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视域下艺术类生思政教育工作途径新

点赞:6186 浏览:185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学科及培养模式的特殊性,有别于传统科学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如何在国际都市的文化视域下,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学历人才,是高等美术院校必须积极应对的现实问题.文章尝试对当代艺术类人才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拓展思考.

关 键 词:都市文化;艺术类研究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333-03

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培养手段的高下、教育成效的隐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随着近年艺术类研究生的连续扩招,尤其是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培养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数量日益庞大、思想活跃的、极具个性的艺术类研究生群体迫切要求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作出相应调整.正视相关问题与不足,并适当联系都市文化语境,本文尝试对当代艺术类人才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拓展思考.

一、当前高校中艺术类研究生群体特征分析

相较一般专业研究生,艺术类研究生专业群体特性鲜明.必须指明的是,这对于该群体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效应.

1.非功利化追求与理想信念的偏差

艺术类研究生感情丰富,好恶分明,重直觉,对情有独钟的事物呈现出非功利化追求的倾向.他们思维活跃,对外界刺激较敏感,易受环境干扰和情绪影响,容易激奋也易受挫,理想信念稳定性较差.对以艺术为载体的西方自由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易产生精神共鸣,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抱有某种偏见,更注重追求独特个性.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并不崇尚千篇一律的时髦与流行,更向往成为时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调查显示,当艺术类研究生被问及“你心目中的偶像是谁”,大多数对“追星”不感兴趣,回答是伟大的中外艺术家、伟人或崇敬的专业导师等.

2.专业技能凸显而人文素养相对薄弱

艺术类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艺术技能,此特长大多是从小培养的.由于艺术学习牵扯的时间和精力过多,他们往往专业情结浓厚,知识面窄,对传统人文学科缺乏兴趣,对文艺理论、文学作品及哲学历史等学科了解甚少,文化素养薄弱,就是国画专业生也不例外,原因一方面在于现有的基础教育并不注重人文知识教育,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西洋美术压迫下的国画专业,其招生对象多来自西画研习者.不可否认,其中也有一些文化分数高而专业水准低的学生得以继续深造.然而,这并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艺术类研究生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的问题,艺术院校既有师资水平与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培育活动中得以延续,导致艺术类研究生思辨性差,作品每每缺乏思想深度.

3.彰显个体意识的创造力,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较为淡漠

艺术作品是个人灵感、创意的结晶,创作过程通常独立完成.教学环节及评价体系也是主观成分占主导.如此创作程式、教学模式致使艺术类研究生性格更趋独立,更善于自我构思、设计,培养了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同时但也导致了自我约束力较差,组织纪律性、集体意识相对淡薄,自由散漫,对校方组织的校园文化类集体活动态度每每消极、漠然.当然,也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呈鲜明对比的是,当他们参与艺术领域的团队合作项目(如设计方案、举办展览、制作影片等)时,艺术类学生通宵达旦,分外投入,又凸显了强烈的集体意识.

4.读研动机趋向多元化,年龄、家庭、地域等情况悬殊陡增

在艺术硕士扩招大潮的激荡下,艺术研究生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迅速跨进.学生读研心态呈现多元化,或在就业压力下继续留在“塔”以增强求职实力,或幸运地被推免直研遂而半推半就,或在现实工作中才思枯竭而“回炉修炼”,或是为了改变人生现状、寻求更好的人生目标而放弃既有的工作及待遇,而真正为追求艺术梦想,勇攀学术高峰的纯理想主义者的比重甚微.在多元化的读研动机作用下,来自不同地域,家庭背景、贫富差距悬殊,年龄跨度从60后到90后的艺术人才汇聚高校继续深造,激增了思政管理的复杂性.

