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硕士生就业观念比较

点赞:3801 浏览:1077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通过发放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民族院校汉族和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去向选择,个人就业认识,职位的基本要求,就业信息获取途径,就业指导的需求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并做了比较研究,认为民族院校少数民族与汉族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改进就业观念,提高民族院校各民族硕士研究生就业率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民族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渐变为大众教育,致使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根据新华网报道,200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是212万,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50万个,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4倍,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不错;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是610万,新增就业岗位1102万个,大约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2倍,此时就业危机已经出现;而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99万,新增就业岗位数为900万个,仅是毕业人数的1.28倍,为历史的最低值,所以从新增就业人数和就业岗位的数据来看,今年的就业困难程度要远远高于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更受关注.民族院校在全国高校扩招大潮的冲击下,同样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而民族院校的特殊地位使这一问题更具挑战性.如何应对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民族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和自身素质评价,找寻其就业难的原因,探索扩充就业渠道的途径,建立完善民族院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对民族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观念进行了调查.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观念,2012年11月特在西北民族大学进行了为期1周的问卷调查活动.本次调查通过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问卷149份,有效回收率93.1%.调查覆盖了包括经济学院、文学院、法学院、藏语学院等18个学院的12个民族,其中汉族研究生占55.7%,少数民族(包括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等)研究生占44.3%;汉族中西部生源的占80.7%,少数民族中除满族的4人其余均为中西部生源,占93.9%;男生占38.3%,女生61.7%.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去向的选择、对个人就业的认识、对职位的基本要求等一系列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研究生毕业去向的选择

研究生的毕业去向是研究生研读的主要目的,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对就业难易程度的评价.如果认为就业环境良好、就业压力适中,那么他们通常会选择找工作来实现自身价值;如果感觉到就业环境较差、就业压力大,那么就可能选择考博或其他途径规避就业风险.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找工作”、“考博”和“已经有工作”三者的比例分配上少数民族更加趋于均衡化,而汉族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少数民族研究生“找工作”和“已经有工作”的比例之和高于汉族,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研究生比汉族研究生对就业环境更具信心,对就业压力相对乐观.而另一方面,已经有工作的少数民族研究生读研更趋向于改变现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因此就业所带来的压力相对更小;而汉族研究生由于大多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没有工作经历,把找工作更多的寄予研究生毕业以后,因此使得就业的压力更加显著.

(二)个人就业的认识情况

1.自己专业课成绩如何.专业课成绩是个人选择是否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问题的回答中,认为自己专业课成绩在“一般”以下的汉族研究生为83.1%,少数民族研究生则为80.3%,而这其中分别包括认为自己专业课成绩“很差”的12%的汉族研究生和6.1%的少数民族研究生.由此可以得出,大部分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研究生对其专业课成绩都缺乏信心,尤其汉族研究生表现的最为突出.

2.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衡量专业就业前景对就业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其就业的方向.总体来说,民族院校研究生对其就业前景的认识是比较理性的,大多数研究生都认为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处于中等水平,重点还要看个人能力.但汉族研究生仍比少数民族研究生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悲观,其接近三分之一者认为就业前景“较差”和“很差”,见表2.

3.你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从研究生个人角度出发考察其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民族院校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汉族研究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工作经验、缺乏就业信息、专业知识不过硬等内在原因,人数比例分别为51.1%、48.9%、34%;而少数民族研究生除上述因素外则侧重于外部宏观因素的影响,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还应包括户籍限制、国家政策导向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5%、21.9%.显然,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已经引起了少数民族研究生的重视,在就业过程中少数民族研究生已将国家政策纳入了就业的考虑因素之中.

4.是否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通过此问题可以了解民族院校研究生对就业的明确度,从而更好的把握民族院校研究生对个人就业的认识程度.在此回答中,汉族研究生中选择“是”的占78.3%,少数民族研究生中选择“是”的占74.2%.总体来说,汉族和少数民族研究生都有七成以上的人数对预期从事的职业与专业的相关性有明确的态度.由此表明,民族院校研究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的专业相关性是比较明确的,同时也说明他们对个人就业的认识是客观、理性的,并没有因现阶段可能出现的“就业难”而盲目的放弃本专业的就业方向.

(三)职位的基本要求

1.就业预期工作地域.在选择就业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理想的工作地域,而不同的地域也是造成就业压力难易不等的重要原因.通过调查民族院校研究生对就业预期工作地域的选择,可以进一步了解就业压力的原因所在.结果是选择“生源地”就业的汉族研究生为61.4%,少数民族研究生约为69.7%;选择在“其他地方”就业的汉族研究生占38.6%,少数民族研究生占30.3%.可以看出随着研究生在校园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其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少数民族学生逐渐改变了“毕业就回家乡”的单一就业思想观念,而是通过综合思考理性的决定工作地域.但总体少数民族研究生预期回生源地就业的比例仍然较高.2.选择职业的预期.我国的职业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于第三次人口普查的《职业分类标准》,它将从事的职业分为了8大类,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另外一种是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将其所属行业分为13个门类,包括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建筑业等.根据研究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的偏向性,在“想从事的职业”的选项设置上也做了倾向性的调整.很明显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仍是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但随着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人员基本饱和,就业压力地增大,一部分汉族研究生逐渐转变思想,开始从企业和个人创业中寻找新希望.因此汉族研究生选择只在政府机关的占18.1%,愿意个人创业或去企业的占24.1%;而少数民族研究生中选择只在政府机关的占39.4%,愿意个人创业或去企业的仅占10.6%.这主要是受传统思想和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使得大量的少数民族研究生最终选择了民族地区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

3.薪酬预期,见表3.

