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其

点赞:23907 浏览:1072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新进展进行分析,以洞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发展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重新定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首位;改革体育专业的教学科研模式,加强体育院系与校内其他院系,以及其他院校之间的合作;改革体育专业学生的入学方式,使招生选拔向人才本位转变等内容是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转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增设新型体育专业课程,增加基础课和选修课的所占比例;完善入学选拔方式,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录取方式多样化发展等.

关 键 词:体育专业教育;教育课程;教学科研;入学选拔;日本

中图分类号:G807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5041604文献标志码:A

1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1.1从适应国际社会体育竞争需求的角度审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国际社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体育运动事业作为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发展水平,其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从重大体育赛事的获奖状况来看,美国奥运会的奖牌总数一直保持在前2名,中国奥运会的奖牌名次呈现出直线上升,韩国奥运会奖牌名次也是一直居高不下;然而日本体育事业发展却在走“下坡路”,其奥运会奖牌名次从第24届汉城奥运会的14名降至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17名,接着又降至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的23名.虽然奥运会的奖牌名次不能直接代表该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在重大国际赛事上的接连失意使得日本逐步认识到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性.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日本意识到只有提升高校体育专业教育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本国体育事业的大发展.

1.2从解决国内体育人才需求矛盾的角度审视

20世纪中后期,日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一直扮演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角,然而,这一状况随着日本少子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了变化.学生数目的减少缩减了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同时使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教育领域供过于求,日本体育院系的课程大都是为培养体育教师而开设的,此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体育、运动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日本社会生活及社会结构关系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于提升自身健康水平的闲暇时间大幅度增加,人们对于健康医疗及养老保障的社会需求与日俱增;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了人际关系的淡泊和人们精神压力的增大;技术革新使得人们处于长时间脑力高度运转状况之下,减少了人们的身体活动机会,提高了人们对于身体锻炼质量的要求;、游戏厅、卡拉OK等娱乐方式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日本国民对于构筑健康生活方式的渴求越来越强.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使得新型体育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

1.3从提升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质量的角度审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对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日本中小学学生人数的不断减少及体育课程设置弹性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师需求数量成为一个“变量”,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体育教学能力之外,还要有其他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在日本少子化、高龄化社会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受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较死板的影响,进入到日本高校体育专业学习的学生数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入学人数的减少开始威胁到日本高校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具体来说,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大都只是为培养体育教师而开设的,此种状况已很难满足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在此种状况下,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很难得到有效提升.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到挑战,因此,日本高校体育专业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日渐明显.

2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新进展

近20年来,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是日本应对体育人才需求新变化而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作出调整和变革的过程.此次改革的主要阵地为日本高校体育专业,主要涵盖教育课程结构、教学研究体系、以及入学选拔方式等方面.

2.1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

在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课程内容方面,日本主要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并新设体育专业课程,从培养单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转向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综合性体育专业人才,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2.1.1转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了应对中小学对体育教师需求的减少及其他社会领域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增加,提升体育专业培养多样化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日本高校体育专业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做出了根本性变革——由20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转变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体育专业人才.例如,日本主要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日本体育大学在办学目标中明确指出“日本体育大学要创造性地开展有特色的教育研究计划,使之成为领导日本体育、运动界,以及未来知识基础、社会的大学.同时,培养身心健康发展、明朗快活,能够在自己所选择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机动力的综合型人才”[1];大阪体育大学作为日本西部从事体育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大阪体育大学教育研究规程》中强调“大阪体育大学教授研究体育、运动,以及健康福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具有丰富教养和广阔见识的实践性、创新性人才,从而为国民健康和体育文化及社会福祉的提高作出贡献”[2].日本唯一的国立体育大学——鹿屋体育大学在其基本目标中指出“国立大学法人鹿屋体育大学通过体育运动的手段,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和活力的人才,为运动科学领域中学术文化的发展及国民健康的提高作出贡献”[3].在上述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大学改变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日本高校体育专业纷纷对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作出改革.2.1.2增设新型体育专业课程,增加基础课和选修课所占比例

传统的日本体育院系专业设置只有保健体育、健康教育、社会体育和武道教育4个专业.在高校体育专业转变人才培养方向的背景下,为了培养体育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能力,新型体育专业课程在日本高校被广泛开设,同时原有专业还出现进一步细化的倾向.例如:福冈教育大学、大阪教育大学在原有综合文化课程和教养学科的基础上新设了运动科学、运动健康和环境科学专业,以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日本体育大学为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在社会体育学科中增设了运动管理专业、户外运动专业,以及休闲疗法专业,在武道学科中增设了传统艺能专业,在健康学科中增设了福祉支援专业等;鹿屋体育大学为培养社会体育人才专门开设了企业体育专业;大阪体育大学的健康福祉学科则新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名古屋大学综合保健体育科学中心为防止东海大地震带来的灾害新增了防灾对策安全教育,同时开设了防止性骚扰体育教育,以保证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的人身安全[4].此外,日本高校体育专业还调整了体育专业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了基础课及选修课所占的比例.例如:大阪体育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从21门增加到28门,专业课的理论课学分从6分提高到18分;日本体育大学和鹿岛体育大学为扩展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增加了选修课在整个教育课程中的比重,其中,日本体育大学选修课比重为整个教育课程的50%~70%,鹿岛大学选修课比重占整个教育课程的91.2%;早稻田大学人类科学系的运动科学专业将全部技术课设置为选修课.[5]

