有了理论还能使这门学科能广泛传播、顺利承传,学科范畴内的一系列理论表述形成一门独特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了知识体系就使传播、继承成为可能.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形成之后,就能融入世界社会学的学术之林,与不同国家的理论进行交流,从而丰富和促进学术的发展.所以,一门学科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理论就如同于缺少了“魂”,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一门学科、学问的成熟.

二、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阶段论定

材料积累、范畴归纳、理论建构是社会学理论建设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三者互为依托,顺次递进,不可缺少,也不能跳跃.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和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自然延伸和必然升华.只有前一级的基础扎实了,建构高一级才有条件和可能,而不能越级操作.材料积累为范畴归纳准备素材、提供元素.范畴归纳是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归纳、凝练、梳理的结果.范畴是建构理论不可或缺的中坚.理论体系则是一门学科的完整表达,代表着一门学科的成熟.

对照社会学理论建构的三个历史性阶段,现阶段中国的社会学总体上仍处于材料积累的时期.在材料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具有解释意义的理论范畴,在一些领域,具有了范畴归纳的可能性.而离总体上建构起具有中国特点的、成熟的社会学理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中国的社会学理论无疑是对中国现实社会的提炼和关怀,提出的概念、范畴、理论命题源自于中国社会的实际,得出的基本结论要能够对中国社会具有解释力度.时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什么呢?中国社会的形态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经济体制正处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阶段,这“双重转型”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当下中国的社会现象可以说是最为复杂的,既有不少现象是属于传统社会的,也有大量现象是现代社会型的,还有少量后现代的东西也已出现.旧的事物尚未完全消失,新的东西正在陆续登场,还未完全占领地盘,新旧现象交叉、错综复杂.

当代中国的变化是广泛的、巨大的、深刻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我们正在经历着用数十年的时间完成一般现代化国家两三百年才能完成的事情.现象本身的错综复杂、变化的快速都为我们进行学理上的判断、分析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观照对象的复杂和快速成为我们进行社会研究的独特景观,而这也为理论分析、理论建构增添了无数难度.因为任何成熟的所谓理论,对研究对象的解释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时空,今天我们依照观察到的素材得出的命题,构建的理论,明天还具有解释能力,这样的理论称之谓具有学术生命力,是能够验证的结论.而我们现在遇到的是什么情况呢?今天观察到的现象明天就发生了变化,我们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还未来得及归纳事实就已经变了,依据观察到的现象作出的归纳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时发现事实早已不是那么回事了.于是只能重新进行观察,可是观察对象实在变得太快了,根本来不及静下心来观察、分析.再者,我们面对的观察对象过于复杂了,一般国家现代化自然进程中的基本问题都遇到了,而且时间跨度被大大压缩.我们面对的很多问题既有一般工业化国家常态情况下遇到的问题,也有大量特殊的问题,甚至还有前工业化和后工业化阶段才会出现的问题.比如老龄化通常是在国家现代化达到相当程度后才会出现的事情,而我们现在就面临着“未富先老”.又如劳资关系的处理,现代化早发国家经历了数百年的磨合,这个过程既是劳资双方成长、学会处理冲突的经历,也是双方体会对方、斗争、妥协的过程,而我们现在几乎是一夜之间造就出了大量的“出资者”、“雇佣者”,省却了过程,没有了程序,一旦出现冲突,“劳”“资”双方都感到难以应对,缺乏处理经验,难以磨合.还有譬如社会组织,其本身有个自然演化、成长、逐步成熟的过程,社会组织的成长历史本身就是提高适应性,规范运行的过程,包括建构一整套自律、治理的规范,而我们现在感到这个东西原来没有,到了现代社会需要它,需要它就要“造”,可是造出来的东西由于缺乏自然的历史演化过程而常常使我们觉得与经典意义上的不完全一样,这就是中国特色.类似的问题太多太多了.只有对中国社会的现状真正了解清楚了,构建一系列的社会学学术范畴才成为可能.

社会学建设的三个步骤,都是需要条件的.只有条件成熟了,低一级的阶段才能向高一级的阶段过渡.只有材料积累比较充分了,只有掌握了全部、大部的素材,范畴归纳才有基础;只有社会学理论体系内的基本范畴大致廓清了,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才能建构起来.而我们现在,社区、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城市化、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等等范畴内的基本问题尚未定型,还有很多弄不清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学的范畴归纳极为困难,更不用说建构社会学理念体系了.

总体上说,社会学的研究对中国社会的材料积累过程尚未完成,这仍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基本任务.当然,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探索后,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的实证考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若干范畴开始了抽象工作,一些社会学的范畴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有了中国自己的说法、自己的命题.

