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理”时代:文学理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建设

点赞:34342 浏览:1574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后理论”时代的到来,昭示着理论学科的危机与困境.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同样未能逃脱理论之后的历史性局限,僵化、保守与自闭的缺陷日益明显.文学理论教学实践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和说教,日渐失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理论热情.当务之急,是对文学理论学科和文学理论教学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建设,从而激活文学理论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关 键 词:后理论;文学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92-02

近来,西方文化与文学理论界流行一种说法:理论死了,理论已日益走向终结.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对这种反理论化的文化浪潮作出了较为清晰的论述和说明.在书的第一章,伊格尔顿直言不讳地指出,在这个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盛行,化生产主导整个经济与人文语境的时代,“文化理论的黄金时期早已消失”[1]1,“性欲和大众文化作为合适的研究题材,已经了结了一个强大的神话.”[1]结合伊格尔顿的论述,我们认为,所谓的“理论之后”,并不是说理论实际意义上的终结或死亡,如段吉方教授所言:“理论的研究乃至理论的生命本身并不是那么容易消亡的,理论作为一种记录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方式,不会轻易地随着一两种不同主张和观念的分歧而寿终正寝.”[2]“理论之后”的真正意义,其实是说理论在当下的危机与困境.随着全球性消费主义经济的拓展、多元化意识形态格局的生成以及大众文化产品的滥觞,个体作为单个的原子,其主体性的文化心理结构遭到了世俗化、化与消费化意识形态的全面改写,深度模式和总体性精神遭遇质疑,理性启蒙与审美主义日益被视为遥不可及的神话.面对这种历史文化语境的嬗变,伊格尔顿深感福柯、拉康与德里达的时代已风光不再,理论的原创精神走向式微,即便理论依然故我,但知识与话语的再生性能力已经弱化,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师在逐步减少,而经典的理论文本已是凤毛麟角.由此而言,说“理论之后”是理论的终结与死亡,的确有些危言耸听,但如果说是理论意识的衰竭与退化,相信会得到许多文化知识分子的认同.

就文学理论而言,“理论之后”的话语风景确实不容乐观.文学边缘化、文学终结论话语此起彼伏.虽然还有新的文论话语不断出场,如生态批评、后殖义批评、文化批评等,但同20世纪这个“批评的世纪”相比,文学理论还真的有了些穷途末路的迟暮之感.文学理论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成为一种自说自话的话语游戏.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与话语陈述,不再指向文学的理解与评价,而是被视为理论自身的炫技.文学理论的现实品格也日益削弱,人文关怀与审美超越功能日益委顿.文学实践拒绝文学理论的指手画脚,从而切断了文学理论介入具体文学现实的通道与桥梁.任何文学理论,总是要面对具体的活生生的文学实践,但当代文学实践却总是以闪烁其词的方式,逃避着文学理论的话语染指.作家和读者对文学理论表现出本能性的拒斥,间接加重了文学理论的自闭症.大众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成为文学理论不得不面对的陌生化土壤.就整个文化生产与消费过程而言,文学理论注定只能以崇高的话语形态悬浮于意识形态的空中,进而在“高处不胜寒”的冷傲清高中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在传媒介质、图像文化营构的“视像政体”中,大众轻盈的感官难以承受理论的厚重,化的生命状态拒不服从理论的规训与唤询.即便是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与欣赏活动中,文学理论终归只能以缺席审判的方式,佯装出一份狐检测虎威式的尊贵与庄严.

