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监测

点赞:4559 浏览:132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就业状况监测是党和政府全面掌握大学生就业状况并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得出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对稳定、岗位层次逐步下移、就业形式更加多元、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结论,进而提出了潜在就业危机及对策建议.

【关 键 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监测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边疆民族地区某师范院校为观测点,通过统计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经验,从就业率、区域流向、行业分布、供需关系四个维度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监测研究.

一、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

(一)从就业率看,近三年边疆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初次就业率约为80%,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现出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趋势.从就业质量看,研究生就业质量>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以到高等教育、科研单位就业为主,师范类毕业生进入区县级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居各高校首位,专科毕业生人数不多且岗位层次相对较低.

(二)从就业区域看,以本省就业为主,省会城市扎堆就业现象突出.师范类毕业生连续三年在本省就业的比例达83%以上,其中在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约为30%,到省外就业的比例约为13%.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为本省省会城市,近三年的比例分别为43.1%、49.1%、53.6%,呈逐年递增之势,而省外就业流向的比例则逐年递减,近三年分别为23%、20.6%、15.8%.

(三)从行业分布看,师范类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教育单位就业,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呈现多元化.近三年,研究生集中在高等教育和科研单位就业,师范类毕业生到中初等教育单位就业的比例占60%以上,非师范类毕业生以灵活就业居多、灵活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32%以上,但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到中初等教育单位的比例逐年递增,近三年的比例分别为5.6%、7.7%、11.o%.

(四)从供需关系看,就业岗位相对充足,但高端就业需求萎缩.近三年,基础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基本保持稳定,师范类专业供需比约为1:1-5,但城市区域对教师的“批量”需求已大幅减少,基层县乡级教师需求相对增大.非国有企业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非师范类专业供需比约为1:2.6,但企业实力及岗位前景较中东部企业相比缺乏吸引力,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研究生就业岗位需求相对较少.

二、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预警

(一)毕业生就业区域呈“倒流”现象,省会城市就业压力持续剧增.一是省区域就业集中在省会城市,与省会城市的生源比例差距甚大,2010年-2012年,省会城市生源的毕业生数与当年在省会城市就业人数的比例均超过1:2.5.二是省外生源毕业后留在省内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多于生源数.2010年-2012年,省外生源的毕业生数与当年到省外就业人数的比例为1:0.53,近半数省外生源毕业生毕业后未返乡就业.三是省外院校毕业生选择到边疆民族地区“抢占”就业岗位的人数逐年增多,区域就业竞争加剧.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优质市场份额渐渐丧失.近三年,到高校召开招聘会的单位数量分别为600、700、900余家,登记用人单位数量逐年增加,岗位供需比平均为1:2.5.但以中小企业、民办学校和县乡级教育单位为主,省外、国外或本省优质企业、教育单位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小,优质市场逐渐萎缩,毕业生对这些岗位的占有率逐年下降,近三年毕业生到一级完全中学就业的比例仅为5%左右.

(三)基础教育大学科师范类专业就业率相对稳定,但其它少部分专业就业率持续偏低,升学率及出国就业率偏低.动态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中文、数学、外语等传统基础教育大学科的岗位需求稳中有升,对应的师范类专业就业稳定且就业率保持在97%左右,但教育学、舞蹈、心理学等专业的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出境就业率、本科生升学率、自主创业率仅分别为1%、9%、1.2%左右,且考取、保送研究生但放弃升学而选择就业的情况不断出现.

(四)研究生就业率相对偏低,区域和行业扎堆现象突出,岗位层次逐渐下移.近年来师范院校研究生初次就业率约75%左右,年终就业率约93%左右,略低于同期本科生就业率,但进入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居各高校前列,近三年到高等教育、中初等教育及其他事业单位、机关、国企就业的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达80%.其中到高等教育单位就业的人数保持稳定,但比例逐年下降;到中初等教育单位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但区域流向集中在省会城市及省外.


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抓内涵兴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结构.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以能力促竞争、以特色求生存.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推进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市场输送职业技能强、后劲足的优秀毕业生.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紧密联系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大自身优势学科建设,培养特色专业人才,以“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怎么写作”为宗旨,对就业率连续偏低的专业进行停招或减招,及时增设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更好地“发挥优势、回避不足”,从源头上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

(二)拓展区域市场,以平台搭建为载体推进“走出去”就业战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毕业生主动到国外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平台不多、信心不足.要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及文化多样特色,以“立足边疆,怎么写作区域,面向全国,辐射国外”为市场战略开展就业工作.一是发挥对外汉语教育的优势,建立面向国外就业市场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建设南亚、东南亚国外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为毕业生国外就业搭建平台.二是积极拓展毕业生省外就业市场,加快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加大邀请省外用人单位到校招聘力度,争取设立鼓励毕业生出省就业专项资金,为到省内高校毕业生提供求职补贴,鼓励广大毕业生走出去择业就业.

(三)强化观念引导,以降低期望值为目标促进学生更加充分就业.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通存在着“求稳怕竞争”的思想,就业观念陈旧,毕业生就业取向主要为“稳定性强”的单位,对到省外单位或非国有单位就业缺乏积极性,这是导致就业“倒流”现象及“用人单位招不到学生而学生就不了业”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高校要以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实践活动、企业家面对面、省外就业毕业生返校宣讲、报刊网络媒介等为载体,多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引导,鼓励学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积极到非国有单位、省外就业单位就业,大胆自主创业,最大限度避免现有岗位浪费.

(四)重视研究生就业指导,构建研本专一体化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中普通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部分研究生的就业定位及就业心理预期偏高,“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突出存在.二是高“跳槽率”导致用人单位谨慎录取;三是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环节相对薄弱.高校要结合研究生就业的自身需求,整合校内外就业资源,构建研、本、专一体化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分层分类就业指导体系,完善就业困难学生援助体系,实施低年级职业规划怎么写作体系,建设专业化职业化指导队伍培育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就业指导,重点从观念引导上解决研究生就业指导难题.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监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监测是全面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率相对稳定、岗位层次逐步下移、就业形式更加多元、就业竞争不断加剧.边疆民族地区就业工作者要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合理地作出危机预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才能更好地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