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州城市特色的建筑教育实践

点赞:26093 浏览:1193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广州是我国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城市建设呈现出多元化、多方向的发展特点,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实践基地.作为广州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利用这种区位优势,采取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悟性”和实践能力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广州;城市特色;建筑教育;思维训练;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 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6005604

我国城市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建设中,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城市面貌趋同、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等.因此,需要高素质的建筑学专业人才来更好地处理日益复杂的城市建设问题.

我国开办建筑学专业的院校,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十几所,到目前的200多所,人才数量成倍增长,同时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广东工业大学在如何培养学生拓宽创新思维和提升实践能力方面做出了初步探索.广东工业大学地处广州,广州是我国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城市建设呈现出多元化、多方向的发展特点,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实践基地.同时,广州多所院校开办有建筑学专业,办学各有特色,这为开展校际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开放办学的条件,有利于互动促进、相互提升.因此,在办学中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尝试采取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发现此模式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悟性”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一、建筑教育中启发悟性的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是建筑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其中“悟性”教育又是关键.通过建立开放的平台模式加以引导、启发思维并产生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如美国著名建筑教育家路易士·康认为,“人类的精神——创造精神不断地再生于追求新的领悟的人身上,伟大的建筑开始于对不可计量的领悟”[1].可见,“悟性”是建筑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是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筑教育与其说是单向的“教”,不如说是一种启发思维、注重交流、潜移默化的“悟性”提升过程.1.思维训练的现状和问题目前的建筑教育仍受传统学院派模式的影响,方法内容较单一,注重“师傅带徒弟”的“教”的过程,学生缺乏互动交流、主动思维意识差.加之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学生看得多,练得少,更无暇用脑去思考,导致基础薄弱,眼高手低,设计创作中往往采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地生搬硬套,所交课程设计“千图一面”,缺乏创新意识.此外,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也普遍存在浮躁现象,过早地介入社会,如帮画CAD图、帮建模、帮做3D等等,甚至形成“一条龙”的流水作业,创造出一天一个方案的惊人“效率”,但这种方案多是东拼西凑,有的连基本的功能、流线关系都没搞清楚,更谈不上有深度内涵和创新了.由此种种教条性、短视性和片面性的学习,都不利于建筑人才的“悟性”思维培养.2.建筑教育中“悟性”的培养建筑人才的“悟性”培养可比喻为“酿酒”,学校好比一个“酒窖”,陈年老酒要经历充分的浸润作用才能芳香四溢,回味无穷.为此,应结合学校所在地广州的城市特色打造“酒窖”,为培养“悟”性人才提供开放的平台.在“悟性”人才“酿造”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各设计课题前阶段(这段时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荒废了)多元化的启发式训练,要求学生系统扎实地进行资料收集,充分讨论和分析总结,这样做虽然费工费时,但“磨刀不误砍柴功”.悟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四多”原则上,即要求学生多用眼看、多用手练、多用嘴讲和多用脑想,这看似留于形式的“老生常谈”,其实不然,一旦围绕“悟”性培养并注重过程训练时,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实验表明,这期间教师的引导启发很重要.以在课程设计的准备阶段做过对照实验为例.将一个班分成三组,A组放任自流,自主参观;B组老师带队,给出命题、内容要求,但不进行全过程讲解;C组是老师全过程讲解.最后将三个组的收集报告和小组讨论进行对比,A组的调研过于空洞宽泛、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B组主题明确、内容全面、量化对比、思维具有多样性和创建性;C组主题明确、内容全面、观点明显受教师影响趋于一致.由此可见,B组的同学能较好地将调研收集的资料有效地转化到课程设计中,提高了创作的悟性.据此,在教学计划目标体系下,针对各阶段的任务特点,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放互动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广州所具有的丰富素材,选择多个相关实例进行比较学习,强化了“眼、手、口、脑”的训练,通过眼看增加了原始积累、手绘增加了比例和尺度感、嘴讲促进了交流共鸣、脑想增强了空间感受和对建筑本质的对比理解,这种感官上的多元互动促进了“悟性”提高,活跃了创新思维.

