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句二语习得的文献综述

点赞:12933 浏览:560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关系从句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因其独特的句法结构以及在语法理论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语言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近三十年来的研究关系从句习得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分别从理论研究和习得研究两方面进行总结,评论了已有研究并指出其中不足,以期更为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关系从句习得问题.

关 键 词:关系从句二语习得语序研究

语言学理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描述大脑中语言系统的内部规律,并试图对这些规律作出普遍性的总结和解释,让我们了解人类语言的共性和类型差别.许多语言类型学家认为,跨语言的类型学共性可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例如,Comrie(1981)曾建议,在研究二语习得时运用类型学共性,以探究二语习得过程能否印证这些共性.Hawkins(1987)认为,蕴涵共性可以从语言产出、理解和替代等方面以量化方式预测习得顺序,这些语言共性不仅可以在实践中证伪,还有可能阐释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Greenberg(1991:37)认为,现代语言类型学“已能够以典型的蕴涵式概括形式研究出具体成果,这些成果迄今已在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研究检测设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研究二语习得不仅可以找出一语和二语之间的共同点,还可以发掘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并探究其根本原因,当然,二语习得研究还可以让我们看到学习者二语的发展情况以及一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

最近30年来,关系从句习得的课题在语言学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研究大部分将焦点集中在对母语是英语的儿童如何理解英语关系从句的调查和研究方面,并提出了相关的结论和检测设.但有关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习得英语关系从句的研究却相当薄弱.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对于关系从句二语习得的研究,并试图找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关系从句定义

角度不同,语言学家对于关系从句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Hartman&Stork(1972)在《语言和语言学词典》中指出“关系从句是由一个关系代词或者关系副词引导的从属分句”.显然,这一概念是针对英语关系从句来说的.Andrews(1985)将关系从句定义为一个修饰其以外所有句子成分的从属分句,该从属分句与被修饰成分在语义上保持一致.被修饰成分即为中心词,语义等同的从属分句就是关系从句.该定义相对更加全面,不再局限于英语,对于其他语言同样适用.

不同语言的关系从句特点不一,Comrie(1981)认为,欧洲语言的关系从句涉及缺位,而许多亚洲语言的关系从句应视为定语从句,因其不涉及论元提取,不存在填项—缺位(filler-gap)的依存关系.由于本文讨论的是英语,所以本文称之为关系从句.

二、国外文献回顾

国外对于关系从句的研究起步较早,从上世纪70年始,对于关系从句的理论和习得研究层出不穷.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关系从句的避免使用理论(Schachter,1974;Kleinmann,1977;Chiang,1980)、标记性差异检测设(Eckman,1977;Gass,1980)、结构一致性检测设(Eckman,1984;Eckinan、Morcsik&Wirth,1989)、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Keenan&Comrie,1977;Pesi,1986;Yip&Matthews,1991;Izumi,2003;Takashima,2000;Aarts&Schils,1995)等.而对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做出主要贡献的学者(Gass,1980;Flynn,1989;Doughty,1991;Ellis,1994)也不胜枚举.

(一)国外理论研究

国外关于关系从句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最早由Schachter(1974)提出避免使用理论,接下来不同的学者有的支持该理论(如Kleinmann,1977;Chiang,1980),有的质疑该理论(如Eckman,1977),有的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了今后更具影响力的理论(如标记性差异检测设、结构一致性检测设和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等理论).

1.避免使用理论

避免使用理论(Schachter,1974)认为当二语和一语在某一语言结构上有着很大差异时,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初期会尽量避免使用该结构.

Schachter(1974)进行的实验中包含了四种母语不同的被试——波斯人、阿拉伯人、中国人和日本人,他让被试写一篇英文作文.结果发现母语是汉语和日语的被试作文中出现更少的关系从句,那是因为汉语和日语是左方分支(left-branching)结构,而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同英语一样,是右方分支(right-branching)结构.虽然这引起了之后学者对于关系从句的广泛关注,但Schachter的研究并未考虑语言学习者英语熟练程度的因素,且只用一篇英文作文中出现的关系从句的个数来证明母语不同的学习者避免使用关系从句的现象的实验方法过于单一.

