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

点赞:20915 浏览:944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情况较为严重,笔者认为主要是由大学生自我关注意识的增强、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水平较低、社会焦虑感增强等原因造成的.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需要从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树立亲社会榜样、训练移情能力、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等方面入手.

【关 键 词】亲社会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

现阶段,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大学校园作为国家的小社会,构建和谐校园,对于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严重,如:90后实习生以“订盒饭不是我实习的内容”为理由拒绝帮忙、复旦大学黄洋被毒害案等,这与我们倡导“和谐”的音符不相匹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作为校园的一份子,培养其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顺利地过渡到社会,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是指意在帮助别人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安慰、捐赠、自我牺牲等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进化理论认为:我们的助人本能是能够通过遗传获取的,通过激发我们内心的本能,可以提高我们的亲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了社会规范的重要性,要求通过社会规范促进人的亲社会行为;而学习理论则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可以提高亲社会行为.正是基于此,大学生能够通过特定的后天学习和社会体验等促进个人的亲社会行为.

二、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心理分析

(一)“自我中心”观形成

千百年来,我国一直奉行集体主义的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一直鞭策着中国人民要互助互爱、友好合作.在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人们会比把个人主义放在首位的西方人更加强烈地支持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责任规范内在地规定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如跌倒在地的老人、公交车上需要座位的孕妇等,社会责任规范引导我们对其做出帮助行为.但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主体性观念悄然出现.随着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盛行,主体性观念也被错误地理解为人是万物之灵,一切都是为人而存在的,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思想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到主体性观念的影响,过于强调自我的主观意识、思维等精神性的东西;过于注重自身的内部精神世界,忽视外部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把对社会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自我身上,自我关注的强度不断深化,“自我中心”观形成.大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思想和情感,导致社会责任规范意识减弱,因此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下降,进一步导致亲社会行为的缺失.

(二)社会价值认同危机

亲社会行为是大学生个人社会化程度高低的衡量指标,它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实现个人理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仁爱”等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其中的“大爱无疆”、“舍生取义”、“尊老爱幼”、“与邻为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精神正是给予了亲社会行为以深厚文化内涵的诠释.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欲和贪婪占据了人们的心灵,利益至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的观念充斥其中.南京“彭宇”案引发了社会对见义勇为和尊老爱幼道德精神的怀疑.社会道德被颠覆,社会的价值认同出现了危机,引发了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社会公德滑坡.下面,是在社会价值认同产生危机的情况下,人们决定自己是否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流程图:

流程图上只有一条路能导致人们做出助人行为.其他的路,或因为认识水平不高的原因,或因为受到社会道德危机、社会价值认同颠覆的影响,助人者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因此,大学生认为即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了亲社会行为,但有可能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说被人误解、冤枉、好心没好报等.社会公德沦陷,致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下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使得亲社会行为缺失.

(三)竞争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下,个体对不同类型的利益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导致个体以不同的行为方式衡量其中所付出的代价和将要获得的利益.随着中国大学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生活在塔中的大学生已失去了“天子骄子”的称号,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竞争压力逐渐加大.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行为变得功利化.当大学生在做出谦让、合作、帮助和共享等亲社会行为时,会对该行为是否能获得利益或者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进行衡量,当助人的代价超出助人的利益时,大学生会减少亲社会行为.同时,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无形的压力,引发其不同程度的焦虑.为争取奖学金的名额、为争取保研的名额而发生的同学之间互相残杀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做出亲社会行为时会感觉到提升了自我的价值感,内心得到了回报,但是,社会的焦虑感掩盖了这些内部回报.当人们处于消极的心境时会减少助人行为.因此,竞争激烈的环境和日益增大的焦虑感均会导致大学生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时的敏感性下降,因而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谦让、合作、帮助和共享的行为会发生.

三、建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心理疏导机制

运用实践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以怎么写作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体现了集体主义和为人们怎么写作的人生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怎么写作.在活动中,志愿者运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脑力和体力等为社会和群众提供帮助,做出奉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在怎么写作的过程中,怎么写作者能够加深对怎么写作的认识和心理体验,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够提高人与人之间合作、互助和奉献的精神.通过如“怎么写作学习、献血、志愿者怎么写作”等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感,使其形成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在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下,相应地,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形成,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增加.(二)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树立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大众传播媒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受众,受其影响很大.电影、电视和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媒介,不仅不能促进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反而会导致大学生增加其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因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思想的发展道路厘清障碍,可以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在黄金时段多播放一些亲社会的节目,为大学生树立典型的亲社会榜样.

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时过多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结果导致社会价值认同出现危机.比如“南京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无可厚非,报道这些负面消息更多地是为了唤醒社会的道德良知,但是,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道德素质的形成更多地是需要正面形象的引导.因此,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传播正面形象的事迹,如广州的“托举哥”等,建立亲社会榜样,树立正面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通过建立亲社会榜样,大学生从中学习其高尚的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合作能力,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

(三)开展大学生移情能力训练,增强亲社会体悟力度

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感的情感反应.当一个人观察到另一个人处于痛苦、忧伤、悲痛等的情绪状态时,会产生同样的情感体验,表现出对别人的同情、怜悯和产生助人的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成正相关.一般而言,积极地移情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而消极地移情则会减少亲社会行为.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是僵硬和简单的说教,而是大学生对生活的切身体验.移情是大学生在感到自己有需要的同时,也体验到别人的需要,在移情唤起的过程中引导亲社会行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训练大学生的移情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心理学上测评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同样有效.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编写小剧本,在课堂上开展情景模拟,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会置身于求助者的地位,能感受到求助者受到伤害时的痛苦以及得不到帮助时的悲痛,能更好地理解求助者的处境.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从而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意识.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融入情境的体验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更加生活化,授课的形式也更加灵活化,学生在接受思想传授时会更加自觉化.

(2)情境再现法:通过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再现,学生可以对其中的行为进行讨论、交流、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热点社会问题进行情境再现.比如,近期复旦投毒案以及各高校大学生各种投毒,互相残杀的事件引起的思考.通过在课堂上的情境再现,学生可以就某一人物的行为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检测如我是事件中的人物,我会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对社会现象做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使其明白同学之间助人、分享、谦让、合作等的重要性,引导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这种具有感染力、直观形象性和富有教育性的方法,达到加强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促进道德判断从他律性向自律性转化

道德认知水平高的大学生会更有责任感,更注重个人对社会群体的责任.长久以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思想政治的理论,学生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较低,道德判断也是在教师的积压式传授中被动形成,具有他律性.弗洛伊德提出“超我”的概念,超我代表着自我理想和良心,要求必须遵循社会规范、道德原则等.新时期,有学者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运用道德教育的新途径——道德困境叙事.道德困境叙事是教育者通过口头、书面等多种形式,告知受教育者道德困境叙事或情境,这些故事或情境中涉及两条或者多条道德、价值规范,且这些规范在故事或情境中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比如:在路上看到一个跌倒在地的老人,而你刚好要去做一件十分紧迫的事,而这件事对你来说很重要,你是否会去扶跌倒在地的老人?如果你决定去扶跌倒在地的老人,必然会耽误了正事,后果可能会很严重;但如果不去扶跌倒在地的老人,正事完成了,内心又会受到谴责.当学生在讨论和面对这些冲突时,会经受思想上的冲击和内心的艰难选择,通过道德困境叙事的方法,激发大学生的超我意识,领悟道德力量,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自觉遵循社会规范、道德原则.而教师也要从中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学生的道德判断实现从他律性向自律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