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

点赞:3905 浏览:143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这是一切教育者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近几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突出,教育界与社会舆论呼吁要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品德形成、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学生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的负担日益加重,学习中各种矛盾和竞争加剧,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解决,许多中学生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 键 词:教育;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91-02

笔者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话: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1],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是一切教育者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与人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情况.调查发现,各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近几年,我们经常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或听到,中学生因心理行为问题而导致“离家出走”、“拒绝上学”、“”、“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等报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普遍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视.

案例一:山西初二学生泼硫酸案.初二学生陈某平时不爱着惹人,性格内向,遇事时不愿意白白地受气挨打,但也不愿向他人诉说或向家长老师校方申诉,当再次遇到其他学生挑衅时,将硫酸泼向对方,导致13人毁容.

案例二:一女生在上课时听了音乐,班主任要她叫家长来校,这位花季少女既怕掌握着“生杀大权”的班主任,更怕棍棒相加的父亲,她感到无路可走,于是她打开了家中的煤气阀等

案例三: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张毅,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少先队中队长,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张萍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在窗框上.

案例四:北京某中外合资寄宿中学高三和高二学生因琐事发生争执,半夜时分,部分高三学生手持棍棒摸入高二学生宿舍,毒打高二学生,造成11名学生受伤,一名学生眼睛被玻璃扎伤,一名学生眼角被打裂.事发之后,学生惊恐万状,次日上午该班只有8名女生上课等

案例五:“云南省厅召开新闻发布会称,2004年2月23日中午1时20分,昆明市局接报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发现一具男性尸体.经机关现场勘查,在该宿舍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28天之后落网的马加爵被捕,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这名在中学阶段是如此优秀的学生为何会在大学的校园步入罪恶的深渊?诸多事例足以令社会各界震惊了.”[2]

面对这一系列不明智的举动,正说明了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对待外界的突发事件,缺乏理智,心中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和排解,这都会使他们内心感到焦虑和压抑,性格变得沉默内向,甚至走上极端.随着社会趋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事情目前是愈演愈烈,中小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即使是大学生也在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时难免会手足无措.初中教育阶段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契合的:初一的学生比较“乖”,初二的学生比较“散”、初三的学生比较“坏”(有些初三的学生还会对刚入校的初一新生采取勒索、收保护费等违法行为),在初二、初三学生身上所体验到的种种躁动、种种心理扭曲,确实令人十分忧虑.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成长和转型阶段,随着外在的家人、朋友、师生以及在学业方面等等形成许多心理冲突和矛盾,因为这些矛盾得不到正确的开导,导致自我掩盖或忽视,以至于使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缘,只好将矛盾隐匿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积少成多最终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让他们的消极情绪得到合理宣泄,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有感触,对此略谈微见,供以参详.


一、优化心理环境

中学生心理正处于转型和形成阶段,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关爱、关心、关注.针对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爱好的孩子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优化学生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现在学生的压力都比较大,这些压力中大部分都是外在压力导致学生们的内在压力过大.那么营造宽松的氛围对于每个学生的心理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的压力感觉过大时,此时此刻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氛围正好可以使他们放松自在,在一定程度上情感自然流露,思想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此时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人道是“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但是中学生正在成长阶段,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一切还在摸索和发展阶段,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这样才能不仅仅在学习上,还在生活中真正了解学生.教师此时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多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其次,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家长工作过于繁忙,学生的学业压力也过大.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学生们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常年被关在教室里和家庭中,牢狱一般的生活,度日如年.单调重复,钢筋、水泥编织的笼子限制着自由,作业、考试耗去了几乎全部的时光.“除了拥有作业,我们还能拥有什么?”“我们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这是孩子发自心底的呐喊.孩子需要自由,渴望独立.因而家长和教师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留给属于孩子自己的天地.

第三,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学生们的交往有时比成人间的交往更为频繁,同时也更为单调.因为学生们交往的人是班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同一年龄段,有共同的语言、比较接近的兴趣爱好,但是局限性是都处在同一年龄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受限.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热心助人,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当然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师生之间如果能够像朋友一样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和蔼的目光和感情去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使学生的情绪发展与身心具有调节的重要作用,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

3.开展公平的竞争.在青少年的心里,公平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公平能够给孩子们在竞争的同时,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获得快乐和幸福,并得到最终的胜利.

二、优化心理疏导心理疏导

能为个别存在心理问题如出现心理偏差、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有效的治疗.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但由于不适当的家教方式的误导、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不良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导致许多学生的片面发展,并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代沟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减少或消除代沟,变“被动”为“主动”呢?一是学会倾听.“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里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3]是什么原因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呢?其实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二是理解青少年的焦虑和恐怖心理.沉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和父母过高期望的压力,容易使学生们出现焦虑的心态.现在的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数排名、作业和考试表现出了过度的焦虑.另外有些学生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所采用的歧视、冷漠、体罚和变相体罚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学生们出现恐怖心理甚至攻击性的问题心理,还有的学生会采取逃学或离家出走的方式.这样最终会使青少年形成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对人态度冷漠、极度抑郁的心态.所以教师和家长更需要多关怀、安慰和呵护学生,转变了学生的心态,理解学生,才会最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学校教育理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面对新的挑战.作为老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一定要撑起一把雨伞,陪他们一起走过雨季,我们必须引导每一个学生走上健康快乐向上的人生之路,我们也一定会从中探寻到一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