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在增强可听性方面的

点赞:5943 浏览:211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网络的普及对广播新闻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分流了一大部分听众.听众是广播新闻的生命和主体,偏离了贴近听众、可听性这一主题,就失去了基础,失去了听众.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是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保持广播的竞争力必要手段,从两个视角阐述了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一是从实践的角度,结合实际情况用新形式、新方法提升广播新闻可听性;二是从理论上探索增强广播新闻可听性的关键点.

关 键 词:广播新闻;贴近性;可听性;探索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47-02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广播新闻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科技信息时期,网络的普及对广播新闻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分流了一大部分听众.听众是广播新闻的生命和主体,偏离了贴近听众、可听性这一主题,就失去了基础,失去了听众.而且,从本质上说,广播就是说给人听的.既然是给人听,那么,广播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有一个听众愿不愿意听、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的问题,也就是广播的可听性问题.也就是从一开始可听性就成为广播追求的永恒主题.很自然,广播新闻的可听性一直以来也就成了广播人热议的话题、努力的方向.这几年,许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有的从广播理论方面论述,有的从传播学角度探讨,有的从广播的“视觉化”方面分析.我们则从实践和理论两个侧面来探索广播新闻的可听性.

一、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的实践探索

1.“记者汇报会”录音剪辑形式探索

在新闻事实相同或相仿的情况下,越是在心理上、地理上贴近听众,新闻价值就越大;报道越是亲切、自然、可信,新闻价值也越大.这二者是成正比的.我们电台在加强新闻的指导性的同时,注意了对新闻的贴近性、可听性方面的探索.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并采取了一些新的形式,诸如,现场报道,新闻括排直播等,而“记者汇报会”录音剪辑则又是一种新的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有两方面的突破:一是摒弃原先节目采访对象一般都要预先选定,并且要具有所谓代表性的做法,而是选择一些凡人小事,一些并不怎么起眼但又发生在听众身边活生生的事情.这样,采访得来的报道似乎比较可信可亲.听众摸得着,看得见,要学习也不是高不可攀,心悦诚服,容易接受.当然,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典型”的报道.因为,“典型”体现了我们时代的风貌,反映了领导机关的报道要求,在加强新闻指导性上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应该说,大量报道的是有着先进因素的凡人小事,正是他们才孕育着“典型”.他们同样体现了我们时代的精神,而且跟听众更接近,所以也更容易接受.二是由记者本人来口述所见所闻.过去即使搞现场报道,也往往是记者一个人(或由播音员代劳)出声音,现在记者作为一个群体,大家在一起有叙述,有交谈,有插话,相对来说气氛更活跃些,也容易感染人.记者的口述大都是第一手材料,尽管表述有一定困难,但从感彩来讲,要比播音员另行插播来得浓烈些.从我台多次实践的情况来看,“记者汇报会”这种形式自由度较大,时间、空间的跨度大.新闻事件发生时(这里指事件性新闻,尤其适宜突发性的事件新闻),记者如果在现场可“摄取”精彩的“镜头”,那最理想了.如果囿于各种情况,记者不能及时赶到现场,那也可以转述目击者的观察和感受,记者有更多地施展自己才能(包括采访基本功、口述表达能力等)的余地.从理论上讲,应该而且可以使报道制作得更生动有趣,更吸引人,也就会给听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检测如我们的记者不仅掌握了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了驾驭文字的能力,而且具有出口成章的演说才能,那么一定会使我们的报道增色不少,而且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当然,这对广播记者来说,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播新闻在增强可听性方面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听众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加强策划,提升可听性

在实践工作中,策划不当表现在记者对材料的选择、现场的描绘、剪辑的衔接技术处理等方面就有不少疏漏,这些都会影响了报道的质量、速度和效果.不少人认为主题报道以正面报道为主,可听性与贴进性方面难以突破,其实不然,策划得好,同样可以“入耳”.比如,依托社会活动,利用其直观、生动、参与性强的优势,通过广播直播,用现场感染力增强宣传的贴近性.2010年我台组织的“金秋采摘文化”活动,面向基层,贴近百姓,通过活动进入市民的生活中,很多市民通过“金秋采摘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也使郊区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我台开设系列报道《说说采摘节的新鲜事》等手段,让社会活动与新闻宣传有机融合,充分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和谐社会创建”这一主题.

