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

点赞:22356 浏览:1042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就业认知、就业预期、就业压力等方面入手,调研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建议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怎么写作体系,加强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调试就业压力.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分析;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在大量扩招的同时也带来了形势严峻的就业现状,仅2013年就有699万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更好的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正常就业,需要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和心理情况做全方位的了解.而本文旨在从大学生就业认知、就业预期、就业压力等方面入手,通过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全面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情况,得出研究结论,从而为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怎么写作工作提供思路和操作依据.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对象为随机抽取的某综合性一本高校的大三大四年级没有继续深造意愿,即将面临就业的高年级本科学生500人.问卷调查方面,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2份,有效收回率96.4%,其中男生272人,占比56.4%;女生210人,占比43.6%.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薪资期望、职业定位、单位类型取向以及就业压力等五个方面.个体访谈方面,共深度访谈学生30人,除了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外,主要针对就业压力进行深入探析,获取了较全面的研究资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区域选择

在就业区域选择上,46.3%的学生选择东南沿海二线城市,23.2%的学生选择西北内陆地区一线城市,21.5%的学生选择原籍所在地就业,9%的学生选择北上广等大型一线城市.这一结果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在东南地区就业,但是出现了从大型一线城市往二线城市和西北内陆城市的转移,选择北上广地区的学生急剧减少.可见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和竞争激烈,而一些二线城市和西北内陆城市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的空间,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让学生在就业地选择上出现了这一变化.

2.薪资期望

从薪资期望调查结果来看,31.4%的学生期望薪资在2000-3500元左右,45.1%的学生希望在3500-5000元之间,23.5%的学生选择了5000元以上.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和工资水平、消费指数来看,大学生薪资期望是比较理性和符合现状的,没有好高骛远,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

3.职业定位

本次调查问卷在职业定位题上主要设计了公务员、对口专业,其他专业就业三个选项.其中6.4%的大学生选择了公务员,8.8%的人选择了其他专业就业,84.8%的大学生选择了对口相关专业就业,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本专业就业.这一结果可能与调查对象主要为理工类学生相关,而文科类学生专业技术性相对要求较低,在就业专业定位上应该会更为宽泛.

4.单位类型取向

就业单位类型上,11.4%的大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48.4%的大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20.6%的学生选择了外资企业,19.6%选择了私有民营企业.可见59.8%的大学生选择共有制单位,而40.2%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公企业.相对于过去大学生就业到知名民营企业去、到外资企业去,学生就业单位类型取向正在发生转变,大部分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去,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去.大学生偏好工作相对稳定、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公有单位,这与物价、房价等生活压力有一定关系,而相对更有利于能力提升,但较“漂泊”的私营企业渐渐不再是大学生就业的热门.

5.就业压力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1%的大学生表示就业压力大,而只有13.9%的大学生表示就业压力不大.可见就业压力大是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深度访谈,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看好;(2)自身心理素质差,就业胆怯,就业焦虑;(3)自我认识偏差,缺乏自信;(4)大学学业较差、英语四级未过、综合能力欠缺等造成的就业压力;(5)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就业渠道;(6)就业认识的偏差,比如认为自身家庭背景、人脉基础以及社会支持等不利于就业.

三、结论与建议

结论

从本次调查和访谈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第一,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和生活成本的大幅提高,大学生就业意向发生了一定改变,就业区域选择上出现了以往东南沿海一线城市扎堆往二线城市和西北内陆一线城市转移的趋向.第二,大学生就业定位基本理性,但仍然存在盲目性和感性认识.就业薪资期望水平基本合理,与现有大学生工资水平及社会工资水平基本适应,但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盲目追求公有制单位,容易造成万人挤独木桥的局面,影响顺利就业.第三,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就业焦虑与就业胆怯并存,存在自我完善不足和市场需求疲软的矛盾.

建议

针对本次研究得出的结论,从高校育人目标出发,在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怎么写作体系.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怎么写作体系是以学校为主体,大学生为客体,通过就业指导和怎么写作工作,帮助大学生合理定位,提升就业能力,丰富就业渠道和信息,从而提高就业力,保证顺利就业的系统工程.在帮助大学生合理定位方面,主要包括自我定位和就业市场定位两个方面,做到知己知彼.学校应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活动、观摩讲座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市场,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能够避免盲目认知,就业期望过高或自我认识过低等,造成主客失衡等问题,影响就业.在提升就业能力方面,从大学生大一入校开始,学校应重视实践课堂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就业能力训练等素质教育环节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完善自我.在丰富就业渠道方面,学校应该加强招聘单位信息采集发布和就业基地建设.在招聘信息采集和发布上,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联系和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并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及时广泛地发布招聘信息,做好学生就业信息怎么写作,弥补学生的信息不对称,扩大就业面.同时,加强就业基地建设,与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定向培养和联合培养,实习挂职等方式挖掘单位和岗位,保证就业渠道畅通,就业门路广开.

(2)加强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调试就业压力.从调查结果得知,随着高校扩招,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适压力,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积极就业.学校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全覆盖与个别心理辅导的点面相结合方式,即通过心理课堂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全面引导,帮助他们合理认识自我和社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走向就业市场.而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个体谈话等方式对个别就业困难学生或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进行深入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就业焦虑和怯弱心理,正常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小霞.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3.1.

[2]罗三桂.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就业状况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