从上表的统计数据中,我们清楚得看到大多数的研究生都将自己的薪酬定位在3000-5000之间,而选择“2000以下”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研究生仅各1名.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对于研究生薪酬的大致水平,同时还反映出民族院校研究生对于薪酬的要求趋于理性化,但不可否认薪酬仍然是影响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四)就业信息获取途径的选择

研究生对就业信息获取途径的选择影响着最终就业面的宽窄,也从侧面反映出研究生对就业信息获取途径的传统观念.据调查显示汉族和少数民族研究生获取求职信息的主要途径都是求职信息网、招聘会、家人或朋友介绍.通过网络获得求职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高素质人才中更加常见,因此,在汉族研究生和少数民族研究生中它都居于首位,见表4.

(五)就业指导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解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必要对其就业指导的需求做以深入了解,以便提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研究生需求的就业建议.结果发现,汉族研究生认为当前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用人单位信息”、“应聘技巧”和“职业规划辅导”,依次占63.9%、54.2%和36.1%;而少数民族研究生认为当前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用人单位信息”、“应聘技巧”和“专业出路”,均为43.9%,汉族与少数民族研究生认为当前最需要的就业指导基本一致.据此得出,研究生对“用人单位信息”和“应聘技巧”就业指导都是普遍需要的,但学校往往会忽略这方面的就业指导.

三、问题原因分析

(一)质量逐渐下滑

调查中发现研究生知识储备普遍不足,八成以上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研究生都对专业缺乏信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研究生数量的增加,使得一些导师要同时带十个或者十几个学生,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导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力,致使每个学生得不到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一些研究生的自我约束力不足,习惯了以往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加上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心态比较浮躁,缺乏主动静心学习、潜心做学问的意识,读研究生的目的只是为了毕业后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二)就业信心不足

问卷显示,汉族研究生比少数民族研究生更加缺乏就业信心.有32.6%的汉族研究生对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而少数民族仅占9.1%.其主要原因:(1)民族院校汉族研究生大多不愿意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就业,往往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2)民族院校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民族院校汉族研究生与其他院校研究生相比优势不大;(3)由于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研究生有丰富的基层生活经验,使得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比汉族研究生更加坚强、更具信心.

(三)就业选择比较单一

这一现象在少数民族研究生中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许多少数民族研究生家都在农村或乡镇,工商业并不发达,认为其他就业方式风险很大,只有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才更加稳定和可靠,“旱涝保收”而且体面.另一方面,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影响,一些研究生把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作为就业的唯一选择,认为只有在国家机关工作才有前途,如果会处理人际关系,运气好的话在仕途上还会有很好的发展.由此出现了千人甚至万人挤公务员这个“独木桥”的局面,而另外一些行业则无人问津.

(四)缺乏就业指导

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在选择“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时,大多数汉族和少数民族研究生都选择了两项以上的就业指导内容,并且出现许多全选的问卷,这充分的说明研究生在就业指导方面存在很大不足,这种不足主要是由于职责的不明确,学校认为就业指导只是其附带工作,主要还应由政府和社会怎么写作机构提供,而政府则认为就业指导是学校的本分.在这种职责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就业指导的缺位.

民族院校硕士生就业观念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就业指导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四、对策及建议

(一)突出民族院校研究生培养特点

(1)根据民族院校自身办学特点,科学规划研究生培养重点和专业设置,充分挖掘各民族研究生的潜能,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可用人才;(2)适当压缩研究生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学术性和专业技术性研究生比例.在充分考虑民族院校研究生情况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技术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将重心放在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3)建立健全研究生淘汰机制,做到严进严出,使每一名研究生的学历与能力相匹配,防止研究生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二)提振民族院校研究生就业的信心

由于汉族研究生与少数民族研究生缺乏就业信心的原因有所不同,因此要解决民族院校研究生就业信心的问题就必须对少数民族和汉族研究生区别对待.一方面,应加强汉族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同时鼓励汉族研究生扎根西部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另一方面,还应着重增强少数民族研究生就业的信心.通过提高少数民族研究生普通话水平,加强各民族研究生的交流与联系,转变思想,开拓不同的就业方向,从而增强民族高校研究生就业信心,也为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扩大民族院校研究生跨区域交流

民族院校要立足老少边贫地区现状和未来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紧缺人才和具有各民族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要放宽视野,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断扩大人才交流渠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别人无我有,别人有我优”的理念增强其在国内甚至国外的竞争力,为民族院校研究生开辟就业的新道路,以实现民族院校研究生合理流动,供需良性互动.

(四)建立民族院校研究生创业平台

一是以就业信息网络化为基础.就业信息的获取在就业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有关就业信息的网站很多,但针对民族院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网站几乎没有,因而建立民族院校就业的信息平台更显重要;二是建立研究生创业合作平台.如在城市新区或经济开发区建立研究生创业园区,为民族院校研究生提供创业平台,增加其与高素质人才的创业合作机会,使民族院校研究生的创业更具特色,更有竞争力;三是完善研究生就业保障制度.国家应建立研究生就业怎么写作相似度检测组织,为研究生提供就业怎么写作,引导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解决研究生就业,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研究生在融资贷款、税费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优惠.

(五)加强民族院校研究生就业怎么写作

应明确将研究生就业指导纳入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进一步的规范化.一方面,针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研究生就业观念的保守性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使其对其他的工作岗位更加了解,能够更加客观地判断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不再盲目选择政府机关.另一方面,汉族研究生存在对某些工作的偏见,对此民族院校应以转变思想为突破口使汉族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不同的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