2.2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科研方法的改革

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科研方法改革方面,日本高校引入了竞争机制,促进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强体育专业与校内其他专业及校外的联系,取长补短,实现体育专业教师实际指导能力及学生综合适应能力的双重提高.日本高校体育专业将教学科研方法作为提升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其改进教学科研方法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2.1推进标准化课程建设,引入“样板核心课程”体系

“样板核心课程”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由日本教育大学学会于2004年3月提出,可以看作是日本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标准.该体系主要包括“教育实践体验”及“教育现场研究”2部分内容.其中,“教育实践体验”充当学生实习指导的角色,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现场研究”则起到学生实际教育实习的作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起到锻炼作用.“教育实践体验”和“教育现场研究”贯穿于大学4年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二者循序渐进、共同发展,并与学生四年级的研究实习呼应,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日本体育大学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入了“样板核心课程”体系,将实地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年级让学生进行参观实习、二年级进行体验实习、三年级进行基本实习、四年级进行应用实习.上越教育大学保健体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将学生高中毕业阶段与进入大学体育专业学习的阶段有机结合,增加了“教育现场研究”比重,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逐渐向实践性及专业性的体育专业学习过渡.岛根大学保健体育课程则重视体育专业学生的“直接体验”,规定学生从进入大学学习开始到离开大学为止必须参加1000h的“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样板核心课程”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2.2加强与校内和校外的合作,取长补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为了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效率得到最大化发挥,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正在逐步加强与校内其他专业及其他高校之间在科研方面的合作,以尽可能地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形成自身教育特色,突破国立大学法人化少子化深入发展等因素给体育专业本身带来的发展困境.如名古屋大学综合保健体育科学中心积极与校内其他专业合作申请日本文部科学省的“高质量大学教育推进计划”(教育GP)项目.在申请过程中,保健体育科学中心发挥健康运动科学教育的优势,寻求与其他专业合作的切入点,从而投身到全学校的教学科研之中,并有可能从文部科学省得到大量教育支援资金,从而增强自身的教育科研实力.同时,为了提升体育专业的软件和硬件水平,增强体育专业的活性化,名古屋大学保健体育科学中心还积极邀请校内其他专业教师或从校外引入体育专业教师给体育专业学生上课,并要求教师参加并通过与地区自治体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引入外部资金用于专业教学设施设备的改善[6].

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校体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2.3制定专业的中期教学目标,同时公开授课计划

为了推动专业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除了制定终期人才培养计划之外,要求制定专业中期教学目标的日本高校体育专业大量涌出.同时,为了使学生了解所在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避免盲目选课而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日本高校体育专业还采取了公开授课计划的措施.公开授课计划的内容包括科目的名称、授课教师情况、课程的授课目的、课程的整体情况、每节授课的内容、成绩评定方法、参考书目,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学生可以根据授课计划选择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学科进行学习.

2.2.4学生评教

为了让教师了解授课过程中的不足,日本高校体育专业还开展了学生评教活动.从实施过程来看,学生评教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课程的满意程度、授课内容是否达到预期授课目标、教师的授课态度等,而且,学生的评教结果还会以报告书或录像带的形式公开发表.

2.3日本高校体育专业入学选拔方式的改革

为了不拘一格地广泛吸收体育人才,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本着人才本位的招生理念,采取多元化的学生录取流程,对体育专业学生入学方式作出了重大调整.此项改革打破了通过考试呆板录取学生的局限性,增强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入学的弹性化.经过不懈努力,日本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录取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发展,在培养适合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综合型体育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整体来看,日本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录取方式主要包括一般录取、推荐录取和AO(学生自我推荐)录取.2.3.1一般录取

一般录取主要是对体育专业考生参加大学入学选拔考试(形式上相当于我国的高考)中心的考试成绩、参加报考学校的面试与实际能力检测成绩、调查报告,以及考生的健康诊断结果作出综合评价从而录取学生的一种高校体育专业录取形式.此种录取形式是目前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招收新生的主要录取方式,录取学生数大体上占新生总数的60%.参加此种录取的考生必须满足下述条件之一:1)高中或中等教育毕业的人员及此种教育形式的应届毕业生;2)修完12年学校教育的人员及此种教育形式的应届毕业生;3)符合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以上学历的人员.如鹿屋体育大学在其入学指南中对一般录取的过程及考生具体要参加的考试内容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说明.