二、当今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瓶颈问题

当前艺术教育面临空前热潮,艺术类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却仍处于高等教育的边缘地带.从社会背景来看,艺术类高学历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就业难、转行多的残酷现状,触发研究生的失落情绪,随着成为“未来艺术家”梦想的幻灭,社会心理地位大为下降.为增加就业竞争力,从实用角度出发,大部分在校研究生多在外“充电”,考相关技能性证书,或是增加实习机会,或是跟导师完成项目,或是将大量精力投入专业创作之中,更无暇顾及集体活动,从而导致校园活动出现“叫不应、少人应”的惨淡状况,令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大打折扣.

社会大环境如此,或许不是一校一人所能改观.若是着眼于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则确实值得检讨的,也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主要有三点.

首先,纵观各高校为艺术类研究生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缺乏时代性,无法真正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渗透,教学仍以说服、灌输等外部手段为主,往往忽略了艺术生特性及内在需求,更忽视了对学生自身价值选择的尊重,结果自然导致学生缺少自我探究、审时度势的能力,弱化对思政教师乃至该学科的信任.

其次,担任研究生思政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年龄普遍偏轻,面对年龄层偏大、社会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对象,尤其是极具个性的艺术类研究生时,工作难度增大,在思路及方法上尚不能做到对症下药,遇到突发事件时经验明显不足.由于待遇偏低,工作压力较大,辅导员思想波动导致干部队伍的不稳定,辅导员快速的“新陈代谢”极不利于队伍专业才干的形成.

再次,在工作机制上,专职思政教师与辅导员没有形成交互机制.这两支思政队伍日常工作中近乎是两条平行线、各行其事,基本无交流与配合.从职业发展而言,辅导员按照既有的职业设定,全然没有升格为思政教师的可能.思政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明显不足,而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却因自身思政理论素养的欠缺与工作繁忙,鲜能将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思考.长期以往,高校思政工作势必难以得到质的提高.三、都市文化视域下探索艺术类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路与途径

总体而论,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是在都市中进行,其人才的孳育与运用同都市文化发展的进程深切相关.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有一流的文化设施、一流的文化演出、一流的文化环境,更需要一流的文化艺术人才.在都市文化建设中,艺术类高校理应以为都市输送具有高端艺术理论水准和艺术创新意识的艺术人才为己任,并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对都市文化进行正向引导,从而实现高校与都市的合作共赢.如何让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与学科建设、培养机制形成合力,更好地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建设怎么写作,为艺术文化领域培育出一批批适应时代需求、拔尖创新、德艺双馨的高学历人才,思政工作者在其间也是责无旁贷、重任在肩.对都市文化语境的还原,无异赋予了思政工作新视角,结合前文对思政工作对象与干部队伍的分析,极有助于我们展开新的思考.

1.激发非功利美学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鉴于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身处错综复杂的世界,又容易产生不稳定情绪.在当今这个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多元社会,研究生求学阶段作为青年树立和完善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校思政工作者有此责任和义务.在此过程中,有必要充分激发艺术类研究生的非功利美学态度,善加引导,促使他们超越世俗的不良影响,勇于成为时代的先锋.在党建工作中,要严格把关,帮助学生确立非功利化的入党动机,充实研究生党员队伍.

2.有针对性地加强艺术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教学活动

任何教育不能仅靠说理灌输,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历史上,在艺术领域自我成就的艺术大家,大都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功底.为此,艺术类研究生教学活动务必将人文素养教育提到重要地位.质言之,人文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能够赋予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从教学中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启迪.为此,人文教育更要注重教育手段的艺术化和技巧性.在授课模式上,必须精心准备针对性教案,结合学生个性张扬和回归天性的特性,将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及人文性有效融合,令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3.以团学活动为抓手,鼓励艺术类研究生参与都市文化建设

学生团体活动是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会、团委组织开展主题鲜明、艺术氛围浓厚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参加.比如,让高雅艺术进社区、进学校、进部队;或面向社会,与相关单位开展项目化运作,进行环境场景设计、美化装饰等;或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捐赠义卖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艺术类研究生得到了从事群众艺术、社区艺术教育的锻炼.在近年的志愿者活动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组织研究生参加上海世、毕加索艺术展、当代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的志愿者活动.学生在参与上海都市文化建设的同时,实现了从事艺术活动的文化自觉.