二、立足城市的实践教育

建筑人才培养不仅要有创新思维,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此,利用广州城市特色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模式的社会实践和交流,让学生了解城市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如城市文化、环境风貌、规范条文和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理念等,设计选题时更具针对性,开展多元、开放的实践教育走“产、学、研” 结合的道路,才能有的放矢培养创新人才.1.立足于城市的时代特色长期以来学生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功能、重个体轻整体、重时尚轻内涵、重艺术轻技术的现象.特别是办学仍较封闭、教材与实际脱节,教师多注重完成课堂讲解辅导,到高年级了还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上,设计选题过于理想、单调,缺乏城市环境背景,教与学互动联系不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已完成了设计院业务实习之后,学生对检测题更是觉得索然无味.可见,如何选题对指导教师也是一个挑战.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选题时力求结合实际特别是结合城市建设的热点进行,如广州近几年建设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会展中心、国际招标的歌剧院、科技馆、少年宫等,都是一批引人注目的建筑,学生更是为之心动,兴趣盎然.以此作为切入点,选定相关类型的设计任务,并尽可能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使题型多样不重复,其侧重点也因题而异.如广州天河演艺中心、越秀体育公园、白云长途汽车客运总站等,主要解决人车流线、大跨度建筑的结构选型、相关的技术参数以及建筑形态等;萝岗科技馆主要结合现代科技展示中心“寓教于乐”的功能特征进行创新设计;中山古镇行政办公大楼,引入生态观念并形成灵活多样的现代行政办公空间;广州海湾广场、南安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等,注重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城市设计的重要性.这些课题具有真实的场地、明确的要求,使设计更具挑战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和设计热情.2.立足于城市的文化特色文化是创作的灵魂和源泉,创新思维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实践证明,高水平的建筑创作往往离不开其地域文化背景.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并不是否定过去,文明发展的前提是文化的保存,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始终与人类文明连结在一起,才能使人类社会与文明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和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亚热带城市,名胜古迹众多.作为岭南文化的发展基地,其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兼容并蓄、开放坦诚,具有非封闭的形态.历史上文风昌盛,文化资源呈多样化、多层次、多方向发展的特点,使广州建设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目前,广州正大力建设文化型城市,许多指导教师都主持了“广州旧城改造与复兴”方面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开展“产、学、研”的社会实践活动,走开放办学之路.学生通过大量的调研进一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貌和城市建筑的特色,并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对不同的文物和历史街区进行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审慎地进行规划,建立起多层次、多样化的保护框架以适应不同的保护对象等.

这种真实课题的锻炼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创新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城市设计意识[2]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在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时懂得如何进行现状调研、资料分析、抓住重点直至突破创新,最后完成整个设计,取得了对社会、人文、艺术、环境、历史、实践创作的全方位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建立起建筑与城市的有机关系,对今后在设计中如何注重对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保护及有效的创新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开放互动,合作交流

建筑学是一门涵盖了社会功能、文化功能、艺术功能等,被西方学者奉为艺术之母的各门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并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其本身的特殊性、综合性导致了建筑教育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引入开放教学模式,开


关于城市建设论文范文例文
展多种模式的社会实践和交流,对培养高素质的建筑人才具有积极作用.1.开放教学,师生互动面对这些功能复杂、“技术含量” 高的实际课题,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习运用,[3]特别是建筑技术、材料知识等.由此,采取请社会专家进课堂等开放教学模式,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设计院专家开设结构选型、设备、构造、消防、法规等的专题讲座,结合本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进行建筑节能、环保等知识的综合讲座,通过现场调研,掌握建筑的细部节点的处理方法、掌握如何利用日新月异的材料技术为建筑设计怎么写作等.

这种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开放教学模式,可巧妙地将枯燥抽象的概念转换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让学生认识到对建筑技术的合理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突破.这种创新是多种知识经验的相互渗透融会,是具有实践基础并综合可行的,由此也改善了目前建筑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技术知识潜移默化的“渗透”也改变了学生过去多注重建筑的形态设计而对相关的技术知识不感兴趣,导致建筑设计与技术脱节,形成“两层皮”的现象,直接影响学生设计能力的拓展,不利于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多个实际项目的综合训练,学生能恰当地处理好个体与环境、功能与技术、平面与体型的关系,设计能力得以深化和拓展,缩短了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过程.2.校际合作交流广州建筑院校林立,知名设计机构众多.要利用这种城市特色,加强校际间的教学互动、科研合作和联合举办学生竞赛、作业观摩展示等活动.如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开展的学生快速设计竞赛、开展校企合作举办“FRONTOP·筑觉”杯广东省大学生设计竞赛等,就是开发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益尝试.众所周知,在一个建筑师的职业生涯中,笔几乎会伴随着他完成建筑设计各个环节,即使在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的今天,建筑师手中的笔仍然是他进行设计的重要工具,是不可分离的基础手段[4].许多国际级的建筑大师都把手绘草图作为设计构思的起点,这是计算机无法比拟的.通过开展“广州地区三校大学生快速建筑设计竞赛”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很多同学积极参与,不断地进行练习、总结,使快速设计能力得到“螺旋式”甚至“跳跃式”的提高,受到各校师生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5].同时,活动中巡回式的校际竞赛,进一步促进了各校师生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形成了本地区良好的开放互动教学氛围,值得提倡.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提高较快,在参加的国际、国内和省级竞赛中多次获奖,成果显著.

基于广州城市特色的建筑教育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城市建设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在现代社会中,居于首要的竞争不再是资源、资金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以培养职业建筑师为目标的建筑教育来讲,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和突出.如何培养时代所需人才,其措施和方法是多样的、动态的、灵活的.作为身处广州的建筑院校,如何利用区位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是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去研究探索、实践总结.

[1]JOHN LOBELL.静谧与光明——路易士·康建筑中的精神[M].朱咸立,译.台北:詹氏,1989:3.

[2]张春阳,孙一民,周剑云,肖毅强.基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建筑观念培养[J].新建筑,2003(4):65—67.


[3]叶荣贵.建筑教育要倍加重视生产实践和建筑技术[J].建筑学报,1999(5):43—45.

[4] 李东.“米丈”的角度——建筑师卢志刚访谈[J].中国建筑教育,2008(1):83—86.

[5] 朱雪梅,王国光,林垚广.创新之道——结合“产、学、研”课题谈人才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9(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