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的相互关系用“差序格局”予以表述,得到了国际国内社会学界的认可.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的重要范畴,学者们已经抽象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现在则演化成了“十个阶层”,并对各个社会阶层进行了特性的描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在社会学的教科书上表述了城市化,世界上的城市化模式有的是以大中城市为主,有的是以中小城市为主,而中国城市化的过程既造就了不少大城市、特大城市,出现了城市连绵带,又有大量中小城市、小城镇,因而中国的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现在社会学界正在就“社会建设”进行深入研究,社会建设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范畴,进入社会学的教科书,而西方社会没有这个概念,一般的社会学专业书上都没有,可见,从中国的土壤上必将创造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学范畴.

当然,大量的社会学范畴我们还缺乏提炼和归纳,比如“社区”,这个来源于西方社会的学术概念是源于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市民社会而形成的,所以有社区特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社区规范,在市民社会中社区参与是不需要动员的.而中国历来是个自上而下组织起来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社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到底起什么作用?有些什么基本的特质?我们倡导社区建设到底要建设起什么样的社区来?等等,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还有政府、市场、社会之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西方社会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关系,边界、相互的关系是很清楚的,我们中国社会,政府刚刚从“全能政府”转过来,“社会”发育严重不足,市场机制建立不久,还很不规范.强政府面对金融危机、突发事件管理极有效率,而常态情况下政府的过于强势、越位又生了不少问题.“社会”的不发达使得社会生活的运转时常出现障碍.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市场、社会到底如何分工?如何形成合作之关系?就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中国社会学的当代使命

面对这样的宏观背景,时下中国的社会学到底能有些什么作为呢?

这个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吃透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弄清楚一系列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的存在形态、形成过程、生原因、社会影响、今后走向.应当说这个任务还未完成.尤其是我们面对的社会是个变动速度异常快速的社会,很多事实、现象瞬息万变,这就为弄清事实的真相,进而进行概念提炼带来极大的困难.但是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一定的必然性.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其中有些是慢变量,有些是快变量;有存在时间长的,也有稍纵即逝的,但既然出现过就具有一定的意义.作为社会学研究,必须弄清楚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的真实性.所以在时下中国,弄清楚社会现象的真实性绝非易事,但又不可或缺,而且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社会现象的复杂多变为正确认识它增加了无数难度,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更多精力,但没有这一步就无法往下走.所以我们应当对材料积累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也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国内部分社会学家提出建立“转型社会学”,我个人认为,只有中国实际的社会转型基本完成了,所谓的转型社会学才能成型.只有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成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现代化理论才能建立起来.所以时代规定了我们只能做什么.这也就是当今中国出不了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的深刻原因.我们也只有冷静地认识到我们身处的时代,考虑这个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历史任务,考虑根据时代需要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具体来说,当下中国社会学建设着重要做的工作是:

其一,认真做好材料积累的工作.实证是社会学学科建设中材料积累工作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深入到社会事实、社会现象发生的现场去才能弄清楚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的本来面目.只有将事实、现象真正弄清楚了,才能为社会学理论提供真实的素材.社会学的范围非常之广,所以材料积累的任务十分艰巨,但这是社会学研究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实证考察、进行社会调查说起来容易,道理也很明白,但做起来却有很多困难.现在整个社会有脱离实际、轻视实践的严重问题,浮夸的作风、学风、凡事凭主观想象已严重影响到社会学界,连很多数据都靠不住,社会学的很多实证性的题目连现场调查也不做,就在那里得出所谓的研究结论来.这种结论是很难站得住脚的.社会学研究中以讹传讹的事例也不少,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科建设的.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数十年身体力行,做社会调查,深入事情发生的现场,为中国社会学研究带了一个好头,但现在真正深入实际生活,在吃透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并得出科学结论的研究非常之少.一些研究内容泛泛而谈,结论似是而非,所以整个社会学中一般性的研究很多,重复性的研究也不少,但真正能留得住的,能成为经典性的研究太少太少了.还有的研究搬来若干国外社会学的学术术语,生硬地套在中国社会的事实上,也在那里解释来解释去,殊不知这样的研究结论不是生于中国本土社会,用之于分析中国的现状可能离题万里.


其二,遵循必要的学术规范.所谓学术规范是说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学理规矩,对社会学研究来说就是遵循社会学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要求.比如进行社会调查,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社会调查,各种社会调查都有一定的意义和特定的目的,非社会学同样也可以进行社会调查,但社会学的社会调查应当遵循社会学的学理要求、学术规范.这样的社会调查收集的资料才符合社会学学理的要求,才能够起到材料积累作用,所收集的素材才对学科建设有用、有意义.在这方面同样也有很大的问题,相当多的所谓社会学研究缺乏必要的学术规范,概念乱用,生搬硬套.所以目前既有社会学的学术力量影响还不够的问题,也有社会学泛化、滥用,甚至庸俗化的严重倾向.