之后的Kleinmann(1977)和Chiang(1980)同意Schachter的观点,但是Chiang(1980)认为影响避免现象的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学习者的语言熟练程度,甚至是实验设计的任务内容.Chiang的研究弥补了Schachter之前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将语言学习者英语熟练程度等因素考虑在内.

2.标记差异检测设

对于Schachter的观点,Eckman(1977)却持质疑态度,认为学习英语时,汉语学习者比日语学习者遇到的困难多,但比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学习者遇到的困难少.Eckman以“标记差异检测设(MarkednessDifferentialHypothesis)”为理论依据,认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比英语和日语之间的差异更具有标记性,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又不如波斯语及阿拉伯语同英语之间的标记性明显,所以学习英语时,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学习者遇到的困难最多,其次是汉语学习者,最后是日语学习者.吸取了已有研究在关系从句实验方法上不足的教训,Gass(1980)用句子合成的方法诱导受试产出英语关系从句,也发现他们回避标记结构,倾向选择标记程度低的结构(如主语和直接宾语作关系代词的关系从句).

Eckman(1977)的“标记差异检测设”从二语学习者的母语标记性差异性入手,分析了学习者习得关系从句的差异.这一理论主要基于不同语言之间的标记性差异对比,忽略了单一语言系统内语法成分的关系层级的差异性.

3.结构一致性检测设

基于“标记差异检测设”,Eckman(1984)和Eckinan,Morcsik&Wirth(1989)又发展成了结构一致性检测设(StructuralConformityHypothesis):认为习得是按照语法成分的关系层级进行的,即如果成分的标记性越明显,就越难习得,并且相似度检测语只有在包含标记性不太高的结构时才能包含标记性高的结构.人们认为标记性因素可以通过比较学习者的母语和二语来预测习得二语的困难的地方.这种相关的困难度是由目的语是否不同于本族语或者比本族语某种特殊结构更具有标记性决定的.并且,某种语言的目标结构的标记性程度可以决定一语习得的顺序,进而决定二语习得的顺序.至于可及性递进,那就是可及性位置低的比位置高的被关系化,形成关系从句的难度要大.

4.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

受到Eckman的标记差异检测设的影响,Keenan和Comrie(1977)基于语法关系提出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NounPhraseAccessibilityHierarchy)”.他们根据关系从句关系词的语法角色,将关系词分为6种,并排出它们的可及性顺序:

关系句二语习得的文献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从句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主语(SU)>直接宾语(DO)>间接宾语(IO)>介词宾语(OPERP)>从属关系(GEN)>比较宾语(COMOP)

(>:比等可及性更大/更易于关系化)

之后,Pesi(1986)和Yip&Matthews(1991)也分别通过各自的实验进一步印证了NPAH理论.

然而,Izumi在2003年通过包含语法判断测试、句子组合以及翻译的一项实验得出的顺序跟已有研究有一定差异,主要是直接宾语(DO)和介词宾语(OPERP)的顺序.

有些学者从各类关系从句使用频率的角度验证可及性层级检测设.例如,Takashima(2000)发现日本高中生和大学生对关系从句难度的感知顺序和使用频率顺序一致,但与可及性层级检测设的预测不完全一致.也有学者从错误分析的角度对可及性层级检测设进行检验(如Aarts&Schils,1995).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相比较之前的几个检测设都有了较大进步,因为该理论提出的可及性顺序被后人广泛借鉴并反复验证.

(二)国外习得研究

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主要围绕影响关系从句的习得因素展开.对关系从句习得研究作了回顾的是Ellis(1994),他指出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这个过程涉及理解关系从句的位置(在动词之前还是在动词之后)和学会关系词的各种作用.

