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

点赞:6527 浏览:224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国的传统的家庭教育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传统的家庭中精华很多,但也有一些消极的内容,这些消极的方面对青少年的人格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大家知道,中国的婴儿总是被大人抱着、搂着,一刻都不曾离开过大人的看护,遇到问题(饥饿、排便等)时,只要一哭就有人来给解决;进入儿童时期,大人还像对幼儿一样照顾、保护着孩子,不让他们乱跑,怕他们出危险.显而易见,这些做法对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缺乏独立性和冒险创新精神有着直接的影响.等到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和独立行为能力以后,家庭教育的作用就更加显著了.概括来说,中国青少年的没有自我个性、缺乏独立性、随大流、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创新精神等人格、性格特点,莫不与传统的家庭教育有关.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中最突出的就是没有自我个性,具体表现在用群体来界定人,缺乏隐私意识,他律他制,自我压缩等.当我们面对一个同胞的时候,别人不告诉你他(她)是谁,而是这样向你介绍:他是某某的儿子,某某的孙子.而在我们幼小的时候,别人也是这样问我们的:你是谁家的孩子呀等等,家里的大人也早就教会了我们要告诉别人自己父祖的姓名.在一个家庭里,妻子可以随便翻丈夫的上衣口袋,更谈不上尊重别人的隐私权.妈妈可以随便翻孩子的日记本、掏爸爸的口袋,这样,难道女儿长大了不会如法炮制?中国的孩子从小被告诫要听话,他们的耳朵从父母、亲戚那里听来的总是“听话、乖乖”、“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等等,听话了,会得到表扬、奖赏,否则得到的只能是训斥、责骂甚至体罚.在他们的身边有前辈遗留下来的行为规范,一条一条,很是分明,只要按照这些规范行事,那就错不了.一切都要服从,一切豆油别人安排妥了.这样,中国的青少年长大时,虽然向往爱情,但还是需要家人、亲友的帮助,甚至由父母去包办.这样,所有事情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别人,哪来的独立自主性呢?父母们常让孩子“不要多嘴”、“不要管闲事”,不准他们表现自己的感觉、发泄他们的情绪和发表他们的意见、背转双手、不让自己太突出、太惹眼了,开会时把自己塞到角落里,发言时把自己排到最后一个.例:我在组织班会课,有时搞辩论赛时,就有好多同学不肯带头发言,生怕别人说自己爱出风头;而且现在在班级中似乎并不像小学时抢着当班干部的情况,而是当班干部(要做出头露面的事)的人比以前少了(这当然也与升学压力有关).由此可见,经过传统家庭教育的熏陶、锻铸,自我与别人携起手来,能过体现自我的隐私完全爆光了,自我的那点弹性经过长期的压缩消失了,完全恰如其分地置入一个现成的结构之中,如此这般,中国的青年人进入了没有自我的“化境”.


传统的家庭教育最大的一个科目就是做人,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礼的教育都是为此怎么写作的.儿童、少年期的日常生活、礼仪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家长以身教、言教的方式教会孩子分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家里来了客人要了解自己和他的关系,父母和他的关系,并且了解体味父母处理这些关系时的态度、行为.与别人家小孩吵架、打架了,父母上来就先给自己一个巴掌,让孩子知道是非对错无所谓,要紧的是内外人情之别.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学会的不是依据是非来判断、处理问题,而是依据关系人请来处理问题.因此,在我们的社会,是非判断退到幕后,扶择主导一切,人情、关系不仅成为办事的润滑油,而且成为社会运行的主轴.人们人格中心独立性不见了,主体性没有发展起来,虑事总是把自己置于关系网中,遇事总是在关系中寻求出路.由此,人类、国家、民族的利益往往受损害,关系、人情集团的利益则极度膨胀.这类事实从古到今不是少见.

由此,我想到一位学者所著的《中国文化在子女教育上的异同》一书中的话:“中国的父母以感化的力量,慈爱的态度,缓慢而宽容,以忠孝教导子女,外国的父母以说理的方式,严肃的态度,积极和法治教导子女的守法精神等一般来说,中西方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好好读书,有好的成就;但两方在目的上有一些差异:中国人有光宗耀祖的想法,而外国人则纯为了孩子个人.”

传统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本人以为,既然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消极的东西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那么,作为家长,特别是年轻的家长,应向西方国家的家长学习,吸收其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精华,以利于子女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