其三,适时地进行概念、范畴的归纳工作.说现在我们正处于材料积累阶段,并不排斥对若干材料积累得比较充分的领域进行学理上的归纳、提炼,而且我们应当时时注意和有意识地做理论归纳工作.说现阶段的社会学建设总体上处于材料积累阶段,并不排斥对若干有较多研究积累和研究得较为透彻的领域及时进行理论抽象.我们将社会学理论建设分为三个互为关联、逐步递进的阶段,在时间序列上是个大致的过程,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标明三者的区隔,三者是一个相互连续的过程,只不过特定的时代规定了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所以我们在进行材料积累之时,就应当对理论提炼、归纳有所考虑,并在条件成熟时及时进行理论提炼的工作.这既是学术研究提升之要求,也是理论研究工作所必需的.比如我们对社区做了充分的调查,弄清楚了中国社区的特质、基本要素、结构、运作之后,就能建构中国的社区理论.西方社会的社区是建立在个人本位、自下而上形成的社会的基础上的,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组成社区、行业协会这类共同体来承担,社区、自组织解决不了了就要政府来承担.而我们多少年来就是个自上而下组成的社会,社区这种共同体历来就发育不全,今天我们的政府职能需要回归,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理顺又需要社区来填这个真空,所以我们的社区不是个人自发形成的,而是政府动员、组织起来的.这样居民参与不足、志愿者缺乏往往成为社区中的常规性问题.但我们这个社会运行到今天又确实需要社区,社区事实上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社区建设同样是有意义的,而且非常必要.在弄清楚我国社区基本面貌的基础上,构建起对中国社会有解释能力的社区范畴、社区理论无疑是有极大意义的.又比如我们对社会分层做了比较多的实证考察、研究积累,提炼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分层理论范畴就有了条件.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与教科书上介绍的西方的社会阶层结构有什么不同?我们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是怎样的?如何演变过来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各个阶层到底有什么特质?各个阶层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形态说明了什么?各个社会阶层在社会生活中到底起着何种功能?阶层之间的关系怎样?阶层关系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有什么意义?这些基本的问题弄清楚了后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社会阶层理论.再如,“中阶级”这个词,这个来自于西方社会学的学术名词,今天我们信手拈来了,但中国的中阶级与西方的中阶级在成长过程、基本特质、社会示范等方面有非常大的区别.我们就是应当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中国中阶级的形态,说清中国中阶级的性质、历史作用,创造出中国本土的中阶级理论来.而不是用基于西方中阶级的实态而得到的研究结论来圈定中国的一部分人,并用于推导到“中阶级”的各个方面.

中国社会学只有将社会学学科内一系列重要的范畴弄清楚了,才能建立起真正是中国特色的、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社会学理论.这样的社会学,才能称得上是中国的社会学.这方面也是目前社会学界做得非常不够的.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存在轻视理论建设的问题.社会学的题目很多,题目中实证性的课题确实不少,但我们的结论往往满足于说清问题、解释问题,或者至多对问题的治理提出若干对策性意见.我们研究的“问题”已经很多了,重复研究的专题也不少,但问题研究支离破碎,很少抽象、归纳到理论层面,尤其是总结出具有中国特征的一般性的范畴和理论来.就是论是的多,提升到学理高度的少.目前的课题制,既有很多好处,也有明显的不足.大量所谓的立项课题,满足于完成任务、能够交差,一个专题研究了两三年之后正需要抽象、归纳出一些解释力更强的一般性理论的时候,课题要结项了,又赶着去接别的课题了,很多人忙忙碌碌,常年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潜心思考社会学理论建设的人力和精力明显不够.社会学研究中还存在将简单问题复杂化、食洋不化、规范性的研究缺少、研究的批判性不够等问题.不少研究本来是极其简单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常识性问题,运用所谓的学理以后,变得极为复杂,故弄玄虚,玄之又玄,似乎这才是学问.社会学界还缺乏善意的、正常的学术批评、批判,对一些共同性的课题,缺少不同观点的交锋、争鸣.

只有在材料积累、概念归纳的任务完成以后,才能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学才是中国本土的,才能解释中国社会,才是对中国社会有学术意义的社会学,这样的社会学才有资格成为世界社会学中的一朵奇葩.

(责任编辑:杨嵘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