有的学者(如Gass,1980)注意到英语学习者关系从句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Gass(1980)通过一组实验(包括句子组合、语法判断测试和写作)测试来自9个国家的17名被试.发现了英语学习者在习得关系从句的过程中,有明显的母语迁移现象.同时Gass也证实了NPAH的等级,除了“从属关系”之外,其他NPAH中的名词短语的习得顺序都相同.Gass表示影响英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共性因素、个性特点(比如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Gass的研究没有关注到语言的熟练程度,并且其被试数量太少,最少应该有30名才具可靠性.

母语的分支方向(branchingdirection)也是影响关系从句习得的直接因素.Flynn(1989)认为,由于英语是中心语前置(head-initial)语言即右方分支结构,若英语学习者的母语同英语一样是中心语前置语言,则习得英语关系从句时比那些母语是中心语后置(head-final)的学习者的习得更加容易.Flynn的研究说明,对于母语的中心语参数不同的学习者来说,母语的负迁移是习得英语关系从句的一个关键因素.

另外,正式的课堂语言教学对于学习者习得关系从句也有影响.Doughty(1991)通过两个测试组和一个参照组的对比试验,检验了正式系统的课堂语言教学能够使学习者受益颇多,建议更加重视提高系统的教学过程.

三、国内文献回顾

国内基于关系从句习得的研究比国外起步晚.本文总结了戴曼纯和高海英(2004)、肖云南和吕杰(2007)等人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研究.习得研究方面,Zhang(2008)、蔡金亭和吴一安(2006)、林德华(2004)、陈月红(1998)、彭莉玲(2006)等学者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国内理论研究

关于关系从句结构的研究,国内知名的研究包括戴曼纯、高海英(2004)探讨英语限定性关系从句及关系外置结构的生成与推导,在取消右向附加的框架下分析了限定性关系从句的推导及“外置”现象,得出造成这种外置现象的原因实际上是句子的结构过重,信息新旧,语篇上要求的尾重及减少歧义等因素造成的成分不移动.

关于关系从句加工检测设.在肖云南和吕杰(2007)所作的研究中,他们采用两种数据测试工具对代表两个不同水平组的60名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测试.测试题包括语法判断题与句子合并题,涉及8种关系从句句型.他们将测试结果与关系从句加工的3种检测设(“名词短语可及性”检测设、“感知难度检测设”和“主语—宾语层级检测设”)进行比较,发现尽管“介词宾语型”从句要比“直接宾语型”从句结构复杂,但是学习者产出前者的得分还是高于产出后者的得分.他们认为结构的复杂性促使学习者更加注意语言形式从而对其重新加工.Zhang,Yip&Li(2008)基于名词短语的可及性等级检测设,比较了英语与汉语中关系从句的特点,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检测设,并发现中国学生在选择关系代词时普遍存在困难.

国内的理论研究多是基于国外已有的检测设和理论,通过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验证和补充已有的关系从句理论.国内关系从句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结合点缺乏创新性,但唐正大在2006年发表《与关系从句有关的三条语序类型原则》一文,将关系从句和语序习得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这在国内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唐正大(2006)提出“与关系从句有关的三条语序类型原则”,在尽量照顾语系均衡性的前提下观察了189种语言,其中以SVO为主要语序的语言有92种;以SOV为主要语序的语言有85种;VSO语序12种.从统计上看,相对于主句动词V和其宾语O的核心名词OH,核心名词的修饰语MH的出现位置有两种:

1.修饰语与主句动词位于宾语核心名词两侧,表示为:

a.[V-[OH-MH]]或[[MH-OH]-V]

这两种语序意味着:修饰语永远处在外缘,动词紧靠宾语名词的核心.分别如法语和朝鲜语.

2.修饰语将主句动词与宾语核心名词隔开,表示为:

b.[V-[MH-OH]或[[OH-MH]-V]

这两种语序意味着:修饰语处在动词和宾语组合的内嵌位置,动词与宾语核心分离.分别如汉语和普什图语(Penzl,1995).

