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大会综述

点赞:8979 浏览:33982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当前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造成生态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人对自然的非理性滥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面对人类行为所造成的生态困境,心理学工作者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共同面临的问题.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必须采取全球性的视角,需要不同学科的共同努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建设美丽中国,创建生态文明,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心理学家的责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第二届全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大会于2013年10月19-20日在北京林业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美丽中国——心理学的贡献”.大会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探讨各个心理学领域如何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出贡献.

本次大会的主办方是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承办方是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协办方是北京心理学会与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会议主席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苏彦捷教授,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的吴建平副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国内多位生态与环境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杨宜音教授,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严耕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为大会致辞.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就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的诸多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关于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行为的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本身的问题,也不单纯是技术的问题.生态危机的首要原因是人类的行为.关于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研究主题,与会代表从不同学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晓毅作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主题报告,指出农村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生态环境的退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农村污染物的增加;外来污染物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农村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地区造成了新的贫困,并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

第二届全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大会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俊秀作了“汽车使用与环境保护”的大会主题发言,通过对2012年中国汽车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考察了环境状况评价、环境风险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对汽车使用的影响,指出汽车的使用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行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周绍杰等就“第二十一次‘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问题的问卷调查’”作了大会主题发言.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来自世界各地,调查主要发现:第一,今年环境危机时钟是9:01,与2009年的时间相比减少了22分钟,同时也是自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时钟后退.第二,在各类环境问题中,“气候变化”是在环境条件类别排名前三位中的首位.第三,总体来说,82%的受访者认为解决环境问题最主要的障碍是“追求利润(人类)”.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苏丹和王明怡对新生态范式量表(儿童版)进行了修订,量表分为四个部分:自然的权利、人类行为结果、对人类行为态度、人类免责主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贤伟等报告了“环境关心与亲环境行为”的研究,检验了大学生环境关心、环境心理控制源和亲环境行为的关系.

二、关于生态视阈中的心理学研究

生态运动的兴起影响了各个学科的建构,在生态视阈中对心理学进行研究成为学科发展的新潮流.关于这一主题,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吴建平作了“心理学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报告,提出大学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在于:生态理念应当成为所有课程、所有项目、所有职业的基础指导思想.作为一门可持续性发展科学,心理学在减少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方面应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兴的保护心理学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行为研究.如果未来的几代人想要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人们就必然需要健康的心理来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如何维持地球上无数的生命形式,可以成为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訾非提交的会议论文《走向生态主义的心理学》,回顾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指出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视角、范式和学术氛围正在形成之中,是心理学的一场新革命,可称为心理学的“生态主义运动”(ecologisticmovement).心理学研究需要从“物理学隐喻”向“生态学隐喻”转变.这场重大变化也意味着心理学界必须能够包容传统与新生的研究范式,兼容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取向的心理学,承认在探究心理现象的不同层面与不同子系统时应该采用与之相宜的研究方法,从而催生出更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如此一来,所谓心理学的生态主义运动就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理论本身,而是扩展到新学术氛围的建构了.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李明作了“天人之际:人文生态视阈中的心理科学”的大会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原本作为生物学分支的生态学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以将人类作为“一个特殊的生物群落”来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人类生态学”为过渡,进而形成了将人类文化和心理视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核心相似度检测变量来探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建构作用的庞大学科群.这个学科群被称为“人文生态学”.从人文生态学开始,“生态”理念已经超越了学科限制,成为指导学科群的元理论.从这个元理论角度审视心理学,可以看到当前心理科学的诸多贡献和未来发展的潜力:第一,作为人类思维与行为的实证科学,心理学将成为人文生态研究的重要基础;第二,心理科学将成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多关键问题的重要途径;第三,心理科学将成为诸多学科之间融合的桥梁;第四,心理科学将成为未来生命的重要指导;第五,心理科学将为新的健康观念提供支撑.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王广新作了“主观我与生态我:对立与融合”的报告,提出生态我是未来自我发展的方向,然而应该看到,从小我即生态意识尚且薄弱的主观我进化到生态自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自身的需要必将使得主观我与生态自我之间处于对立姿态.经济发展至上主义、环境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消费、环境漠视行为、炫耀性消费与过度消费、生态小我观等都会阻碍生态自我的建构.而人口的继续膨胀与爆炸造成的巨大环境需求,会造成主观我与生态自我对立的进一步加剧.建构主观小我与生态大自我的融合渠道是:倡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倡导环境关心、教育与培养环境意识,倡导节俭之风,倡导全球化的大生态观,进一步提倡计划生育,减少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三、关于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研究

