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点赞:32687 浏览:1540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界也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教师的进一步提升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被提上日程.结合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提出策略势在必行.

关 键 词: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40-02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

英、美等国教育技术发展迅速,中国教育技术研究专家在根据中国的教育国庆上,对比国外优缺点,最终形成独具本土特色的“4(14)N”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结构.其中4、(14)、N分别代表了不同内容,具体如下:4――表示有4个能力素质维度;(14)――表示有14个一级指标;N――表示有N个概要绩效指标(针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这三类不同的群体,N依次是41、6、44)[1].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基本内容

1.应用与创新

应用与创新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设计和实施:首先明确教授内容,然后根据自身教学条件确定教学目标,在充分掌握学生鲜明特点的基础上设计风格教学.与此同步,提供各种实践教学的机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获取最佳途径.


(2)支持与管理:教学中的一系列程序能够得到有效管理,通过收集、加工、以及整合来优化教学环境.

(3)合作与交流:重视与教育相关的各类人员,通过学生、家长、教学人员及相关专家共同努力,得到更好提升.

(4)科研与开发:结合相关学科教学内容,能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我教学能力.

2.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规范行为:指向学生传授和示范应用技术过程中的法律知识和道德[2].

(2)公平利用:学生拥有使用资源的平等权利.

(3)健康使用:引导学生科学使用学习材料.

(4)有效应用:通过利用资源而获取帮助.

3.意识与态度

意识与态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意识到教育技术决定着教师的专业素质,它对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等至关重要.

(2)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持有不断进取、完善自身的意识,从而实现专业领域提升以及自身能力进步.

(3)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育技术,敢于挑战新技术、新方法.把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4)评价与反思: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的反馈与总结.

4.技能与知识

技能与知识包含两方面:

一方面是基本技能.教师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对信息搜索以及再利用的能力、选择以及开发教学媒体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基本知识.老师需要对教育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包括其概念、设计理论、主要内容以及技术与方法等.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因素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问题

1.部分教师对培训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3].可是,很多教师仍有很多误区在教育技术培训上面.一方面,很多教师抱着学习一门技术的心态,而不是结合教育技术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不得不提及,一些教师目的性较强,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看得较重,忽略了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真正的目的及意义.

2.培训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

首先,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通常实行分层培训,导致培训方式同培训的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其次,受中小学校软硬件环境的不平衡影响,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在培训中并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对应培训,没有同步满足不同等级教师对学习的期待与要求,长此以往,会对整个教队伍师产生影响.

3.培训与教学实践脱节

“如何教”是传统教育技术标准,在培训过程中就是确保这位教师能领悟“如何教”的技术.可是对教育技术理论过度的重视而忽略典型案例会导致严重的教学脱节.过多的理论和较少的实践,导致教师们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实践应用存在“消化不良”的现象[4].

4.缺乏培训持续发展的措施和环境

通过信息技术影响教学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终极目的,这就要求学校给予必要环境条件.这些由软件、硬件的组合、进行培训的方式以及策略、结果分析以及管理模式等等,这些都要进一步提升.

(二)教师教育技能的生态失衡

1.迁移过程不平衡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能否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学校外部能量的输入和学校内部能量的转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5].

首先,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重视直线上升.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学配套设备以及师资培训上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然而,在这些“新鲜”教育设施逐步迁进的进程中会出现投入失衡的现象.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看,在逐步进入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失衡现象会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产生严重影响.其次,物质流和能量流分配不合理.要想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良性平衡状态,就需要兼顾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合理分配.

2.潜移过程不等价

就教育及教学来说,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介质,然后感官器官感知,再经神经传输到大脑皮层,经过演绎、推理、加工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来完成.针对教师不同的心理及生理情况,教学资源到教师本身的过程并不是一条直线.原有的教学模式、方法、观念均会成为障碍.可以肯定,相当大一部分物质方面的投入会转换成教师的自身能力,更有一部分教师会在掌握能力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6].可是,还是会有一部分投入不会被教师而掌握及使用.所以,学校物质建设的投入,不是会对等的变为教师身上的知识流,在迁移的途中会有不等价的现象.三、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完善培训的政策制度

想要得到预期的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相应的制度构建必不可少.学校在执行的过程中除了做好培训课程、督促教师端正态度、及时参加等.也要有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意识,根据参加培训的教师、所处区域等来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重视考核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培训过程的评析.

(二)创造实践的环境

学校给教师发展提供平台,为教师的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提供舞台.一方面,提供足够数量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保证教师能方便的应用软件设施及硬件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持合理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7].重视教师日常教学与教育技术培训的相互融合,在教师之间开展交流、沟通、指导与反思,在此过程中使教师实践能力得到不断进步,通过反复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发展.

(三)合理地构建人力资源组织结构

一方面,学校中的管理者、技术支持人员在帮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不断进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都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学校的管理阶层而言,陈旧的教育理念是否能与新颖的教育理念相融合,是对于全体学校系统结构能否良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理念中有着决定性作用.管理部门拥有怎样的管理形式、采取怎样措施优化教学,要求与具有关键作用的教师加强思想交流,这是要打破管理体系的等级约束,建立层级沟通机制,在此基础上的交流更易得到真知,进而,共同促进学校组织系统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健康的管理措施能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技术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学校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所承受的压力及任务是显而易见的.这要求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负担进行缓解.要求学校加配相当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技术支持人员,构建合理地人力资源结构,创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刻不容缓.

(四)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促进教师均衡发展

教育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还表现在薄弱的边缘和荒芜的交会区[8].众所周知,城市与乡村之间由于信息化建设水平有着巨大差异,这就会导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存在重大差异,长此以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针对此种现象,教育机构及部门不仅会在制度构建上更加重视乡镇学校,也会在财政投入上多注入乡镇,加大对乡镇学校的信息化资源投资,注重加强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在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方面,城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远高于乡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导致乡村教师没有机会能够参与到其中.就此种情况来讲,给予乡镇教师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加强城镇乡之间的互动,在教师间彼此交流和观摩中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促使城乡之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均衡发展.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教育技术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汪颖,解利.教育生态学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4]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教育信息化建设,2005,(4).

[5]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6]王奕标.从新版NETS.T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

[7]余胜泉.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6,(4).

[8]罗勇为.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