2.3.2推荐录取

推荐录取秉承毕业高中校长推荐的原则,不需要学生向一般录取一样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而是以学生高中阶段的情况调查表及校长的推荐信为主要参考资料录取体育专业学生.其中,学生高中阶段的情况调查表主要是指学生在高中时各门教育科目成绩的平均值.由于成绩平均值主要取决于学生高中平时测验的成绩,因此,高中平时测验成绩在推荐录取中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推荐录取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只进行资料审查(资料指的是学生高中阶段的情况调查表及校长的推荐信);2)资料审查+面试;3)资料审查+小论文+面试;3)资料审查+学习能力考试+小论文+面试;4)资料审查+学习能力考试+面试;5)资料审查+实际能力考试+面试[7].近20年来,几乎所有的日本高校体育专业都通过推荐录取的形式招收了新生,其总数占学生入学总数的30%.

2.3.3AO录取

AO录取又称学生自我推荐录取,不需要高中毕业学校校长的推荐,也不对高中时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判,是一种既不同于高校体育专业的一般录取,也不同于推荐录取的学生入学选拔方式,录取着眼点是学生对申请体育专业教育的适应程度及学生自身所蕴含的素质等.此种录取方式主要是高校体育专业通过对申请学生进行面试及审查学生提交的自我推荐书等手段评估申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录取审查合格的学生.AO录取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要求学生在正式申请AO录取之前先进行面试并提交自我推荐信的形式,又有要求学生在正式申请AO录取之后进行面试并提交自我推荐信的形式.AO录取的类型主要包括2种:1)重视与申请学生对话的类型,其运作程序是学生参加AO录取说明会—提交申请表格—进行预备面试—提出正式申请—面试—录取;2)重视资料论文的类型,其运作过程是学生提出正式申请—第1次选考(审查资料、提交论文)—第1次选考合格—第2次选考(面试、考试、论文等)—录取[8].


3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3.1关注人才需求变化,改革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课程的设置取决于教育发展规律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发展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教育课程的改革凸显了多样化培养综合能力体育专业人才的发展趋向.在我国,社会生活社会结构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带来了高校体育专业生源结构的改变:运动队生源比例逐年下降,普通高中学生比例逐年攀升.同时,体育记者、健身教练、运动医学专家、娱乐管理员等新兴社会职业的出现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前景.在此情况下,借鉴日本经验,适当扩展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推动其由“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发展是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高校体育专业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及高校所在地区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进行,在改革过程中立足于地区差异,在兼顾各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将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3个类型.其中: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是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提升,凸显专业特色,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注重运动训练专业与其他体育类专业课程的融合与发展,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我国目前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状况,高校体育专业还应该增加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的比重,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增设一些新型教育课程.

3.2改善教学科研方法,构筑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科研新体系

体育专业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及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能力期待值的不断提高要求高校体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对自身的教学科研资源进行优化,加强与校内其他专业及校外资源的联系.这是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构筑教学科研新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系统工程,单独依靠专业自身的努力远达不到人才培养要求.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科研模式基本上属于教师依存型,此种布局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触其他方面知识的机会,同时也限制了教师的科学研究视野,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相近问题进行的反复研究,难以在科学研究方面找到新的突破口.此外,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抑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重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加强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及校外之间的联系,也不失为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科研发展的良策.在教学科研体系构筑方面,高校体育专业可以考虑以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尽量避免理论与实践高度集中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有限的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帮助学生掌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积极寻求与校内其他专业及校外教学科研资源的合作点,在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研究项目,寻求新的合作研究领域,申请国家级或者省部级科研资金支持;由国家制订统一课程基准,推进标准化课程建设,从整体上推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

3.3完善入学选拔方式,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录取方式多样化发展

入学选拔方式的科学与否决定着高校体育专业能否招收高水平人才,从而最终影响着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近20年来,日本高校体育专业入学选拔方式正在走出一条主次有序、相辅相成的多样化发展道路,在最大限度内将具有体育专业发展潜质的学生招收到专业内学习.与日本高校体育专业入学选拔方式不同,我国基本上还在沿用体育专项加试与综合学力考试,其中体育专业成绩起主要作用的考生录取方式.虽说教育部近年来一直在录取环节等方面作出必要改善(能力水平高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入高校学习等),但是,从整体来看高校体育专业录取方式并未发生大的变化.鉴于日本高校体育专业的做法,我国应该逐步拓宽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招收渠道,考虑更能科学检测学生学习质量的入学选拔方式,不再将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高低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改变学生重教科书内容、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准确、客观、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如学习日本专业录取及AO录取的入学选拔方式,规定高中学习成绩及综合体育素质达到一定标准的学生在得到所在高中学校校长推荐之后,可以不参加体育专业加试与综合学力考试而进入大学学习等.这既可以提升高校办学的开放水平,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因综合学力考试发挥得不正常而带来高校及学生的双重遗憾.同时,为了更广泛地招收人才,我国高校还应该制订适合特殊人群的入学选拔方式,如社会人士或身体障碍者等,使这些群体中具备体育发展潜能的人士也能人尽其才.

当然,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放入高校教育活动中进行整体研究,不应该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割裂开来,而应该立足于高校教育活动的整体视角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从而推动其实质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