3.突出平民视角,增强可听性

可听性、贴近性的增强,还要突出平民视角,在“小切口”上寻求突破,用“小切口”反映大成就,避免说教和空谈,以权威的事实、生动的事例、灵活多样的手法,鲜活生动地创新主题报道,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出台后,各家媒体都推出了不少专题、专栏和新闻行动,但大多数报道不是建楼房就是修桥筑路,而我台组织的“卧龙区新农村建设直通车”活动,面向基层,贴近百姓,通过活动进村镇、开设系列报道《说说村里的新鲜事》等手段,通过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当代农民的健康追求和精神风貌,反映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光是经济发展,而是农村整体文明的创建.这样的报道贴近性就很强.增强主题报道的贴近性,还要在发挥广播特色方面谋求创新.像人民广播电台的《穿越青藏高原》采用的行进式报道、“黎以战争”中采用的新闻当事人报道形式等,都值得广播同仁很好地借鉴.我台也可以进一步的尝试这些具有广播特色的报道.进一步谋求创新广播特色的新突破.

二、增强广播新闻可听性的理论探索

1.“万物回真”,以声夺势

做广播新闻,想要抓住听众,就应该回归本源,充分地发挥出“声音”优势.首先,要注意广播新闻的语气色彩.恰当把握好语气色彩的分量能够更好地抓住新闻的灵魂,被思想情感在气息、声音的形式中支配着.因此,广播新闻的播音要求语气力求通俗,规范,最好贴近日常生活的语气,语调平衡不夸张,有高低上下回旋的余地,给听众还原最真实的新闻.其次,播音还需要注意节奏.广播新闻“主打”消息,在播音时,语速一般较快,这时就需要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让听众提取需要的讯息,并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再次,播音时还要注意停顿.广播速度比较快,听众思考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停顿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位置,才能将新闻的内容准确传达给听众,同时观众能够思考在接受[1].2.追求“视觉化”的广播新闻


广播新闻主要通过声音来喜迎听众,相对于丰富的电视、报纸来说,手段就相对单一.因此,想要更好地刺激听众,就要大力地追求“视觉化”,强化广播的可听性.所谓广播的可听性就是要求广播要有丰富的内容,可听,并且要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产生视觉的联想,形成广播新闻的视觉印象.因此,刻画细节、重塑现场,音乐和现场音响的配合、新闻版块设置的创新等广播能够调动的表现元素,通过可听性的视觉延展,促发听众视觉延展,使听众能够想象和联想,是平面的内容能够立体化、视觉化,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2].

3.关注民众关注的热点

想要吸引更多的听众,关键就是要了解听众的兴趣,因此要关注民意,抓住热点.对听众的喜好不管,只做自己的新闻广播,不能及时和听众进行沟通,是没有办法长期生存的.因此广播新闻要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捕捉社会讯息,整理有价值的热点问题,使得新闻广播更加贴近生活,引起听众的共鸣,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收听率.首先,广播新闻不能够只停留在抄袭会议报告等一些古板的形式上,要敢于创新,站在平民的角度出发,反映民生问题,提高广播新闻的号召力;其次,要抓住好新闻点,客观的播报新闻广播,新闻要来自于真实的社会生活,通过关注平凡的现实生活来反映社会关注的热点,取材来自于百姓,自然也能够引起百姓的共鸣.

4.广播新闻内容简明扼要、易懂

一般情况下,广播听众的一大特性就是随意性大,处于半接听状态,因此,新闻内容应当简单明了,使得听众在短暂的时间里提取更多的信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加快,人们更愿意在较少时间里获得较多有用的讯息,而不是花时间看大篇的文章,更不愿意听唱片说教,因此广播新闻做到短暂精致,就特别的具有吸引力;此外,广播听众的广泛性要求新闻的内容易懂,通俗化能够让不同的人群都能够提取有效的信息.语言过于复杂抽象,听众没法听懂,也会让听众情绪厌烦.

5.广播新闻语言贴近听众

广播新闻怎么写作于听众,只有抓住听众的听觉习惯以及听觉的心理变化才能够更好地和听众做到零距离的沟通.首先,广播新闻的编排也有很深的学问,在众多的信息资源中,工作者要精心挑选编排,主题、内容、报道形式,都需要认真取舍,力求给听众展现一个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新闻广播,把最好的广播给听众.其次,广播的内容也是怎么写作于听众的,多开设些信息怎么写作栏目,如:道路交通情况,天气预报等实用性信息,这样有利于培养一批忠实的听众.

6.充分采用叙事方式

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求广播新闻记者把这种丰富性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在新闻叙事世界当中感觉到现实世界的可感性,并有强烈的参与性,这样增加听众参与新闻叙事的机会,也就提高了广播的可听性.叙事作品可以从叙事视角来考察,广播新闻与其他叙事不同,因此在视角的选择上有其独特之处,充分理解掌握运用叙事视角对于提高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有着重要意义[3].

总之,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广播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保持广播的竞争力,就需增强广播的可听性,只有可听性增强了,才能赢得更多的听众.这样也才能真正使广播新闻充满生机,赋予其活力,以强势姿态立于媒体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