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内容产业经济学综述

点赞:12618 浏览:554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统计分析近十年我国有关数字内容产业的研究文献,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阐述数字内容产业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研究的对策.

〔关 键 词〕数字内容产业;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2-0171-06

近年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高速发展,通讯技术不断完善,数字内容产业也随之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加大对数字内容产业的投资力度,“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将数字内容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大力发展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一方面有利于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全国以至全世界得到弘扬发展;另一方面,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制造业和现代怎么写作业的发展,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本文主要是通过检索国家图书馆多库检索系统、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检索系统和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文献资料,然后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相应的文献进行描述、分析、总结.

1文献统计分析

2012年10月20日,利用上述3个检索系统,以“数字内容”、“内容产业”、“创意产业”为检索词,进行题名路径检索,得到有关数字内容产业研究著作、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的基本情况.

1.1专著和学位论文

通过检索数据库发现,从2000年开始出现相关的研究,共有学位论文6篇.其中硕士论文5篇,博士论文1篇.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数字内容产业内涵的界定和特征的总结;数字内容产业成长机理及发展对策;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与国外相比存在的差距;加速构建数字内容产人力资源公共怎么写作平台;基于产业融合的角度研究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构建构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新秩序等.作者的学科背景主要是图书情报学、公共管理学、产业经济学其中以情报学居多.

1.2期刊论文

1.2.1发文数量时间分布

从2000年到2011年12月30日相关文献共196篇.剔除报纸、年鉴、会议发表,期刊文章共计85篇,然后对检索到的期刊论文进行年度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见表1和图1).表1数字内容1和图1可以看出,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从2000-2011年相关文献85篇.从2000年开始出现数字内容产业相关文献,2004年之前对数字内容产业的研究都较少,直到2005年发文数量显著增加.对这10年间前五年和近五年的发文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2000-2006年发文量比例为29.41%,2007-2011年发文比例为70.59%.

1.2.2发文数量期刊分布

对以上检索85篇期刊论文发表在57种期刊上.其中发文数量最高的是信息技术科学类期刊,共27篇占总发文数量的31.76%.其次是图书情报类和经济管理类期刊,发文数量都是14篇,各占总数的表2数字内容产业发文的期刊种类分布

1.3作者分布

1.3.1作者机构分布

通过对2000-2011年所有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共90篇文章的作者(仅限第一作者)的机构分析,我们得出90篇文章分布在40个机构,其中高校院系作者31位占总数的77.5%;科研机构作者3个占总数的7.5%;党校和企业作者都是2位占总数的5%;高校图书馆和其他机构不明确的作者各1位占总数2.5%.

1.3.2作者区域分布

作者区域分布与相关学科专业在全国的分布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发文比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苏省、上海和北京等地区.根据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被引频次可以看出,我国对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的主要人员有杨海平(南京大学),韩洁平(吉林大学),徐梁(南京工业大学),颜祥林(南京大学)等.

1.4主题分布

对检索到的2000-2011年所有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共90篇文献进行主题分布统计分析,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少.其中研究主题频次在10次以上的包括:数字内容、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产业发展、数字化.国内学者对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发展研究居多,其他方面研究较少.研究趋势正在从初级阶段向多元化,具体化发展.近年来随着数字内容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数字内容产业的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数字产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及应用怎么写作关系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加.表3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研究论文主题分布

2.1数字内容产业的含义

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contentindustry)一词最早由欧盟提出,它在《信息社会2000计划》中把数字内容产业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怎么写作的产业”[1].国内外学者和组织对数字内容产业含义的界定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信息产业观.认为数字内容产业是在信息产业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及相关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提供相关产品和怎么写作的产业.二是创意产业观.香港地区称数字内容产业为“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指源自创造力、技能,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来生产发行的具有社会和文化意义的产品或怎么写作的经济活动[2].三是新兴产业观.《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03)中指出:“数字内容产业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种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怎么写作的新兴产业类型,它也包括软件、远程教育、动漫、媒体出版、音像、数字电视、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怎么写作,属于智力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3].上述不同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界定了数字内容产业与图像、文字、影像、语音以及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关系.归纳起来有两类:狭义上数字内容产业只包括娱乐性文化产业,广义上数字内容产业不仅包括娱乐性文化产业还包括非娱乐性文化产业[4].2.2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

2.2.1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随着政府部门的重视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根据数字内容产业的构成和发展现状来看各领域的发展步伐并不一致,胡再华(2006)指出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已初步形成以网络怎么写作、数字影音动漫、无线数字内容怎么写作为主,数字教育、数字出版等市场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5].王(2010)进一步指出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典型领域发展现状:数字音乐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增长规模迅速;网络游戏保持高速发展势头,从初期发展阶段向成熟期过渡;网络教育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发展空间巨大[6].

