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成长中心理问题与调适

点赞:8812 浏览:343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随后海南、浙江等省都进行了相关探索,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这一群体进入发展快车道.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与此同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这一群体的心理困扰也日益增多,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健康和调适方式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 键 词: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91-02

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可以看作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特别是2008年4月,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部署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从此,大学生村官工作由酝酿计划到正式实施、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开.大学生村官的出现打造了基层一线党政干部培养的新链条,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提供了新鲜血液,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夯实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大学生村官们只要不怕吃苦、躬身怎么写作,就能较快地挑起新农村建设的大梁,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创业致富的领路人、基层组织的带头人,成为基层组织的新鲜血液、后备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各行各业人才的“蓄水池”.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困扰也日益增加,迫切需要帮助他们减压减负轻装上阵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一、引起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大学生村官自身定位误区

由于大学生村官大多是从校园直接到基层,缺乏对农村知识的了解,有的甚至从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加上媒体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也有夸大其词的地方,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去农村建功立业有浪漫的想法.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定位的误区有三种,第一种是浪漫满怀缺乏对农村现实的了解,把自己当作农村最大的“官”,到村里就能一呼百应,迅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功立业,但是一来到农村,就往往会因不了解村情民情而事事受阻碰得头破血流,产生为难情绪,消极颓废.第二种是把村官当作就业的一个缓冲,暂时缓解就业问题,然后利用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相机逐利,这种村官往往会工作流于应付,造成领导不放心,群众不满意,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不良企图也很难达到,产生迷茫情绪.还有一种是觉得自己是个外乡人,是上级组织委派下来的一个领导,和群众不能鱼水交融,自然也不会取得群众的信任,也很难完成上级领导交付的任务.

(二)上级组织对大学生村官的使用不规范

村官的职责过于模糊,缺乏切实可行的考勤、述职、考核、评优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尽管《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第六条提出“强化管理考核”,指出了“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指导,乡镇党委要明确由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具体负责大学生村官工作”“严格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纪律,完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制度,实行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量化积分考核,考核结果与续聘、奖惩、培养、使用挂钩.”等等指导思想,但这些规定只是把大学生村官的各项职责的规定权利转移到了乡镇党委的手中,而没有制定出具体化的职责任务.这是导致部分乡镇党委任意分配村官工作,造成大学生村官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所负责村中工作,造成他们“怀才不遇”的情绪.

(三)大学生村官归属感缺乏

大学生村官任职去向在规定中“尽量原籍安排”的调整,但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考选权在和省,这样跨县、跨市甚至跨省就任的“大学生村官”的现象就不可避免.这些异地做“官”的大学生一下子从繁华的都市到偏僻的乡村,从充满幻想的塔到困难重重的现实工作,从乡音难改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生存环境的剧烈改变使得他们“水土不服”.而且三年期满后,相当一部分村官都会重新选择自己的出路,造成他们归属感严重缺乏.

(四)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担忧

为达到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目标.组织部出台了诸如针对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公务员,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实行加分政策等等各项保障政策.但从截至2011年底统计数据看,受惠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多,因为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还需要满足比较高的条件.因此对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来说,三年怎么写作期满又将面对另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成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决策.

(五)大学生村官自我认同感下降

被选拔到村任职的村官,大多数是在校各方面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但是由于他们很多来自于城市,或即使来自于农村,但由于一直忙着学业,对农村的现实生活没有深入的了解.尤为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与农民所需并不相符,很难发挥自己的特长,这些因素造成他们很难打开工作局面,长此以往,他们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自我认同感也与日俱减.

二、调适大学生村官心理的思考与建议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总体来说,大学生村官选择这个角色,是积极地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把自己的火热青春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但也有部分村官任职动机不那么纯净,仅仅把村官当作自己暂时的寄托,等到有合适的机会就中途离职,这部分村官必然患得患失、心神不定,也往往是自己心理困扰的一个根源.大学生村官只有从长远着想,把自己的命运和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把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旺盛的精力运用到工作中去,不断提高怎么写作技能,为当地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在有为中获得认可,在奉献中实现自我,在奋斗中提升自我.

大学生村官成长中心理问题与调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增强心理素质,积极面对工作

作为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村官,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往往具有不稳定的特点.面对障碍、挫折、失败,难免会产生抑郁、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和心理.这时就需要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以平和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三)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效工作机制

造成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中,国家的相关政策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家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自我定位及心理安全感等问题.

1.改善大学生村官的政治身份定位模糊的状况.大学生村官在政治身份上明确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的“非公务员”,而经济待遇上却享受的是“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准公务员”.但在工作中,他们既没有国家“公务员”的“职责和权力”,又没有本土老村干们的丰富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但是责任心和事业心驱使他们要有所作为,而利益纠葛和职责能力,又使他们步履艰难.其实造成这种身份定位尴尬的根源在于:村民自治委员会显然是农村政治化、村民自治的一条途径,然而一批国家选派的大学生村官来此任职貌似又与村民自治委员会这一制度冲突,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村官的政治身份绝对不可能是国家公务员,也不能是普通的村干部,只能是一种尴尬的“村级组织特设岗位”,既然这个身份不好做实质性的变动,只好运用一系列的其他政策来“补偿”这个问题造成的缺陷.


2.改进选聘办法、严把大学生村官“入口”关.首先要提高选聘标准,一方面要优先考虑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另一方面要注重选拔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问题,从学校中多选拔那些农村急需的专业性人才,不断加大涉农专业村官在农村中的比重.其次要改进选聘的具体方法,坚持“双向选择”这个核心,可以采取各个农村结合本村实际提出需要人才的标准的材料,由其所在区县进行审核,合格材料交往各省组织部、教育厅,由各省组织部、教育厅牵头在本省的高校内组织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大学生村官的针对性、时效性.学校在举荐大学生村官时一定要注意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考察其职业道德和担任村官的动机,把那些目的不纯,投机心理严重的人坚决地拒之门外.

3.调整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性政策.无论中组部文件还是各地出台的细则,都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和保障政策”进行了规定,形形色色的保障政策无疑给了大学生村官们很多导向性的选择,如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公务员,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加分政策,统筹选调生工作与大学生村官工作等等.这些所谓的保障性机制只能扩大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然而对“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这一主要的目标却起着反作用.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长期保障机制,让大学生村官能放下包袱,在广袤的农村能够真正地施展抱负,而不是一味地用“超磁性”的政策来吸引大学生来到农村,这才是一系列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加强对村官的教育关爱.上级领导单位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与关爱是解决村官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要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免费培训工作,使大学生村官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能力得到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县区党组织部和乡镇领导要定期地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谈心谈话和心理辅导,以体现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关爱,解决大学生村官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处.

5.强化管理考核.健全和完善考勤、述职、考核、评优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指导.首先管理考核要使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具体化,不要出现职责模糊不清的情况,乡镇党委要根据各个村的实际情况为村官建立《村官绩效考核表》,县区党组织部要根据《考核表》定期对村官做出客观公正的鉴定与评价,将大学生村官的评优与升迁发展与考核成绩直接挂钩,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村官工作之中.

(四)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还要放到广大的社会环境之中,尤其要充分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恰当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社会了解接受关注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通过正面榜样力量激励他们勇于奉献,不畏艰难,真心实意地为农村怎么写作.同时积极的报道和关注也能让大学生村官能时刻感觉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