文学理论的危机与困境,在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实践中,有着更为集中的表现.高校本是学术研究与理论原创的重要平台,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原理和范畴的人文学科,曾被视为高校文学院学术科研与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随着“后理论”时代的到来,文学理论教学日益变得不景气.一些高校和文学院系,因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方面日益偏向实用性,相对轻慢“无用之用”的文学理论.这就使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有滑向学科编制底部的危险.在具体的文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可谓是弊端丛生.文学理论教材老化,理论知识陈旧,与时代文化和具体文学实践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些文学理论教程,将自己装扮成理论的万金油,甚至想要为文学世界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理论话语的斑驳陆离,掩饰不住内在形态的支离破碎.有的文学理论教材,完全从“纯文学”立场出发来理解文学,以精英化的理论视界来规范文学理论的话语边界,将通俗文学悬置在理论的.当这种理论话语遭遇通俗文学、网络文学之时,其阐释必然失效.有的文学理论教材,过于强调意识形态话语的规训统合,缺乏与时俱进的辩证性理论张力,最终蜕变为僵化保守的理论说教.有的文学理论教材,拘泥于本质主义的思维范式,恪守绝对的同一性逻辑与总体性意识,拒绝多元化、差异性,从而使理论本身失去对话、交流与沟通的功能.陶东风指出:“我国文学理论教科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弊端,是在寻找、建构普遍性文学理论知识的名义下,导致文学理论知识的拼凑性.古今中外的‘大综合’几乎是所有文学理论教材的共同‘特色’.”[3]17这种本质主义的思维范式,使大多数文学理论教材致力于追求文学的普遍规律和本质属性,而相对忽视文学理论知识的本土化与历史化的具体性意义建构.受高校教育教学考评机制和人事制度的影响,高校的文学理论教师,整日忙于应付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竞聘职称等事情,对文学理论的教学工作相对漠视.教师教学态度的功利化,教学方式的枯燥呆板,导致文学理论教学实践日益走向形式化.就高校学生群体而言,由于他们的文化结构与心理认知图式主要在“后理论”时代形成,感性的、平面化的大众文化与视像文化形态浸润、同化着他们的审美经验,致使其在主体性建构过程中,不自觉地选择世俗轻盈的文化认同与接受范式,进而在无意识结构中产生了对抗、消解理论干预的心理因子.加上高校应试教育的体制性庇护,与教师对理论教学的敷衍了事,最终使高校文学理论教学蜕变成高校讲坛上拙劣的文化表演.综而论之,在这个“后理论”时代,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实践正日益陷入僵化、保守的危机与困境之中.陶东风严峻地指出:“在大学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中,或者说,在教科书形态的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中,文学理论的危机就表现得尤其突出.学生明显地感觉到课堂上的文学理论教学存在严重的知识僵化、脱离实际的弊端,它很难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也不能解释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实际的文艺活动与审美经验,从而产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厌倦、不满以及消极应付的态度.”[3]3如果我们不理性正视、深入反思、及时补正,那么,即便有高校教育和学科体制的权力庇佑,文学理论教学也可能会在这个大众消费主义的“后理论”时代走向穷途末路.作为一名高校文学系的文学理论教师,笔者不愿看到文学理论在高校讲坛上被视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本着对理论、学科和学生负责的态度,在此对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其一,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等教育教学主体,不要对哲学、历史学和文艺学等人文学科怀有偏见与歧视,应充分认识到人文学科对社会主义文化与人文精神建设的巨大作用.应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战略高度来理性建设人文专业学科.应加大对人文学科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投入.只有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重视人文学科,重视文学系与文学学科的发展,文学理论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存在,才可能获得稳固的合法性前提.其二,文学理论研究不能仅停留于纯理论领域的阐发幽微,同时也要关注大众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创造活动与文学接受活动.文学理论不要总是以高头讲章的形式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应该学会屈尊纡贵,主动以通俗化的方式介入到文化现实世界之中.文学理论的学术研究应同具体的文化与文学现实结合、统一起来,从而使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获得更好的体现.文学理论应该实现自身理论范式的变革与创新.其三,文学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应充分重视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应注重教材理论性、通俗性、人文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结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跳出本质主义思维范式的局限,在多元与差异性的话语存在中实现理论话语的化诉求;要注重文学理论知识的本土化与历史化,结合当代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消费活动的多元化格局,努力实现文学理论与时俱进的辩证发展.其四,要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学理论教师队伍.所谓高素质,并不仅仅是指科研水平高,同时还要能真正上好文学理论课.这就要求文学理论教师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能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更新知识结构,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文学理论教师要立足于现实,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文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笔者从总体上对高校文学理论教学的反思.

“后理”时代:文学理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理论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具体就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实践而言,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首先,文学理论教师应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应打破纯粹的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由教学主体转变成教学主导,应将文学理论教学活动看成是对学生实行诗性智慧与审美心性培育的重要途径.文学理论应“放弃不切实际的大而全的理论框架的建构,代之以有助于学生诗性智慧启迪的知识的重组.”[4]其次,文学理论教学理念的转变,意味着教师必须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要变灌输式为疏导式,变填鸭式为启悟式,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通过建构一种对话主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同老师的对话、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学习文学理论.再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要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及时捕捉学生对当下文学现象的认知以及他们对文学审美活动的感想与思考,并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想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计划和教学风格,从而使文学理论教学活动时刻保持活力.最后,文学理论教学应同文学教学、文学写作、美学与美育教育等联系起来,应该在具体感性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理解文学理论的现实性品格,从而真正引导学生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如果没有具体的文学实践作基础,文学理论教学无疑会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其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总之,在这个大众消费文化流行的感性化的“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所遭遇的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学理论同现实严重脱节,甚至患上了严重的理论自闭症.文学理论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学科体制问题、教师素质问题、学生兴趣问题等综合因素,导致了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实践陷入了危机与困境.当然,如果文学理论界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进而寻找解决的方案,那么文学理论教学非但不会在这个理论贫乏的时代走向衰落与终结,反而会生成新的理论契机,甚至有可能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再次走向兴盛与发展.这也是从事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同仁们最大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