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觉

点赞:6063 浏览:217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遭遇的“认同危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研究缘起.这一“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空场”;理论研究脱离社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生态断裂”;外部投入与内在认同形成反差,思想政治教育陷入“自信危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思想政治教学者、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下同)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出的学科特质、学术品位与实践特色的自觉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知自觉、主体性自觉以及文化传承自觉.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路径主要包括:树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的职业观:寻求有效的问题意识以书写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故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取向,以“彻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服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建设,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

关 键 词认同危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1-0205-06

自从1984年成为独立的学科建制后,思想政治教育在政策支持、同仁努力以及社会形势需求等多重动力的推动下逐步走上了科学化的发展道路.然而,不少社会成员甚至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研究以及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员时常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疑惑或质疑,引发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其活动的认同危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一门学问?能不能称得上是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用?这些基本问题成为缠绕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源性问题,深刻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进度与实践效果.

一、认同危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问题意识

自1984年成为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后30多年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也不断地遭遇人们对这门学科及其实践的认同危机.这一认同危机表现为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以及实践活动缺少知识、价值以及情感上的认可、支持与接受.譬如,有人或是不认同学科的独立性、科学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门知识的“大杂烩”,算不上独立的学科;或是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差,甚至不是理论;或是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作用效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义”、“检测大空”、“没有用”等.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认同危机”以隐秘、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具体表现为:

第一,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空场”.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认同危机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学科评价机制标准的“移位”是分不开的.在告别了“知识即美德”那种神圣的价值判断标准之后,现代社会所崇尚的工具理性、经济利益成为学科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一门学科的认同度与这门学科是否面向市场、获取经济价值紧密相关.在“工具理性蔓延”的现代社会,经济利益成为社会生活统一化的度量衡,货币也变成一种人人都必须学会和使用的“统一语言”.以人的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获得社会甚至高校的认同.在现代社会里,工具理性的高扬将原本富含价值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挤兑”,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精神蕴含被现代性的价值标尺所“漂逝”.如韦伯所说,工具理性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思想政治教育内蕴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人文精神、文化趣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有的学术使命、学术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具备的引领精神功能及崇高、神圣的气质在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的过程中被荡涤的“烟消云散”.由于缺少十足的学科与实践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不支持、学生不配合、社会不理解的合力作用下变得弱化、低效.思想政治教育俨然成为纯粹而又机械的知识教条,似乎成了“不思想”、“无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理论研究脱离社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生态断裂”.从应然的生态来说,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应当源于实践需求,现实的社会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旨在解决的理论课题: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又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更科学、有效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者有义务审慎地厘清这一学科的基本问题,这无论是对于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实践,还是提升人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同感和喜爱度都不无裨益.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人们的接受程度和热情很大程度源自于理论研究者对这一学科基本问题的精湛阐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最后说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弄清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尤其如此.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两张皮”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亟需具备相应的知识、理论加以指导;另一方面,经院化的理论研究难以生产出有效的、实用的理论产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要么世俗化,要么精深化,“社会上不受欢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套没有用;学术也不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时政语言,缺乏知识,更不要说学术含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所生产出的“科研成果”距离社会现实相距甚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形下所开展的工作常常混乱、无序、低效.

第三,外部投入与内在认同形成反差,思想政治教育陷入“自信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精神领域的思想工作,其基本精神为正义.“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正义的工作,它高举正义的旗帜,从正义出发,为着正义的目标而努力.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的过程,就是为正义而奋斗的过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规范建制,增加师资投入,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上大力地投入和保障.近年来,按照党的统一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独立化建制,在部属“211”层次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力度.2005年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科建制中升格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六个二级专业.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也步入快车道,拥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硕士点达到200多个,博士点60多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与巨大的外部投入形成反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未形成充足的学科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还缺乏学科和学术的自信,尽管有学科平台,但多数成员主要还在从事非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或重点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外的学科那里,以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学科,缺乏学术,而其他学科才是学科,才是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遭人非议,认为“不管用”,“知行分离”,“说一套、做一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好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明显”业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致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所遭遇的“认同危机”以深刻的、隐秘的形式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当中,弥散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系统结构.缺乏足够的认同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萎靡”状态的根由.笔者认为,尽管我们可以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工作方法对此作出解释并提出化解之道,但更为主要的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和从事业者缺乏审慎的态度和系统、认真的了解,并未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确认知,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应有的自觉.


二、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基本蕴含

自觉,本属于哲学概念,它指的是主体内在的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理论或实践形态所体现出的学科特质、学术品位与实践特色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的“自知之明”,反映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以及实践工作的人“认识自己”的能力.它是从认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的描述,是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作出的认识.“自觉”具有“反思”的特质,是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事物以自身作为认知对象进行自我刻画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应当具备的认知思维和认知能力,他能够自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特色,理论研究应当具备的旨趣、品位和社会实践活动所应具备的特点、品质等.

认同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知之明”.笔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知、主体性以及文化性三个维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结构:

1价值认知自觉.价值认知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能够自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以及实践的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人们简单地认定的“说教”,也不是他人肆意贴上“无用”标签的活动.它以人的精神领域尤其是人的思想作为对象,旨在揭示人们的思想如何转化为行为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这是其本质,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文化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人才的渠道,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规化、系统化以及科学化的人才培育通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和神圣性的事业,其价值在于科学地解释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化规律,意识形态嵌入社会的内在机制,人们道德行为发生的心理缘起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理论阐释以及有益的理论指导.价值认知自觉不仅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清醒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内在的认同与热爱.

