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我国医学领域的影响

点赞:7300 浏览:214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以《万方数据库》为依据,检索1998-2011年间该库所收录的关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和评价文献题录,并就检索到的文献的分布、作者简况及研究路向作分析,由此就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系统化、深入化研究陈述几点看法.

〔关 键 词〕诺贝尔生理学;诺贝尔医学奖;研究状况;文献计量

科技类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全世界公认的科技创新最高奖[1],但有关研究对我国的影响,近年较少有详细、确切的专题研究.鉴于此,笔者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从文献计量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文献计量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我国医学领域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理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以《万方数据库》为依据,检索该数据库于1998-2011年间收录的有关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文献(1998年以前未见相关文献题录).以关 键 词为检索入口,采用精确检索,共检得有关文献记录420条,经手工检索复核,删除其中重复和与本专题研究相关性不大的题录,实际检出404条.就上述文献的分布、作者简况、研究路向做分析.另就促进我国有关领域原创性创新力陈述一些看法.

1调查结果

1.1文献分布

本次统计范围内的404篇文献(以下简称“有关文献”)包括会议论文8篇,学位论文14篇,还有382篇有关文献刊登在各种期刊上.其中包括医学、生物学期刊56种,载文208篇,占本次统计范围内有关文献的51.485%.其他科技期刊25种,载文82篇占20.297%;教育类期刊14种,载文32篇,占7.921%;各院校学报9种,载文16篇,占3.960%;科普及其他期刊30种,载文50篇,占12.376%;会议论文及学位论文共22篇,占5.446%.刊登有关文献6篇及6篇以上的期刊共12种.

1.2作者简况

作者所在地区分布.以有关文献第一机构所在地为准,按省市行政区划分.统计结果如下:

北京市84人次;上海市26人次;山西省20人次;安徽省13人次;江苏省10人次;河北省、陕西省各8人次;浙江、湖北两省各6人次;其余省市从略.作者所在机构类型,供职于高等院校的作者116人次;供职于其他科研、事业单位的作者100人次;供职于行政机关的作者5人次;供职于中学的作者12人次.在本次统计范围内,有171篇文献未标示作者供职机构,占本次统计范围内有关文献的42.327%.这类文献大都刊登在科普期刊、普通教育期刊(如中学生数理化)和其他类型期刊上.基本上不属于学术研究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标示了作者供职机构的文献,大致反映了有关研究者所在机构的情况.

1.3研究路向

1.3.1从主题共现词看研究重点

主题词、亦称叙词.是指在标引和检索中,用于表现文献主题的规范化词和词组,共现词指词汇在文档集同出现,以一个词为中心,可以找到一组经常与之搭配出现的词,作为他共同的词汇集,该集合描述了该词的意义及上下义和语境.在本次统计范围内,主题共现词词频高者如下: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科学家、诺贝尔奖、端粒、衰老、基因沉默、生理学癌症、SIRAN、肿瘤、RNA、干扰、HDV、医学、T011样受体、RNAI、人瘤病毒、嗅觉抑制、教学、甲氰米胍.

1.3.2从文献的类型分析研究内容

分析404篇有关文献后,就其反映的内容及类型大致区分如下.

2讨论

“文献的统计只在统计学上有一定意义”[3].了解研究状况,必须进一步辨析研究的内容,本次统计范围内,以下情况宜予注意:

2.1从科学学角度对获奖因素的分析

段志光教授等人近年来在这一领域持续地开展研究,分别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论文质量[4]、学术影响力[5]、学术条件背景[6]及近年这一奖项获得者论文的影响力等方面开展研究[7];章娟女士等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h指数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和专题组讨论法为代表的定性研究法对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5位获得者获奖前论文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提示“当前机械地将科学论文评价等同于文本评价、同行评议越来越注重和依靠文本机械量化的现象,都是忽略科学论文评价真正目的的反映.因此,寻求和把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联结点,成为科学评价制度创新和科技管理决策的责任”[8].都是颇有见地的讨论.

2.2采用文献计量、科学计量的探析

吴晓东先生对1901-2009年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197位获得者的创造峰值年龄做了研究[9];袁勤俭先生等人对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获奖做分析,归纳出以下特征:获奖者集中在美国的少数机构,获奖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的时间越来越长,多人分享(获奖)已成为一种趋势[10].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选择独特的切入点,总会有所发现,并提出值得信服的观点.

2.3与获奖成果相关的研究

在现代科学史上,“一项重大发现可能会开辟一系列创新的研究,导致一连串创新.”[11]与介绍、评价相比,从科学角度对这一奖项的辨析固然有独特价值.但更重要的是,从获奖项目引起的相关研究,如唐小燕女士、李书武先生对小学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血清流行病学的调研[12],都与这一奖项有较为密切的相关性.坦率地讲,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人士能否于近期撷取这类高水平奖,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如果认定方向,采取走小步、走稳步、不停步的方式,登这一高峰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3结语

通过一次概略的分析,反映出国内对有关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从有关文献数量看,研究较以往有所进展.但近半数的有关文献为介绍、资讯之类.有关资料虽较详尽[12,15],但对促进实质性研究创新的帮助有限.

第二,借助科学学方法,对这一奖项总体分析较有见地.对促进国内科研进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