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点赞:9252 浏览:275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属于高校德育工作范畴,因而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落实好这一任务的关键,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对大学生历史及国情的教育,对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尤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从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作业方式三方面进行改革,让当代大学生真正了解并热爱我们中国的历史.

[关 键 词]民族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民办院校;大学生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杨叔子院士曾经感慨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是异化,不打自垮.人文精神内涵丰富,民族精神是其中尤其重要的一种精神.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具有激励和凝聚本民族的强大力量,是这一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这一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基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尤其是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移,给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而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对大学生历史及国情的教育,对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更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这门课的独特优势,结合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契机,探索适合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途径,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和使命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同志曾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2]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杨叔子院士曾经说过,他的一个美国朋友评价中国留学生时认为,他们外语很好、理科很好,也懂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中国的历史.[3]美国、新加坡等国十分重视通过民族文化教育来培育本国青年人的民族精神.比如美国,高校普遍开设有《历史课》等.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从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作业方式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让当代大学生真正了解并热爱我们中国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

民办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首先,我们应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考核方式上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以期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的主阵地,但一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我们这类理工类的民办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很难得到学生的重视的.从客观上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考核方式往往是一卷定乾坤,平时分数所占比例较少,只要期末一张试卷通过就万事大吉了.学生们平时上不上课、认真不认真上课都不重要,这导致不少学生逃课,即使来上课的学生也不一定认真听讲,课堂上极不严肃的状况时有发生.这也导致任课教师严重缺乏工作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针对此种情况,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就显得迫在眉睫了.我们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平时成绩提高到60%甚至70%(从日常表现、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多方面考核),增加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等互动环节,重视对学生平时课程学习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其次,我们应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方式上进行不遗余力地改革.我们传统的课堂是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其实很多时候教师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就已经不错了,很多课堂往往是满堂灌的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

针对这种情况,也是为了配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就是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比如多安排一些课堂讨论等.一可以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学生们一开始可能是被动的,可能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较好的分数,但随着这种教学模式的继续推广,情况必定会发生很大的改观.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大学生有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或辩论中来,以形成主导教育、自身塑造与环境影响的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重点首先在于讨论内容的选择.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典型题材(如帝国主义侵华事件,抗日战争等),善于抓住当代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关联的并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或事件(如港澳回归、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掀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热潮,让大学生在讨论中自觉接受民族历史教育,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认清自己所承担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从而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不断增强其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另外尽量要求学生的发言要象老师上课一样,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讲解、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不同方式展现出来,努力增强讨论效果.

再次,我们应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作业方式上进行改革.一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传统的作业模式是写一篇论文或做一些习题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对学生的最后考试还是很有帮助的,可以适当保留.但是让学生写论文的作业效果却很差,因为学生往往喜欢从网上下一篇论文交差了事.所以我们的作业方式改革应秉承如下几个原则:一少而精的原则.民办院校理工类的大学生学习任务还是很繁重的,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量宁少勿多,宁精勿滥;二封闭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布置上面提到的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就是封闭性的习题,又要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题,开放题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一般而言,开放题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较大;三现实性的原则.突出历史为现实怎么写作的功能.作业布置时,以现实的热点带到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丰富现实热点,就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多样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可以让学生自行参观一些历史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是让学生读一本书、看一部影视作品甚至学唱一首歌曲(如七子之歌等)等等,这样的作业当然不好提交,可以采用课堂交流的形式完成,这样的作业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改革归根到底要由“两课”教师来执行和贯彻,这就给我们“两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近年来,社会生活变化节奏加快,各种知识更新频繁,对我们“两课”教师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能力素质,以适应形势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人格魅力.在课堂上,我们应把知识传授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中把知识转化为信念时曾经指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流淌”.[4]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5]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要充分重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自己的人格介入,以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去激发学生的心灵火花,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