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德育

点赞:4653 浏览:188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在阐述网络德育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论述了高校网络德育的可行性,认为高校应怀着开放的心态,积极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教育.

【关 键 词】网络德育;高校;德育教育;可行性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网络社会.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到来,使传统德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因此,为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网络德育是现代德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38亿,其中青少年大学生网民为主力军,由于学校教育与网络影响的冲突,如何利用好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话题,本文从概念、现存问题以及对策方面做出探讨,试图找出有效的网络德育方式.

一、网络德育概念分析

虽然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正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尤其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德育环境.这种全新的德育环境,必然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来说,可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网络道德将动摇既有的道德基础,催生新的道德精神,德育如何适应这种新的‘网络道德环境’,建立‘网络德育’理念,建构‘网络德育模式’”,便非常现实地摆到了广大德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面前.德育如何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存在?网络中德育的主体是谁,而德育主体的发展又该如何评价?这些思考已不仅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德育的理念上.

网络德育属于现代德育的范畴,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网络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理念.网络德育不仅仅是一种网上德育,即通过网络来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当然,这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网络德育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真正原因,如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站,以网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网络、对待网络和使用网络,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努力使每个网民都成为有道德的网络人.

“主体——发展性”德育理念,是现代德育最为突出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德育不仅仅是一种德育模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现代德育理念,它反映了人们在德育问题上的与时俱进.网络德育要求我们一定要跳出传统德育是一种约束人、限制人的陈旧框框,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张扬人的“求真、向善、崇美”的本性,充分发挥现代德育的享受、发展和超越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亦即不仅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可持续的,而是从整体上来看,每一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妨碍而是促进他人的可持续发展.由是观之,网络德育对人的自主自律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相反,要求更高.它绝不意味着一个失去“监控”的网民,在网络社会中可以“为所欲为”甚至“胡作非为”和“无恶不作”.

应该看到,网络的出现,无疑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德育的内容,带来了德育途径和方式方法的革命性变革.为了促进网民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网络德育研究,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丰富德育内容,倡导个人自律,促进网体性发展.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而且他们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喜欢创新,因此网络文化环境下必须根据其特点加以教育和引导:引导、帮助大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学会对自己负责;指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力,学会教育自己;指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控制,保持并增强善的道德力量.

网络社会是一种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首要资源是信息.信息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资源.它通常没有重量,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地点.信息社会的工具的主要功能,就是制造、存储、发送和更改信息.”但信息是死的,人是活的,信息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信息的有效选择和利用程度.但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它正在受到侵蚀——从聊天室里低级趣味的言语,到的恶作剧甚至犯罪,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网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要想使互联网不至于变成“互骂网”、“互乱网”,成为高道德的网络人,显然是网络社会对全体网民尤其是为主体的青年大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如同现实社会需要道德一样,网络社会显然也离不开网络道德.

高校网络德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凡事都有该做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适时的事.”德育理论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不能不关注那些新生的社会生活现象,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德育理论才能富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焕发出其青春的光彩;反之,那种僵化的、停滞不前的德育理论不仅是苍白无力的,而且也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建立“网络德育”理念,建构“网络德育模式”,既是德育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德育理论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更是学校德育责无旁贷的责任.

三、高校网络德育的可行性

由于网络世界是身体退隐的世界,无法“修身”,那如何“养性”?现在学校的网络教育往往通过建立教育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学校不能借助法律让大学生必须像学习一样去浏览网站,即使有学生访问人也不多,因为几乎没有人上网的目的是接受道德教育.可以说,所谓网络德育是无对象的,无法指向任何确定的人.没有确定的对象.

虽然网络世界中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是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学校教育首先应该做到坚守自己的身体性.网络时代的学校教育不是反网络的,对网络应该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利用网络;同时,网络时代的学校教育又不是“随网逐流”的,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坚守.坚守身体在场,是网络时代学校教育的第一道防线.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才谈得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弥补网络世界因身体退隐所衍生的道德后果.

处在网络风雨之中的学校教育,要想在弥补网络的道德后果上出一份力,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学校教育的自我反省.

学校教育只有改变现在的对客观知识的竞争性学习,回归教育本意,将关怀的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以建构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持久的交往和对话关系为目标,才可以适当弥补网络交往中的短暂和疏离关系所导致的道德后果;学校教育也只有回归本然,在教育过程中使每个人建构好自身,学会与自己交往和对话,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网络空间中迷失自我、动辄着火的缺陷.因为,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品质不可能完全迁移到网络空间之中,但毕竟,真正的德性还是具有穿透力和持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