关于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与会代表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朱建军作了“利用环境促进心理健康”的大会主题报告,提出环境设置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用的方式.在心理咨询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类型,设置不同的环境,比如对抑郁症有缓解作用的环境,对恐怖症有治疗作用的环境,虚拟环境也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他还进一步提出,心理咨询中心环境的设置如何能尽量对各种来访者都有益,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张连成提交的会议论文《锻炼环境对锻炼心理效益的影响:来自生态心理学的解释》指出,生态化运动是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运动,锻炼心理学领域受到生态运动的影响,表现出锻炼行为研究中的生态化取向,锻炼环境与锻炼行为对心理健康起着协同作用.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尹可丽等报告了“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经历气候干旱事件的昆明大学生对干旱的情绪体验及应对方式”等研究.研究表明,经历干旱对大学生的情绪体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在应对气候干旱带来的负性情绪时,采用的应对方式主要是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理性调节、寻求社会支持、暗示调节等.

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池丽萍作了“自然环境的情绪和注意恢复功能:地方依恋的作用”的报告,研究发现环境对个体的恢复性作用受到个体与环境存在的情感联系的影响,只有那些个体依恋的环境才具有注意恢复和启动情绪的作用.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叶柳红等对博物馆复愈性量表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能够作为测量博物馆复愈性作用的有效工具.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张帆等对什么样的教室环境更适于学生注意力恢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有自然元素的教室比普通教室对学生的复愈性高,学校可以通过将自然元素引入教室而让教室环境更美好.

四、关于生态心理治疗研究

关于生态心理治疗研究,中国人民部队学院部队管理系张桂赫作了“医易心理治疗方法论和方法模型”的报告.他立足于周易与中医交融的文化背景,借助西方心理学生态自我的理念,探讨了医易心理治疗可能的理论基础,并尝试提出了医易心理治疗的方法论和方法模型.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温娟等提交了会议论文《生态心理学对心理咨询的启示》,提出心理咨询的对象应该是来访者的整个心理系统;心理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动力,而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应该有一套复杂的动力系统来支持心理系统的运转;心理系统中个体心理所依存的就是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心理健康就是维持心理系统的平衡,保持其动态的运转,但与长期稳定的生态系统不同的是,心理系统还需保持恰当的纵向发展以适应环境,使心理系统的运转达到最优的状态;进行心理咨询时,最重要的是对来访者心理系统的整体评估.

聊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赵富才等报告了“自我接纳团体辅导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探讨了团体辅导对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效果.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赵爽以生理—心理—社会—生态的整体论模型为基础,对大学生压力水平与社会网络构建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此外,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丁佳丽、杨智辉也作了会议报告.与会代表还探讨了老子“无为”思想对心理咨询领域的贡献,阐释了“无为”思想的内涵及其与不同心理疗法的联系,并对道家价值观量表进行了初步编制.

五、关于交叉学科对生态与环境心理问题的探讨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吴宝沛提交的会议论文《进化环境与当代环境》认为,进化环境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当代环境与进化环境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里,而不是跟他们的父母兄弟生活在一起,现代传媒和互联网也拉近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理距离,而两种环境之间的差异,意味着在石器时代进化而来的大脑或心理未必会产生适应的结果,这种当代环境特征给人类带来的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张祖群提交的会议论文《岜沙苗民的文化特质: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解读》,借鉴格尔茨的“文化—解释”逻辑,用实地考察的方法书写了岜沙苗民的文化特质民族志.岜沙苗民奉行“人树一体”的朴素自然观,最大程度地便利自己取得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学系付桂芳报告了“农民工内隐社会态度的实验研究”,对农民工的心态变迁及其与城市居民的心理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尹佳骏等报告了“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城市认同与社会适应水平研究”,认为在北京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和城市认同状况随着年级的上升而逐年提高,城市认同和社会适应呈正相关.

曲阜师范大学苏金龙、杨昭宁等报告了“生理温暖同人际温暖的联系”,认为生理温暖与人际温暖虽然看似属于两个不同领域,二者却存在一定的联系:生理温暖可以促进人际温暖,而人际温暖同样可以改变个体对温度的知觉;同时二者还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王凡基于CNKI文献计量学分析,报告了“2000-2012年我国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现状”,指出环境心理学论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自2005年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本次会议还通报了全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大会举办的历程,特别是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办的过程.借助于这一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研究团队的初步形成.

[作者简介:吴建平(1966—),女,内蒙古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生态与环境心理研究;李明(1979—),男,山东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临床与咨询心理、文化心理研究.]

责任编辑:胡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