关系从句时和新名词修饰语的一种类型,由于我们在此讨论的是关系从句,所以可将上述两种情况中的MH用Rel表示.即:

c.[V-[OH-Rel]]或[[Rel-OH]-V]

d.[V-[Rel-OH]]或[[OH-Rel]-V]

“c”中关系从句处在边缘,主句动词紧靠宾语的核心;“d”中关系从句将主句动词和宾语核心隔开.

在S、V、O三者中,主要由NP充当的成分除了宾语还有主语.相对于主语名词短语的核心SH,关系从句的位置有两种:

e.[SH-Rel]或[Rel-SH]

对于189种语言的语序类型统计,唐正大的统计结果如下:

若使主语S和主句动词的宾语O的核心名词都各有关系从句作其修饰语.这样,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SVO和SOV语言在选择前置还是后置的关系从句的情况.

可以看到,在SVO语言中,“后置”几乎垄断了整个SVO语言的关系化策略,而唯一特殊的前置现象就是汉语.Foster&Hofling(1987:489)的共性论对于几乎所有SVO语言都选择“关系从句后置”现象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当基本语序为VO,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修饰语前置于名词,那么一致关系倾向于出现在名词和修饰语之间”.有一致关系意味着成为有标记项.

国内习得研究

国内对于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大多通过语言测试(如蔡金亭、吴一安,2006;陈月红,1998)和语料库分析(如林德华,2004)等试验方法进行,也着眼于讨论关系从句习得的影响因素.

蔡金亭、吴一安(2006)运用四种测试(句子翻译、句子组合、语法判断和句子解释)来检验不同的测试题目是否会影响学习者关系从句的正确率.结果显示,测试题目不同会影响关系从句的正确率.正确率从高到低,对应的测试类型依次是:句子解释、句子翻译、句子组合和语法判断.

陈月红(1998)通过语法判断测试检验了较高水平的学习者在关系从句习得过程中是否能够成功设定疑问词移位参数(wh-movementparameter).结果显示不能重新建立疑问词移位参数.究其原因是母语的干扰和迁移影响.陈月红(1999)指出中国学习者的英语关系从句中避免使用含有直接宾语(DO)和介词宾语(OPERP)的从句.

林德华(2004)基于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用ConcAPP检索工具探讨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包括关系从句在内的从句错误,发现从句错误主要有关联词错误、从句内部错误以及从句与主句关系上的错误三种情况.

关系从句的国内习得研究测试中,被测者大多是成人学习者,儿童学习者较少,且在方法上大多使用语言测试(如蔡金亭、吴一安,2006;陈月红,1998),而让检验测试者自发使用关系从句的测试很少.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思考

已有关系从句的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理论、习得和方法上都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理论方面,已有的理论研究在很多方面还未达成共识,如“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的可及性顺序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顺序问题(Izumi,2003;Takashima,2000;陈月红,1999),所以有必要继续研究来解释这些不一致的根源.另外,理论研究的结合点较为单一,若将关系从句的理论研究同其语序研究相结合,将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习得方面,之前的习得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成人二语习得,关注儿童二语习得的较少,特别是那些英语关系从句句式形成前期和初期的儿童.另外,之前的研究缺少对于习得过程的纵向观察和研究.若能将英语关系从句句式形成前期和初期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和研究其习得关系从句的全过程,将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更多研究角度.

已有的研究方法中,多数实验方法都是通过语言测试(如句子翻译、句子组合、语法判断等)来进行.这种方法较为高效和简洁,但是也有其不足.因为相对于语言的自发产出形式(如写作和口头表达),之前的语言测试都较为被动,不能检测出语言学习者是否在自发的产出语言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关系从句.所以,若能在实验中加入一部分的自发产出测试,将更有利于分析二语学习者的习得情况.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习得方面,关系从句的二语习得研究已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且成果颇丰.但现有研究的不足,说明要想在关系从句习得领域得到满意的答案,还需要更多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来支持.

er,1986.

[5]Comrie,B.LanguageUniversalsandLinguisticTypology:SyntaxandMorphology(2ndedition)[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1.

