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学术会综述

点赞:19372 浏览:839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探讨中国道德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不仅关涉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传承问题,更关涉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发展的方向问题.面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近期天津市学学会召开“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此主题进行了探讨,现综述如下.

一、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是时代需求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漫长发展涵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既造就了中国灿烂的物质文明,同时在特定历史境遇中铸造出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成为中华民族战胜挫折和挑战的重要精神支柱.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换与创新既有利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也使中华传统美德重获生机.

天津科技大学赵士辉教授从恩德与耻教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认为恩德是关于如何对待恩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是人的一种德性.在中国传统恩德中仅就内容来看,就包括施恩、拒恩、受恩、知恩、记恩、感恩、报恩等七个方面.恩德作为世界上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其观念和行为具有普遍意义.中国传统恩德具有体系性以及重视面向实际调节人际关系等特点.耻教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部分,因其强调道德荣誉感而使耻教具有净化社会公共生活的特殊功能.在当前中国道德建设中恩观念出现了问题.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有些人只知受惠、索取,而不知感恩、报恩;在家庭生活领域,有的子女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甚至“不想长大”,出现啃老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加强恩德与耻教培育,促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紧迫任务.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兰英教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探讨了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换与创新的时代迫切性.她从总书记提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六个中华文化基本价值观出发,认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对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学术会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人际关系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面临时代挑战

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保持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换所面临的挑战.孙兰英教授认为,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精神气质,都有自己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对其先进的文明成果,如公共怎么写作、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价值,我们要积极吸收借鉴.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世界意义.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核心价值观及其价值体系,它以理想的形态引导着这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如何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换与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天津师范大学王秀阁教授认为,现实是历史的结果和未来的开端,只有立足现实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科学地预测未来.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具有历史的恒定性,但在传承时却不能固守历史使其僵化,应当使传统美德在注入新元素的同时并进行当代阐释.天津医科大学医科人文学院郭卫华副教授认为,在面对传统与现代相互冲突的时代挑战中,应当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否定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历史证明,近代中国曾经出现过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根本是行不通的;另一种极端是过分夸大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实际上是秉持一种文化怀旧的情怀,从而陷入文化本位主义,使现代文化建设与现实脱节.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中华传统美德现代转换与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的方法上,应有一种整体性视野,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王秀阁教授认为,应当从整体性视野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问题,以保证在传统美德现代转换与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首先,坚持历史维度有助于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现代转换与创新的根基.在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换和创新时,必须强化“根”的意识,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以继承传统为基础.只有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激荡中具有坚实的根基,保持其永久的魅力.其次,坚持现实维度有助于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现代转换与创新的方向.在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换和创新时,必须使传统美德的内涵与表达与时俱进,使传统的道德原则具有当代阐释和注入现代元素,必须将传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现代话语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命活力.最后,坚持未来维度有助于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现代转换与创新的趋势.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换和创新时,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面向世界发展的潮流和中国发展的新态势,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天津工业大学刘孜勤副教授认为,在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换和创新过程中,首先应当对传统美德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德目的历史流变进行梳理,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对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换和创新,使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既具中国特色,同时又能立足于现实具有广泛的人类共有价值的特征.

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要在挖掘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中,为中国当代道德建设提供理论资源.赵士辉教授在分析恩德、耻教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操作规范:首先应立足于“人”的需要,发挥恩德调节人伦关系的重要作用;其次,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提出和建立有关现代恩德教育、耻教的基本范畴和命题,使恩德教育、耻教的内容因其具有的一定高度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再次,重视以正确的恩德观念指导面向实际调节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的道德实践;最后,切实重视和加强道德评价活动.包括重视施恩与回报关系的道德评价,特别是对耻感现象进行的道德评价.郭卫华副教授从中国情理精神和理性精神的比较出发,认为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换和创新,应立足于中国现代道德建设中遇到的个体的急剧膨胀、精神的失落、知行脱节等现代道德问题,提出应当发挥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的情理精神的现代价值.中国情理精神作为支撑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道德精神支柱,其对情理统一的道德设计具有一定的价值真理性.中国情理主义形态中的“情”之“理”基于生命的安顿,并以知行合一的方式追寻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为道德建设中知行脱节问题提供疏解之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面对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发挥中国情理主义形态提倡的“万物一体为仁”的生态理念,将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征服自然”的理念转化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实现天人和谐.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生李杨通过分析现代心理学家陈大齐提出的“平凡的道德观”,认为我们应当借鉴相关理论,诸如确定平凡美德的四个标准――切己的标准、可实现的标准、普遍的标准与究竟的标准,使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转换中,回归平凡,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引领大众在生活中实现真善美的愿景.


责任编辑:翟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