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

点赞:5287 浏览:163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笔者所在的民办高职学生入学成绩不高,基础差,加上统计中概念抽象、数学计算多,导致学生对统计学产生畏惧.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掌握统计分析技术,笔者就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出一些思考.

[关 键 词]统计学教学;实践项目;分析能力

在高职院校经济类非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统计学课程基本都是作为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了解统计基础知识,掌握统计分析技术,具备独立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的技能已经成为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反映统计学难学,许多高职院校的统计学老师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教,如何调动起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技能.近年来,围绕着统计学课程,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改革,我校开设统计学课程也有多年,同样碰到了这些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下面笔者就结合我校的教学经验谈谈在经济类专业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经济类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是面向我校经济类非统计学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共48学时,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应用能力,即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统计思想,学会利用计算机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帮助我们作出更有效的决策.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怎么写作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只是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因而在经济学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统计思维,对于学生在今后工作领域中提升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经济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各高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层次参差不齐,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成绩不高,学习自觉性不高,数学基础较差,学生普遍对统计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同时,大部分统计学教材内容专业性理论性强,没有针对性,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大部分的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局面.为此就迫使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师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不背离统计学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要因生制宜,根据高职学生特征,如不喜欢理论教学,感兴趣于动手实践的行为特点,适当的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探索出适合于本校学生的方法.

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统计学课程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经济类专业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在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上的思考

1.教学内容的调整建议

统计学中的概念和数学公式量多,抽象性较强,加上我校生源入学的分数普遍不高,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不感兴趣,因此,很多同学一听到统计学就联想到大量的数字计算,先入为主的认为统计学就是数学的一种延伸,觉得难学、枯燥,甚至出现厌学.据此,我校在统计学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对课程内容进行有度的提取,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适当的摒弃或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学习.如重点强调平均思想、平均指标应用,增加统计案例分析、统计调查实践、统计软件操作等实践课时.

另外,在内容安排上弱化数学地位.统计计算公式都较为复杂,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更是教学中的难点,所以许多老师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也增加了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厌学情绪.我校在教学内容上不再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公示的推导和记忆,弱化统计中的数学地位,只需要学生理解统计公示的涵义并加以运用.

2.教学设计方式的建议

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普遍是按顺序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讲授,前后章节联系不够,且统计理论知识较多,因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效果.我校的统计学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取得较不错的效果.即选取生活实践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项目,并将课程内容细分为几个子项目,在每个子项目中引入不同的工作任务要求,再把统计知识点细化渗透到工作任务中.通过项目分解,分阶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项目中理解有关统计理论知识和掌握统计分析技术.如以“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可将其分为四个子项目(统计资料收集、统计数据整理、统计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报告),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分阶段的教学.

案例:我校开发的统计学教学设计过程

3.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性

现有的大部分统计学教材没有针对性,缺乏与学生所在专业的紧密联系.因此很多学生抱怨统计概念抽象、难以理解,产生厌学情绪.对此,笔者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总结得到的、用来指导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的技术.统计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中心但不可拘泥于教材,要注意将统计知识与现实经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通过举例以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在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思考

引入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统计学课程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配以丰富的案例教学和图表,比较直观生动.同时引入项目教学法,紧紧围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项目的教学,对项目中的统计调查和分析方法进行解析,将统计知识点融汇到各个工作任务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实际生活中的一个课题,模仿“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项目,引导学生动手完成自选项目,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项目完成情况的点评,以进一步巩固与完善学生的统计知识.

2、强化统计软件的应用,增加统计学课程的实用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统计分析大部分都是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我们的教学重点也是对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应用,在保证统计学知识结构完整的情况下,不再强调数学公式的推导.比如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公式较为复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难点.在教学中我们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作用,不必要掌握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而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完全可以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快速得到,且简单易操作.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笔者建议不需使用SPSS、SAS等软件,选择普及率较高、相对容易学习的EXCEL软件即可.EXCEL软件具有的图表编制、数据处理分析功能已足够满足统计分析的需求,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三、经济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主要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等)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大,又都是理论知识,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很难考出好成绩,而对于考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取得好成绩、考后知识点忘光光的学生来说,也没有达到我校开设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需引起教师的思索.我校在多年的实践教学摸索中,建议把统计学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同样重要.理论部分的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着重于考察学生对统计思想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统计分析技术掌握的程度.比如我校现在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性项目,即结合实际,让学生在课外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进行资料的收集,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分析工作,并写出统计分析报告,以此达到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能力的目的,并根据各个任务要求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课程的考核建议由2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等)、10%期中考试成绩、30%实践项目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四、结语

我校在经济类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已有多年,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研讨,正在积极探索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在统计思想的引导下,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问题,以培养具有专业化统计知识底蕴和统计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