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点赞:26807 浏览:1206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当代手机媒体的发展赋予手机媒体历史新角色,手机媒体在途径、内容、形式和需求等方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机遇,值得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视.

【关 键 词】手机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上每一项重大技术的诞生、推广和运用,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当前,随着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融合,手机实现了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从人际传播走向大众传播,它作为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带来了信息技术和交流方式的巨大进步,使得以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成为手机媒体时代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前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前瞻性眼光,敏锐感受大学生思想在手机媒体这一新产业环境的变化与挑战,充分利用科技推进思政工作精细化研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是急剧发展变革的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烈呼唤.

一、当代手机媒体的新发展

1.手机媒体的现状及趋势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 要》报道,我国手机用户于2012年3月3日突破10亿大关.手机媒体正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要件”,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顷刻间就可以把自己的信息传遍全世界的报刊和电讯,在一天之中所制造的神话,比前一个世纪所制造的还要多”,所有媒介的发展不过是“用时间消灭空间”.马克思对大众传播分析的精辟话语用在今天的手机媒体上仍然光芒四射.手机的功能从刚开始的只能实现双方语音收听,到后来将个性铃声、文字短信、彩色信息等多种新鲜元素融入其中,再到如今手机集成的多媒体功能,越来越展现手机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扩张潜力和生命力.

按照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论断,手机媒体也是对人体的延伸,与传统的四大媒体不同的是,手机媒体的随身性使得它对人体的延伸更充分和全面.随着科学技术和行业的迅猛发展,未来的手机将更偏重于安全和数据通讯.一方面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业务的研发,手机会更加智能化、微型化、安全化、多功能化,手机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2.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手机媒体的新角色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①手机一开始仅仅是用来语音通话的工具,但随着手机的普及及科技发展,上网、游戏娱乐、手机钱包、手机购物、手机微博、手机视频等增值业务横空出世,手机已成为信息传播、延伸个人时空,满足大众需求、改变人们生活的现代通信和云计算等科技相融合新产物.

手机从本质上讲是工具,是一种依靠数字技术传播信息的载体.手机也因能承载并传递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充当主客体联系、互动的便捷媒介和有效工具,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成为信息时代开展精细化工作的最佳途径之一.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手机媒体可作如下定义:它是以手机为终端,依靠数字技术来承载和传递即时、互动、个性化信息,实现师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抑或是多对多传播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

二、手机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途径上的互动性提出的挑战

青年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和亲戚、朋友、同学保持随时随地的双向沟通、收发邮件等,真正实现“无论何时何地,都近在咫尺”的梦想.但是这种互动性使手机媒体在表达上体现出自由性、随意性、非即时性和去现场性,一方面长期人际间方块文字和各种形式符号的传递,使得青年学生无法感知对方的现场反应,过分依赖手机而淡漠现实情感,产生“手机依赖症”等不良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出现为写iphone不惜卖身的女大学生;另一方面因其具有点对多、多对点传播等优势,信息传递海量及时、无来源复杂,监管难度大,这也给一些反动言论和不良思潮的侵蚀提供了温床.

2.内容上的私秘性提出的挑战

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手机媒体信息的传播可以点对点的发送和接收,其隐秘性优于、E-mail等其它通讯手段,可避免直接交流的尴尬,使表达变得更加轻松和放纵.而且,“朝夕相伴”的手机即使关机状态下也不影响其信息的接收,信息传播时空更为隐蔽和扩大,监管难度增加,有害信息的危害程度难以用类似于网络的“点击率”来预测,短信、手机聊天等手机媒体的隐蔽表现形式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的逃课、等不诚信行为,更使一些辨别力不强的学生,屡屡成了手机媒体、诈骗等违法活动的受害者等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形式上的多样性提出的挑战

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手机媒体已包含了文字、视频、图片、游戏、彩信等多种形式,仅其中的文字短信就包括了娱乐短信、怎么写作短信、广告短信、用户间短信等.其形式还在不断地增加.大学生则属于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他们的动手能力、运用操作语言的能力较强,又追求新奇、张扬个性,这使得与大学生有关的手机媒体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具丰富性和表现力.尤其是当前我们对通讯技术的掌握和管理尚在探索中,对手机媒体信息控制和屏蔽能力尚不强,对现有通讯平台尚未充分利用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严峻的挑战.

4.需求上的拓展性提出的挑战

手机在当今社会具有很高的普及率,更是年轻人进行沟通、休闲和消遣的利器,如手机小说、视频等,极具趣味性、互动性和自拓展性,给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激扬文字、挥洒创意的舞台,这一特点正与他们求新、求变、追求时尚的心理相吻合.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加上辨别力不强,大学生常常将语言横行、语气霸道的短信或视频、“黄段子”和灰色调侃信息误作时尚来追求,这样使他们的语言规范、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了影响,严重的甚至引发犯罪.三、手机媒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新机遇

1.手机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手机媒体的介入,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形象、生动、逼真的新活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方法和实施手段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手机媒体一些负面影响也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直面挑战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和改进原有的教育策略,客观上促进了自身方法的改进和提高,丰富和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体系.

手机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趋互动性、便捷性、立体化和主体化,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侧重灌输教育为主、主客体互动偏少的不足;可以较好地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上网条件、时间、地点上的限制;也可以较好地满足教育客体的身份和需求开展分层次、立体化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手机媒体,教育客体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其点对点、点对多的传播方式,有针对性地与老师或与多个有同样问题的其它客体进行探讨和交流,变被动性接受为主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由于手机媒体的介入,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协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分享平等的话语权,帮助、协商和引导,实现组织和管理.这样既疏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交流的渠道,增多了双方以及多方交流的机会,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入.

2.手机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1年“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网友最早通过手机发微博“预警”,成为最早的信息源.短时间内,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通过手机微博迅速以图文并茂的全透明方式在全国民众面前展现.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媒体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显示出了巨大威力.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发布过程中,“手机第一次进入了主动采集、发布信息者的序列,使得‘新媒体’的发布链条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发布链.”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信息的传输几乎综合了其它传输手段的所有优点,它不仅可以传输文字和图片,而且可以传输声音和动态画面.通过多媒体技术集声、色、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的演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因其能迅速传递,具有高抵达率和覆盖率,倍增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手机媒体在跨越了相关的技术障碍后,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手机媒体上有所作为提供了可能.

3.手机媒体形式的多样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的土壤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绝大多数来自教育主体,而在手机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渠道大为畅通,信息内容更为丰富,加之手机媒体信息较好地做到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即时性的结合,能让人们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信息,影响力更为直接和深远.现在,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认识到了手机媒体的这种作用,及时顺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努力利用手机媒体把教育内容融会到手机短信、手机报等各种信息载体当中,借助其一对一、一对多抑或是多对多的传播特性,通过手机媒体将教育内容灌输给教育客体.

在手机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发生了变化、所处的环境显著改变、实施的过程日趋迅速和复杂、面临的问题接连涌现,这些因素或单独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扩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过来又为利用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明确的检验阵地,这是手机媒体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提供新载体的另一个体现.

当代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注释: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②张毓强,新媒体:威胁还是机遇[J].中国记者,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