2.2.2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制约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国内学者对此做了一定的研究.代表观点如下,赖茂生(2009)认为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的产物,因而从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探寻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出目前制约广东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规制制约、技术和人才制约、资金制约、产业政策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环境不完善等[7].李爱群等(2010)在对我国数字内容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影响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技术和法律方面的制约以外还应该包括产品创新设计和加强产业管理[8].王京安等人(2010)通过介绍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配套措施,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养创新能力、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影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关键因素[9].韩洁平(2011)在分析数字内容产业结构演化的基础上,将影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因素归纳为除了先前提到的信息技术、信息人才还应该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科学研究与发展、信息产业政策和国外发展[10].

2.2.3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21世纪前20年是数字内容产业大发展的时期,国内学者多视角探索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之路.一方面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策略、经验历程进行研究和借鉴.裴雷(2007)在分析全亚洲内容产业总值最大的国家日本时指出日本强调科技立国、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拥有世界领先的图像处理和显示技术、较早应用3G网络技术铸就了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优势[11].汪礼俊(2008)则分析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策略指出数字内容产业成为了英国经济的新引擎,原因在于英国前瞻性战略眼光、良好的宽带基础、注重人才培养、政府的创新思维,不仅把内容管理贯彻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而且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12].范丽莉等人(2006)提出内地应该借鉴台湾在管理机制、人才培育、法律健全、鼓励融投资和金融辅导、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举措,优化内地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环境[13].另一方面根据不同行业和外部环境因素来确定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策略.谢友宁等(2010)通过构建数字产业内容评估基本框架认识到版权保护是出版业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14].何东(2007)认为在新形势下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需要内容和技术的双翼支持[15].孔翠莲等(2009)进一步提出三网融合下应该通过建立综合管理协调部门、构建良好法律环境、改善产业投融资、培养专业人才、培育内容消费意识来促进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16].韩洁平(2010)从总体上提出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应该采取整体规划、优化布局策略,因地制宜、推进个性化发展,把握规律、加强细分与创新,研究需求、持续策略改进与升级[10].此外,穆广菊(2010)提出收费将促进数字内容产业规范化、合理化发展[17].

2.2.4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近年来,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其产品和怎么写作领域价值链、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中想要寻求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研究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模式:一是通过分析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数字内容产业商业模式和创新模式.刘健等人(2010)通过分析数字内容产业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构建了数字内容产业商业模式[18].刘卓军等人(2007)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入手认为导致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创新,应该建立创新模式,其中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其中制度创新和内容创新影响力最大[19].二是通过分析介绍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的发展模式来探索适应我国的发展模式.闫世刚(2010)分析和总结了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东亚模式其中包括:日本的国际化模式;韩国的政府主导模式;中国台湾的政府引导和市场结合模式,提出国内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应该提升产业战略定位、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建设、完善投融资渠道、加强人才建设[20].孔建明(2009)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时代华纳盈利模式,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基础之上多元化经营、卓越的品牌、整合经营理念极大的丰富了数字内容产业盈利模式[21].

2.3数字内容产业布局研究

2.3.1区域个案研究

目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国内学者针对数字内容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做了研究分析.雷弯山(2008)分析福建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动漫产业迅速崛起与数字出版业、广电电信相比发展较迅速,应该从体制层面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22].而陕西省的发展状况与福建省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朱锐(2011)指出陕西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五大重要领域包括电信增值业务、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网络出版、数字电视内容产业,而陕西省动漫产业起步早,拓展慢被其他省份抢占了先机[23].刘杜瑞(2009)指出湖南省的数字内容产业在动漫、数字音频和视频、数字出版领域发展较快,呈现分布过于集中,发展不平衡的态势[24].台湾地区与内陆相比发展态势更胜一筹,宋磊(2011)指出我国台湾游戏产业、动画产业、数字教育产业、数字出版业发展迅速,增幅显著而数字音乐产业增幅不大,接近饱和[25].王光文(2008)提出了中国西部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的战略[26].肖进(2009)论述了山东省淄博市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7].刘用等人(2010)指出成都具有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的环境和优势[28].曾红颖(2006)介绍了台湾数字内容产业政策出台的背景、框架与基本内容并评价了政策的作用[29].对这些省市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研究,有利于根据当地的特殊环境、条件以及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而且对一些省市的研究,还具有一定示范作用,有利于为其它省市借鉴.

