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外语能力的影响

点赞:26710 浏览:1211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与其他国家学生的外语能力相比,我国大学生外语应试能力强,但应用能力差.原因在于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外语课程目标设定滞后于学生能力,教学内容受大学英语考试的制约,应试痕迹严重.应对高校外语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外语教学大纲重新设置,以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

关 键 词:外语课程设置;外语能力;学科定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4-0118-03

一、我国大学生外语能力现状

我国外语学科的出现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国情所决定,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于是高校纷纷设定外语专业以满足人才需求.随着外语学习低龄化和外语教育的普及,我国大学新生外语水平有了显著地增长,导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处于瓶颈期,各高校开始大幅缩减大学英语学分,质疑大学英语学习的必要性.然而在亚洲其他地区,外语课程不减反增.同时,我国大学生虽然外语水平逐年提高,但外语能力滞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应试训练只能提高一点分数,不能提高语言能力”(桂诗春,2011).可见我国外语教学应试教育依旧严重.孙复初(2010)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在考试时虽然能够选对答案但是原文的意思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很多学生四、六级考试过关之后,英文文献还是读不懂,学术论文也不知如何下手.“一方面四、六级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在以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的雅思学术类考试中,成绩提高缓慢,除了听,读、说和写的成绩甚至下滑.2009年全球考生的雅思成绩中,中国大陆考生依旧在末位徘徊,和亚洲的日本、中国香港考生相比,差距仍很大”(蔡基刚,2011).

外语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外语能力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英语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如表1所示,中国香港学生的外语学术能力远高于大陆学生,鉴于两地的课程设置不同,笔者查阅文献发现香港地区外语课程设置与大陆不同,以香港大学为例,课程设置为:(1)第一学年开设通用英语课程(GeneralUniversityEnglish);(2)英语的总学分增加到12学分;(3)学习英语的时间为两个学年;(4)每门课的课时为40个小时.其他香港高校的课程课时也都远高于大陆高校,并开设EAP(学术英语)和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由此可见,我国大陆高校盲目减少学分是不利于学生外语学习和外语能力培养的,针对外语学习短板,制定科学有效的外语类课程,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者外语能力,提高学习者的学术英语能力.

二、我国外语课程设置现状

与香港高校相比,大陆高校的外语规划相比之下起步较晚,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8年颁布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两个标准分别针对高等教育的两个学习阶段,但是在“内容上有重复,界限模糊”(蔡基刚,2010).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还是以培养读写技能为主,各种考试与评估手段也仅关注交际能力,而非关注英语能力培养,忽视语言的信息化和工具性.此外,各高校外语教学模式趋同,以至于学生对外语学习兴趣索然,学术界也提出“去外语化”和“大学英语消亡论”的观点(冯燕,2010).课堂教学以四六级为导向,只有少数大学开设了ESP课程.其课程的现状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很高,笔试考试中成绩远超于其他国家的考生,但是阅读专业文献和学术交流的能力落在后面,更不用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外语文章了.对外语的工具性也存在误解,外语是今后工作和学术写作与阅读的必要手段,但是很多学生认为学好外语就是取得各种过级证书,高校内部针对四、六级的辅导和校外的培训机构依旧受到学生的追捧,以考试为目的和终极目标的外语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把四六级考试与学位脱钩,但是其对教学的后效作用依旧显著.

笔者对比了我国历年课程标准,发现我国课程标准设置根本没有反映出我国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所经历的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情况,课程标准滞后于教学.

由表2可见,我国中学英语词汇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1999—2007年由1800提高到3288词,然而大学外语标准要求提高滞缓,仅从4200提高到4794词.然而这几年正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期,课程标准没有体现出改革的效果.中学英语与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差距微小,仅由3288到4793词.一个低要求的大纲必然会阻碍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很容易达到课程要求,甚至有些同学入学就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这样必然会阻碍其外语能力的提高.很多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分级教学,高水平学生和低水平学生教学内容相同,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都不理想.

三、课程设置与外语能力

1.外语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由本土型国家转变成国际型国家,逐渐对外语提出了新的需求,语言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播思想的工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改革”和“培养各种外语人才”.外语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才?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高端人才(张绍杰,2010).外语技能的培养是根基,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娴熟掌握听说读写等技能是语言学习的前提,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就是技能训练,这种技能训练可以在大学之前完成,之后的学习以ESP和EAP为主.外语学习过多地培养和训练识记和理解,这只是思维能力的低级阶段.目前各高校缺少对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尽管许多学者强调对外语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但是分析、创新和实践能力还是欠缺.

2.课程设置改革刻不容缓.对比香港高校的教学目标和大陆的课程要求,不难发现前者目标是重点学习学术英语,学分和学时较长,以满足学习者后期专业学习和工作的需求,突显英语的工具性.大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尚无统一标准,导致大学英语考试成为学习英语的目标,“而由于这个目标在新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可以在越来越短的时间甚至零时间里达到,这样学分的压缩和课程的萎缩自然不可避免”(蔡基刚,2011).所以外语课程应该制定统一的课程规划,从初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细化,在高中阶段完成基础教育,大学阶段开设ESP课程.这样才能有助于实现大中小学的课程衔接和一条龙外语教学,避免课程重复和学生重复学习.高校外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以工具性为主开设,以ESP为主的外语课程,以外语工具化为显性学习,听说等能力自然会成为隐性学习而提高.3.外语教育发展方向.外语教育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是外语教育发展的方向,涉及外语教学的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国内学者提出外语教育应满足的三种需要:外语作为认知的工具、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外语作为生存的工具(张绍杰,2010).外语教育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提高大学生外语能力面临诸多难题,探讨并努力解决难题是从事语言及其教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以及外语教学一线教师的任务,咨政育人,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