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

点赞:4010 浏览:139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老子》五千言讲道,将道的原则贯彻下来就是无为而治的方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处世原则上就是“为而不争”.而“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作为《老子》一书的结语,凸显出“为而不争”在老子的处世哲学中占有的重要的地位.

【关 键 词】老子;为而不争;无为

处世哲学一般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人处世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老子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动乱历史时期,他认为在乱世,人要保全自己只有少私寡欲,为而不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的这种不为天下先的处世学问一方面来源于他对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和他的“道法自然”的天道观密切相关.

一、老子处世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老子处在我国历史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在这一时期凸显出来,表现在世人眼前的就是战争频发,朝不保夕,以往的一切正常秩序都遭到破坏.“《老子》似乎满怀恐惧和慨叹在总结着历史上的成败、存亡、福祸、古今之道:长治久安的氏族社会的远古传统正在迅速崩毁,许多邦国在剧烈争夺,许多在争夺之得强大,然后又很快地失败和覆灭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面对这样的社会,老子认为要一切任其“自然”,少私寡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他社会的认为动乱和人的各种祸患,都集中在“争”,和“为”上.那么要维持生存就要不争,无为,要“守雌”、“贵柔”、“知足”,以退为进,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这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智慧.这种清醒冷静的理智生存方法,在朝不保夕的社会生活环境的确是一种切实的带有很高智慧的处世方略,但也从侧面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沧海桑田的变化和人民生存的困难.

二、老子处世哲学的天道观依据

老子“为而不争”的处世哲学,不仅有其存在的社会依据,还和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天道观有关.他的处世哲学是以他的天道观为基础而建构的.在老子的哲学中最高的范畴是“道”.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万事万物都循道而行,而道是自然而然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自然无为”、“为而不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这种天道观落实到处世哲学上就表现为“无为”和“为而不争”.老子这里的“无为”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它是和“为”相对的而言的.《文子自然》篇说,无为者,“谓其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公,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是不妄为,是没有私心的为,是按照自然规律的为,是“无为而无不为”,按道的规律为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的“无为”贯彻到人的处世哲学上就是“不争”.“天道无为,无为而不争.”以“无为”的涵义来看“不争”,则“不争”也不是一味的毫无意义的退让,不争与争也是相对而言的,不争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暂时的手段而已.“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看来,人在社会上处事,不争要比争的方法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从社会方面看更是如此,在一定的时期中,人不争而顺道处事能使社会得到稳定的发展,他在一定程度上将我国春秋时期社会的大动荡归结为人的“争”,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老子给“不争”很高的地位,“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世智慧.老子认为不争是符合于道的智慧,是道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是最高的维持生存的法则.由此可见,老子的处世哲学是以他的天道观为基础的,也可以认为他的处世方略是其天道观在人生存中的体现.

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老子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老子处世哲学的基本方略

《老子》一书中不仅阐述了他的不争的处世思想,还进一步论述了要如何不争,如何以不争为手段达到在乱世中保其身而达到生存的目的.通观全书,可以看到老子关于处世方略的基本方式方法.

(一)“贵柔”

在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他都非常重视“柔”的概念.“守柔曰强”,老子所说的“柔弱”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软弱无力的浅层认识,而是始终蕴含着坚忍不拔的生命力量.“柔体现在人性上就是一种韧性的抗争以及谦虚容物,包罗万象,能屈能伸,胸襟博大的人格魅力.”“天下莫柔弱与水,而坚强者莫能胜之”,老子以水作喻,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再三强调:“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等.老子之所以要不断地强调“柔”的力量,是因为他认识到了物极必反的原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过分地向强壮发展是不合于道的,是必然要走向灭亡的.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弱”、“柔”的一方,才不会被战胜,才能在生活中保全其身.这也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时刻都争强好胜,那样最终会害了自己,“强梁者不得其死”,而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力量和优势,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在纷乱的社会中保持自己.老子的这种处下的生存智慧和中国传统的为人处世原则有相通处,也和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思想有相似之处.这种以退为进的守柔处世学问,是一种维护生存的辩证法.物极必反,“柔弱”与“刚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老子是从“柔”的一方面出发,不断地积蓄力量,在忍让中求得生存,以达到最后的胜利.与一味争强相比,这是一种更加冷静和理智的生存方式,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最终目标,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而我们在和周围的人相处时,“守柔”是必须的,你不能时刻都要求别人都遵循你的原则.相互之间的妥协是必须的.在老子的“为而不争”处世哲学中,“贵柔”是其重要的内容.不懂得“守柔”的话,不争更加难以谈起.