2.3.2产业集聚集群状况研究

我国数字内容产业集聚和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探讨,韩洁平(2010)从理论上探讨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和集聚的现状及原因、集聚和集群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指出企业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的因果反馈高水平的相互作用是数字内容产业集聚主推动力,为数字内容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支持[10].但未对我国数字内容产业集聚和集群状况进行分析,迪莉娅(2011)对我国数字内容产业集群状况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并对我国数字内容产业集群进行了分类,探讨了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30],但由于我国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尚在形成中,故现有研究并未涉及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集群效应,如外部经济效应、区域乘数效应和创新效应.

2.4产业融合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

产业融合是指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或不同产业在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目前数字内容产业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内容产业融合类型以及原因,赖茂生等(2009)根据广东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融合特征,认为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和信息怎么写作业部分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一种替代型融合,从事数字内容活动的企业往往由信息技术企业转型而来,指出文化和技术创新驱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和创新,制约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应从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自身上探寻[7].数字内容产业顾名思义是数字技术和内容产业的交叉与融合.王(2010)也认为数字内容产业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产物,一方面替代了部分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创造新的需求和消费市场,技术扩散加速数字内容产业融合发展[6],而赵雪(2012)则进一步指出数字内容产业不仅是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的融合与创新,而且是主流文化与草根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融合与创新[31].

2.5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研究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定义.最早胡再华(2006)提出一种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框架包括:内容的创作、内容的组织和包装、市场开拓、传送、传送支持、界面与系统开发[32].基于产业融合的角度,赖茂生(2009)指出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横跨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包括文化创作、文化作品数字化、数字内容产品运营(传播)和消费等若干环节[7].刘银娣(2011)在波特价值链理论基础之上提出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是围绕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经营或数字内容怎么写作的创造、生产、销售、传播和消费,以及在获得利润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传递的一种链式结构[33].从重要性的角度,孔建明(2009)指出国家在制定数字内容产业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内外因素,合理利用价值链进行资金运营能够增强企业自身抵抗风险能力[21].

2.6数字内容产业规制与管理研究

通过分析文献发现国内学者从2007年开始数字内容产业法律法规、管理政策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两个层面进行研究,一个是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建立和监管保障体系的构建.李嘉文等(2007)提出数字内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以版权法为基础构建内容产业基本秩序和监管秩序,将传统的媒体管制扩展到网络媒体[34].郑燕平等(2010)认为应该通过完善适合国情的法律法规、整合监管部门明确职责、加强行业协会管理力度、促进技术监管与个人隐私保护相协调等手段来完善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监管[35].尹达等(2010)从政策法规子系统、执行保障子系统、监督保障子系统、反馈及修订子系统4个方面,系统构建我国数字内容产业运行保障机制[36].杨海平(2009)结合国外数字内容产业先进的立法和管理经验提出了我国要通过德治、法治、自治、技治等多重手段,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和法律体系[37].另一个是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就知识产权保护和版权保护两方面来研究我国数字内容产业规制管理.蔡幸波(2007)指出在互联网上的流媒体知识版权保护技术,主要是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可以和Microsoft的WindowsMediaService流媒体怎么写作系统一起使用,提供流媒体内容保护和用户使用认证[38].匡慧华(2008)也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提出从版权和监管两个方面来构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秩序[39].与此同时,冯新民等(2010)系统分析了美国数字内容产品知识产权保护3种模式即财产权保护模式、契约合同保护模式、商业秘密保护模式,提出我国在数字内容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应该树立保护意识、加强保护机制、完善保护的内部制度[40].

3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1认知研究居多,深度研究偏少

文献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对数字内容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认知阶段,认知研究人数占总研究人数的40%以上,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范畴、特征及发展,并没有进一步分析数字内容产业结构,也没有分析数字内容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发展模式研究中只提出了两种模式:创新模式和商业模式,没有提出具体适合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在对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管理规制研究中,只论述了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结合产业发展进行深层次的论述,而且大部分都是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提出构建数字内容产业规章制度,缺乏多视角的探索.部分学者对数字内容产业融合过程中表现出与融合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总结分析,但对其融合的机理和相互影响的程度缺乏深度的探讨.