[6]Doughty,C.SecondLanguageInstructionDoesMadeaDifference:EvidencefromanEmpiricalStudyofSLRelativization[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1991,(13).

[7]Eckman,F.R.MarkednessandtheContrastiveAnalysisHypothesis[J].LanguageLearning,1977,(27).

[8]Eckman,F.R.Universals,TypologiesandInterlanguage[A].InRutherford,W.(ed).LanguageUniversal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Amsterdam:JohnBenjamins,1984.

[9]Eckman,F.R.,Morcsik,E.A.&J.R.Wirth.ImplicationalUniversalsandInterrogativeStructuresintheInterlanguageofESLLearners[J].LanguageLearning,1989,(2).

[10]Ellis,J.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4.

[11]Flynn,S.TheRoleoftheHead-Initial/Head-FinalParameterintheAcquisitionofEnglishRelativeClausesbyAdultSpanishandJapaneseSpeakers[A].InS.M.Gass&J.Schachter(eds.).LinguisticPerspectiveso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

[12]Foster,JosephF.&CharlesA.Hofling.Wordorder,caseandagreement[J].Linguistics,1987,(25).

[13]Gass,S.AnInvestigationofSyntacticTranerinAdultSecondLanguageLearners[A].InR.Scarcella&S.Krashen(eds.).Research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selectedpaperromtheLosAngeles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esearchforum.Rowley,MA:NewburyHouse,1980.

[14]Greenberg,J.Typology/Universal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InT.Huebner&C.A.Ferguson(eds.).CrossCurrent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LinguisticTheory[C].Amsterdam:Benjamins,1991.

[15]Hartmann,R.K.&F.C.Stork.DictionaryofLanguageandLinguistics[M].London:AppliedSciencePublishers,1972.[16]Hawkins,J.ImplicationalUniversalsasPredictorsofLanguageAcquisition[J].Linguistics,1987,(25).

[17]Hyltenstam,K.TheUseofTypologicalMarkedness

ConditionsasPredictors[A].InAndersen(ed).Cross-LinguisticPerspective[C].Rowley,MA:NewburyHouse,1984.[18]Izumi,S.ProcessingDifficultyinComprehensionand

ProductionofRelativeClausebyLearnersofEnglishasaSecondLanguage[J].LanguageLearning,2003,(53).

[19]Keenan,E.&B.Comrie.NounPhraseAccessibilityandUniversalGrammar[J].LinguisticInquiry,1977,(8).

[20]Kleinmann,H.AvoidanceBehiorinAdult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LanguageLearning,1977,(27).

[21]Pesi,M.Markedness,DiscoursalModes,andRelativeClauseFormationinaFormalandanInformalContext[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1986,(8).

[22]Schachter,J.AnErrorinErrorAnalysis[J].LanguageLearning,1974,(24).

[23]Takashima,H.AnotherLookattheOrderofDifficultyofRelativeClausesFromCorpusLinguistics—StatisticalProcedures,AnalysisandResults[J].IRAL,2000,(38).

[24]Yip,V.&S.Matthews.RelativeComplexity:BeyondAvoidance[Z].ERICDocumentReproductionService.No.ED363103,1991.

[25]ZhangXiaorong,VirginiaYip&LiLi-Xia.RelativePronounintheAcquisitionofEnglishRelativeClausesbyChineseEFLLearners[J].Sino-USEnglishTeaching,2008,(9).

[26]蔡金亭,吴一安.从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看可及性层级检测设[J].现代外语,2006,(4).

[27]陈月红.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

[28]陈月红.中国人学英语为什么回避使用关系从句[J].福建外语,1999,(1).

[29]戴曼纯,高海英.从英语限定性关系从句看“外置”与不移动[J].外语学刊,2004,(3).

[30]林德华.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从句错误——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31]彭莉玲.中国英语学习者定语从句习得的个案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2]唐正大.与关系从句有关的三条语序类型原则[J].中国语文,2006,(5).

[33]肖云南,吕杰.关系从句加工难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蒋瑛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