4.与导师形成合力,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良好学术氛围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直接责任人.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艺术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离不了导师的通力合作.艺术类教学及科研活动常有大型创作、设计项目等需要合作完成的内容,导师可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科研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参展、参加专业领域的各类国内外竞赛和评选.还可以共同举办艺术类博士生论坛、研究生学术报告或系列前沿学术报告等,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通过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资助有利于培养艺术类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学术实践活动,在激发研究生艺术创造力的同时,将思政工作有机地融入其中.

5.搭建创意产业实践平台,增强艺术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当今,创新与创业教育为高校所共倡,创新素质更是研究生素质的核心.在创意产业的发展阶段,拥有雄厚师资力量与多学科青年才俊的高校完全可以跻身创意产业领域,成为行业先锋.这方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工厂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堪为表率.二者均由厂房旧址设计改造而成,已打造成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设计创意产业园区和设计创意产业人才培育基地,为艺术学子提供了联通社会的实践平台,极有利于校园创业.目前上海各高校也相继成立创业基金会,鼓励学生创业,对高校营建积极健康的就业文化提供实在的支持.

6.管理与怎么写作并重,提高艺术类研究生辅导员的整体队伍水准

强化辅导员“管理与怎么写作并重”的意识,将思政德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运用新时代的网络交流平台(微博、飞信、BBS、BLOG、群、MSN、人人等)作为新的教育阵地.借助即时交流平台,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掌握学习生活、思想动向,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探索思政教育新规律,提高艺术修养,以高尚人格感染学生,成为良师益友,真正实现“政治上的引路人、学业上的指导者、生活中的贴心人和心理上的疏导者”的职业目标.


7.关注特殊群体,通过“量身设计”实现“因材施教”

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特别关注艺术类研究生中的特殊群体,如大龄研究生、贫困生、心理疾患者、就业弱势者等等.对这些特殊群体,需重点跟踪和帮扶,为其“量身设计”走出困境的方案,通过面对面谈心,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自信力,使其适应都市生活,融入都市文化,成为都市文化建设新的力量.

四、应当注意避免的几个思想误区

1.倡导自我教育管理,切忌无视集体的自由发展

研究生教育管理日趋凸显研究生的主体性.以上海大学为例,以“自强不息”为校训,倡导研究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怎么写作的“三自管理”.但并不能理解为脱离集体的自由发展,无拘束,而是充分尊重其个体价值和自身能力,以提升研究生自主管理能力为核心.在学生活动中,要加强培养研究生干部、党群联系人的骨干作用,以个人魅力和号召力凝聚周围同学.要让研究生骨干在“三自管理”搭好桥梁、当好助手、锻炼能力,让众多研究生在“三自管理”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完善.

2.增强综合素养,不应削弱艺术直觉

艺术专业的创作习惯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独立,观点独到,少受世俗约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力和创造性.研究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理应充分理解与尊重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学习特性,提倡人性化、个性化管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培养综合素养与复合型能力的同时,应当尽量留有自由让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不应为增强综合素养而削弱艺术直觉.

3.防止艺术专业教育的功利化动向

教育专家指出,市场需求引发的“考艺热”值得关注,因高学费和高就业率,高校艺术专业一哄而上搞扩招,终将造成人才总体过剩,形成供给高峰和就业压力.艺术的特性决定并非人人都是美术的天才,高考的扩招政策虽然让无数的学生跨入了美术天地,但很多孩子并非真正具有美术特长或者兴趣,这无疑造成了美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为重要的是,而一些真正有美术天赋的好苗子混杂在蜂拥而至、目的不纯的考生中,也可能因为得不到“伯乐”的赏识而逐渐埋没,这是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所需要留意的.

都市文化视域下艺术类生思政教育工作途径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类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