3.2理论和定性研究较多,实证和定量分析较少

研究发现对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和区域研究中理论研究较多,研究者多数是从理论上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归纳出影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因素以及各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研究缺乏实证和定量分析.其次在对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策略、发展模式、规制和管理以及发展评价研究中,对国外先进经验借鉴研究居多,本国具体研究较少,缺乏定量分析.最后有关数字内容产业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融合类型以及原因,对融合发展实证研究、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很少甚至尚未开展.3.3研究体系尚不完善,一些领域研究偏少

通过分析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数字内容产业研究体系还不完善,对产业链、价值链、产业集聚集群、产业发展规律、产业发展效应研究领域涉及偏少.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数字内容产业链已经形成只是涵盖的范畴还不确定,在此基础上怎样促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发展,怎样形成产业一体化的相关研究较少,目前仅有5篇文献.有关价值链的研究正在从抽象到具体发展,从静态到动态过渡,对价值链构成的研究偏多,对价值链形成过程遇到的瓶颈以及突破办法研究偏少,对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研究还未展开.伴随价值链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利益分配问题如何解决以及如何构建利益分配的管理机制方面研究较少.


4未来数字内容产业研究展望

4.1拓展基础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

要积极拓展数字内容产业基础理论部分研究的深度,一方面需要对现有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以便吸收和继承;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前发展态势提出新的观点,创造新的理论,使基础理论研究得到有效的丰富和发展.在拓展研究深度的同时数字内容产业研究还应该向多元化、多学科、多角度方向发展,将相关研究和数字内容产业结合起来.

4.2加强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在继承现有数字内容产业研究理论系统性、条理性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理论、新策略,然后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促进更深层次理论研究.加强定量和实证研究,积极对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更好的指导理论研究和产业的发展.

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状况研究[EB/OL].http:∥.diyilu./news/view/id-1162009-07-21,2008-12-30.

[4]相丽玲,刘红丽.数字内容产业演化路径及研究评价[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7):15.

[5]胡再华.数字内容产业特征、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6.

[6]王.基于产业融合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9-11.

[7]赖茂生,叶元龄,闫慧,等.从产业融合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基于广东产业发展的分析[J].情报科学,2009,(7):961-964.

[8]李爱群,胡群.影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J].现代情报,2010,30(10):61-63.

[9]王京安,徐良.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启示[J].现代情报,2010,(8):119-121.

[10]韩洁平.数字内容产业成长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58-59,94,100.

[11]裴雷.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J].软件导报,2007,(12):3.

[12]汪礼俊.数字内容产业──英国经济新引擎[J].通信企业管理,2008,(6):62-63.

[13]范丽莉,单瑞芳.我国台湾地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举措及启示[J].情报理论与践,2006,(6):671-673.

[14]谢友宁,杨海平,金旭虹.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以内容产业评估指标为对象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0,(12):73.

[15]何东.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与展望[J].软件导报,2007,(11):5.

[16]孔翠莲,罗思,余臻.下一代网络背景下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分析[J].特区经济,2009,(12):293.

[17]穆广菊.收费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可持续发展[J].青年记者,2010,(2):16-18.

[18]刘健,杨海平.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11.

[19]刘卓军,周成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6):111-113.

[20]闫世刚.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东亚模式及其借鉴[J].特区经济,2010,(6):98-99.

[21]孔建明.数字内容产业的典型——时代华纳的盈利模式分析[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4):102-104.

数字内容产业经济学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产业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2]雷弯山.福建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12):95.

[23]朱锐.陕西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5):16.

[24]刘杜瑞,黎敏霞,李晓佳.湖南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1-26.

[25]宋磊.台湾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J].出版参考,2011,(4):30.

[26]王光文.数字内容产业及其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1):107.

[27]肖进.淄博市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66.

[28]刘用,杨梅,靳玲.重视新兴业态优势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成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环境与创新空间[J].经济体制改革,2010,(6):173.

[29]曾红颖.中国台湾省数字内容产业政策简评[J].经济研究参考,2006,(38):45.

[30]迪莉娅.我国数字内容产业集群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6):48.

[31]赵雪,周庆山,赵需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的融合与新生[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7):19.

[32]胡再华.数字内容产业特征、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10.

[33]刘银娣.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建设初探[J].编辑之友,2011,(10):67.

[34]李嘉文,杨勒丰.知识产权构建数字内容产业基本秩序[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7):12.

[35]郑燕平,沈传尧,陆宝益.我国加强数字内容产业监管的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15.

[36]尹达,杨海平.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19.

[37]杨海平.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管理与法律法规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9,(10):16.

[38]蔡幸波.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及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7):13.

[39]匡慧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秩序构建[D].湖南:湘潭大学,2008:19.

[40]冯新民,王建冬,孙慧明.美国数字内容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6.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