(二)不为天下先的生活方式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里的“不敢为天下先”即是谦让和不争的意思.人的长久应该保持“慈”、“俭”、“不争”的德性.这是老子为而不争的具体做法.“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保全其身的一个重要的做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打出头鸟”的俗语,纵观中国历史,凡是事事争先的人难以有保全其身的,特别是在政治改革中.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们,能够全其身的人寥寥无几.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运动被施以车裂之刑.晚清康有为发起戊戌变法有戊戌六君子之惨案.这些敢为天下先的一类人最终难以在生活中保持其身,这正是老子的“勇于敢则杀”的具体的历史的体现.老子是怀着敬畏与恐惧之心来总结历史经验,在结合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想要保持其身,只有保持“不敢为天下先”的生活方式.“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句话直接表明了老子的观点.在生活中不要事事都逞强为先,量力而行,要有退让的思想,“领导”是要具备相应的能力的以承担责任的,这样的人也易收到别人的苛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是以老子的不为先的生活方式是一人在社会上保持自己的不可缺少的思想.(三)寡欲的生活态度

“五色令人耳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老子认为人越是投身于外世界的各种追求,越多,越是会留恋忘返,而心灵则日益空虚.为而不争的处世哲学更是要求人保持一种朴素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老子看到了外的世界中于我们来说难以改变的东西太多,要是汲汲于外在的追求只会让自己疲于奔命外在世界是相对于我们的身体生命来说是无限的,当我们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事物时,结果可想而知.“人只有保持一种朴素的心态认识自然,才能掌握保护生命的真正方法”.“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生生之厚”.可见,老子认为只有少数的人可以长寿,在生活社会中能够保持其身,而这些人正是懂得少私寡欲为而不争的人.世人难以有安宁的生活,就是因为有过多的,没有保持朴素的心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由于没有将老子的“道”彻底的贯彻到生活中,因此才会有社会上的各种矛盾纷争.老子认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之人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可以避免一些危害,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历史上懂得急流勇退的人往往可以保持其身,而不知足的人往往在不断地争夺中丧失生命.而人的理性一旦为把持,则可能一生都会陷于的漩涡中难以自拔.每个人的一生都只能自己的圈子里生活,而我们往往着眼于圈外的事物,执着于别人的事物,追寻着自己能力之外的事物.这样容易陷于周围人对自己的眼光中而去作别人认为你应该做的事情,忘却了自己的本身.促使人不断地向外争夺,得到满足的那一瞬间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又使人忙于下一个的追求中.这样就会使得人内心焦急空虚.得不到满足则会使人感到沮丧,痛苦,甚至对人生丧失信心.老子正是看到了这些,才要人少私寡欲,为而不争.人若能“各适其性”,少一些过分地,于人于己甚至对于社会都是有益的.

(四)反向而求的方法

老子认为“‘知常曰明’之人,处世接物,必有一定之方法.大要吾人若欲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南辕正所以取到北辙.”老子的“为而不争”之“不争”相遇于“争”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不争”的涵义中含有以下的意思.“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飞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老子之所以提出这种方法,是因为他看到一事物发展到极点,必转变为其反面.


老子的处世哲学主要表现在“为而不争”上.他认为不争才能不妄为,不争就会因事物的发展规律去为,不争才能将“道”彻底地贯彻到人的处世智慧中,不争才能无忧,不争才能报持自己,过冷静清醒的生活.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天道无为,无为而不争”,“善胜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为而不争也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密切相关.“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妙处在于:无为则好静,好静则不争;无为则无事,无事则不争;无为则无欲,无欲则不争.”

四、老子处世哲学的影响

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对我国传统的处世智慧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作用.老子的为而不争的处世哲学包含有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辩证法思想,是以不争为方式达到目的的,在忍让包容中以求生存的一种积极的处世哲学.在历史上,不少失意的仁人志士出儒入道,从老子的处世哲学中寻求处事的智慧.今天,虽然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与老子相去甚远,但他的处世哲学对我们仍然有多方面的启迪.他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处世原则,对我们接人待事是有积极作用的.他的少私寡欲,无为思想更应该为我们所重视.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个人很难在这种大的环境中保持一种清醒冷静的生活态度,一种宁静的心态.而人更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肆意妄为.达到人类社会为了发展而对自然界大肆掠夺,小到个人为了一己之私丧失基本的人格.在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中,老子的为而不争思想无疑是一剂清醒的药剂,给人以极大的帮助,使人被各种纷杂事物扰乱的头脑得以清醒.我们今天的社会更需要老子的无为,无争,少私寡欲思想.少一些,多一些包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宁静一些,理智一些,清醒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