2主体性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自觉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认知,它解决的是“谁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中国特色的学科,它发端于中国的革命实践,立足于中国具体的国情与实际,继承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以自己独特的立场和方式言说着“中国故事”.主体性自觉在全球化时代越发具有现实意义,全球化时代的学术研究是多元思潮竞相争斗话语权、通过思想的力量获得主体性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自觉是获致中国研究的自主性、指认中国独立性的重要标志.“谁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问是全球化时代追问主体自主性的表现.当下的中国,在大国崛起步伐加剧的浪潮中以崭新的姿态、强劲的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势如破竹”式的社会发展进程向世界证明中国作为大国的能力与地位.与之相应,中国的崛起激发着中国学术寻求自主性的理论表达.在西方知识系统和概念体系笼罩中国的当下,中国迫切地需要贡献出自身的理论创建和知识表达,体现出应有的大国风范和主体自觉.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学科,“从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问题的特殊性出发,运用中国特有的视角和方法,秉承中国特有的思维传统,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结论和实践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自觉增进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认知与它作为中国学科的自主性,使人们更加认清自身的使命,以中国的话语、中国风格诉说着“中国故事”,表达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中国气派”.

3文化传承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自觉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文化活动并在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上所发挥作用的自觉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处于一定文化情境中的人们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文化情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社会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是文化的存在物,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意识形态作为教育对象,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征的基本面相.“价值与规范的传授与认同则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这便是文化沟通与运作的过程”.作为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文明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作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一系列有益的理念、内容和方法都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的要素.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如孝道、仁爱),教育观念(如因材施教),教育方式(如道德教化)完全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过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传承载体,将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成果得以极力地发扬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自觉就是要自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征,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所担负的文化传统传承的使命与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尊重、吸取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对其加以转化、利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自觉的实践要求.

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的“自我认知”.这一过程体现出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与自我批判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认知的理性认识阶段,已不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活动进行简单的、直观化的描述,而是上升为内在的自觉.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所产生的主观认知,成为团结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程度与行动活力的内在“精神纽带”.可以说,如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将很难进行准确的认知定位.无法准确地认识到其各项活动的价值与使命,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活力.三、“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培育之途

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自知之明”.其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也必然从这一群体入手,提升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自觉性.具体而言:

第一,树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的职业观.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灵魂方面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职业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神圣性、正义性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应当秉持韦伯式的“天职”观念,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忠诚与热爱,真正地认识并努力地践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的职业观.“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认识到这项活动所承载的价值理想,投入热情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以及实际工作当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应当能够将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方法说清楚、讲明白,澄清他人对这门学科的误解,解决人们对于这门学科认知上的混乱局面.实际上,外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这门学科的不解或误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应投身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科学回答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疑问、质疑,提高这一学科的科学化水平,提升人们对这门学科的认同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观念深刻地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与实践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而不是“靠思想政治教育生存”应当成为每个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应当秉持的操守.

第二,寻求有效的问题意识,以书写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故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自觉的形成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观照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解读.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提炼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线索,上升至学理的范畴,再加以充分地研究,寻找到中国社会的“问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应当培养解读与回应中国社会的能力,书写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叙事”.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察、解释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意识,进而提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提高其解释、解读中国社会的能力,从精神交往、价值传导、文化交流等视域对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作出全景式与多断面的剖析.尤其是要对当下中国的转型社会作出描述,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转型所特有的“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方与西方的碰撞”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优化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共存、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衡同在、充满希望与包含痛苦相伴”的基本特征.用自身独特话语或理论对中国社会进行观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意识,叙述、解读以及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解释、解读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从自身的立场对其作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故事”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自觉的表现,它建立在鲜明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作出详尽的解释与回应.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取向,以“彻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服人”.目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难形成认同,其根由之一在于理论研究流于空泛,难以有力地切中现实问题.之所以如此,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外部化倾向是分不开的.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化研究,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选题、主要观点及成果处在外圈层.尽管这些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联系,利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名义,也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但并没有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只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或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系统交叉地带.在外部化研究趋向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未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难以形成社会认同.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化,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进行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机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学化的体现,也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真正地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直面思想政治教育所遭遇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化,达到“说服人”的效果.

第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建设,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被“诟病”为不是一门专业化的知识体系,不是独立的学科.表面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似乎很广泛、庞杂,涉及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多种知识,貌似“大杂烩”,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独立性,确实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本学科的系统理论,具有独立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实现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知层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严密的专业定位和专业入口,迫切需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槽”,设定严格的专业化的准入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人员配置上,应当增强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对非经严格的学术训练与工作实践的人应当建立“排外机制”.此外,建立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化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实践各项活动都能够有相应的组织空间得以有效开展起来.建立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进行有效规约,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的规范性与有序性.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建设旨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水平,帮助人们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意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内在的专业认同感.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以及实际工作等各项活动.通过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真正树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的自觉,使他们真正地懂思想政治教育、信思想政治教育、爱思想政治教育、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树立起思想政治教育自觉,也才能真正地克服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认同危机”,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陈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