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教学中的“道”与“器”

点赞:30793 浏览:1430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建筑学教育中的“道”指的是基本观点与理念,应具备继承性、前瞻性、丰富性等特征;“器”指的是教学技巧和实践方法,应以创新教育为主线,强调课程设计内容本身的新颖和创新性,将教师讲授与课堂互动相结合,建立规范的成绩评定模式,培养和造就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高水平和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关 键 词】建筑学;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技巧;实践方法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亦是城市发展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新建建筑不断地充斥人们的视野,但千篇一律缺乏创意的形式和风格、粗糙的施工和细部设计表明,掌握城市建筑设计话语权的建筑师,其创新素养和艺术品质的匮乏,其直接结果就是对历史和社会的不负责任[1].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教育改革往往滞后于社会经济的改革,我国的建筑学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十字路口,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探索着建筑学教育改革的创新理念和方式方法[2].

建筑理念和流派的纷繁,往往会使建筑学的初学者感到混乱和迷惑.在这样一个思维活跃、流派纷繁的时代,如何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迷失方向,寻找建筑学思维的启迪和方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第一位,道者,天之法也,是自然界蕴藏的道理和规律.形而上者谓之“道”,在建筑学教育中的“道”,其实就是建筑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念;行而下者谓之“器”,建筑学教育中的“器”,就是建筑学教育的教学技巧和实践方法.

一、建筑学教学中的“道”

建筑学教育中的“道”,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学教育的继承性

正如我们建造不了没有承重体系的空中楼阁一样,建筑学的发展也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对于中国的建筑学教育来讲,这种“继承性”尤指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学习.譬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观与现代建筑的环境友好的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古代宫室层层递进的建筑群落,暗示着现代建筑所标榜的“空间序列”.中国传统建筑技术文化是世界建筑之林的一朵奇葩,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发展,只有很好的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这朵奇葩的精华,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当代建筑,并最终有所创新和发展.


2.建筑学教育的前瞻性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十几年前的标志性建筑,现在看来,无论是建筑造型还是材质色彩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此类建筑的青春周期显得过于短暂.这其中固然有新建筑与旧建筑的协调设计问题,但当时设计时的保守和思维的局限性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的建筑发展水平本身就滞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教育建筑学的前瞻性、长远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3.建筑学教育的丰富性

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曾经说过:建筑学专业培养的是“通才”.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建筑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尽可能的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知识体系,如:哲学、历史、文学、音乐、绘画、物理学、生物学等等,在进行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只有让学生掌握更加丰富多样的的知识,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进一步的创新实践能力.

仅仅明确建筑学教育中的“道”对我们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了解建筑学教育中的“器”.建筑学教育中的“器”,就是建筑学教育的教学技巧和实践方法.“道”与“器”是一个相互促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从“道”到“器”的转变,是教育观念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质性改革.

二、建筑学教育中的“器”

建筑设计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建筑学教育中的“器”,即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1、强调课程设计内容本身的新颖和创新性特点

设计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筑设计则是以“空间”为载体,并赋予其功能、形式和精神上的内涵,那么,培养学生对于“空间”的想像和创造力就成为建筑设计课程的重中之重.我们现今建筑学教学的课程设计都是遵循教学大纲来进行设置和安排.教学大纲所强调的是课程设计题目本身的难易程度,主要以建筑的流线组织、功能布局和建筑面积等硬性指标进行控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设计指导老师就必须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进行“二次设计”.例如:在一年级在小体量空间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能力,不妨检测设需要设计一个长宽高为各为3*3*3米的读书空间,题目就叫做:可移动式书房设计.“可移动”并不是像汽车那样安上轮子可以跑动,而是强调空间本身的伸缩和移动性,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运用自己所能了解和认识的所有材料和方法进行设计,并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空间想象力,在设计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推拉式、旋转式、折叠式等组合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并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以“玩”的方式对空间进行“再创造”.

建筑学教学中的“道”与“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建筑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将教师讲授的单一教学与课堂互动等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体现在对专业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等理论的学习;而在强调创新思维的设计教学活动中,则将“教”与“学”形成互动联系,打破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结构模式,注重设计课程的实用性、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3],其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拓宽视野,强调学生的自主分析和参与创造能力.在具备基本设计技能、掌握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安排一定数量的综合性和针对性的设计题目.主要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独立完成设计的能力.

建立规范的成绩评定模式

设计课程的成绩能全面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设计技能,也是对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评定,它的真实性、公正性直接影响每个学生上好建筑设计课的积极性[4].因此,合理、真实、公正评定每个学生设计成绩,是课程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采取分项考核记分的方式,在设计的各个阶段实行规范化管理,综合评定学生课程设计成绩.

三、结论

总之,建筑学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是我们建筑学教学永远追求的目标,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有许多方面仍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完善.今后,应选拔更多的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设计素养高、热爱建筑学教学的教师参与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同时也更需要大家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建筑学教学的改革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和造就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高水平和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今后教改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注释】

[1]宋群.错位与滞后——城市文化现状与艺术教育[J].西北美术,2006(02).

[2]陈卫潭,尤东晶.建筑设计课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0(04)42-43.

[3]周博,范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参与、互动型设计课教学的尝试——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的探索[J].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与培养目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白宁,段德罡.引入规划设计条件与建筑计划的建筑设计教学—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教学改革[J].城市规划,2011(12).

【作者简介】

胡恬(1981-)男,汉族,讲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历史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