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世传本“常道”与帛书本“恒道”辨析

点赞:7385 浏览:239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世人甫知《老子》世传诸本中的“常道”,原文应为“恒道”.而根据“恒”的字形分析,“恒”的本义应该是“心交天地,循环不已”,根据《老子》原文语境分析,“恒道”的意思应该是“体悟自然之道”,故“恒道”与“常道”不是完全同义词,世传本《老子》以“常道”易“恒道”实属封建陋规(避讳)下的无奈之举.


关 键 词:《老子》;恒道;常道;本义;引申义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12)04-0108-02

《老子》世传诸本互有差异,但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诸本皆同.两千多年以来,“常道”一词,无人质疑,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甫知“常道”的原文应为“恒道”.世传诸本改“恒”为“常”的原因是,避汉孝文帝刘恒之讳.那么“常”与“恒”是同义词吗?

一、古文字中“恒”字与“常”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说文解字》对“恒”的解释是:“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间上下,心以舟施,恒也.”[1]古文“恒”字,左边的“忄”也在“亘”的上下两横之内,“亘”内“日”字为“舟”字.“亘”字的上下两横,即释文中所说的“二”,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释文的意思是:“长久.由‘心’和‘舟’在天地之间往返不已会意,(会意的角度是)以‘心’为‘舟’循环往返(于天地之间),为恒.”简言之:“恒”的本义是:心交天地,循环不已.“天地”即“自然”,“心交天地,循环不已”的意思是“体悟自然”.“长久”一义没有“心交天地”的意思,因此“长久”不是“恒”的本义,只是由本义的部分内容——“循环不已”引申而来.

《说文解字》对“常”的解释是:“下裙也.从巾,尚声.”[2]意思是:“下衣裙子为常.由此可知,“常”字的本义是裙子.《说文解字注》说:“(常)引申为经常字.”[3]意思是:“‘常’的引申义是经常之常.”也就是说,“常”的引申义是“长久”.《尔雅·释诂》对“恒”和“常”的解释是:“典、彝、法、则、刑、范、矩、庸、恒、律、戛、职、秩,常也.”[4]这说明“常”很早就有了“长久”一义,而且是古代“长久”一义的标准词、常用词,否则不会用“常”解释那些兼有“长久”、“不变”之义的多义词.

通过分析“恒”与“常”的字义,可以看出,只有当“恒”为引申义“恒”字,“常”为引申义“常”字时,“常道”与“恒道”才是同义词,都是“长久之道”、“永恒之道”的意思.无论“恒道”变“常道”,还是“常道”变“恒道”都属于同义替代,对《老子》所要表达的意思都不会产生影响,历代注家对“常道”的解释也都适用于“恒道”.问题是,“恒道”之“恒”,《老子》用的是引申义“恒”字呢?还是本义“恒”字呢?如果《老子》用的是本义“恒”字,那么“恒道”与“常道”就不是完全同义词,两者的替代也就不再是同义替代关系,历代注家对“常道”的注释也就不再适用于“恒道”,仍然按照对“常道”的解释来理解“恒道”,也就不能正确领会《老子》所要表达的意思.那么“恒道”之恒究竟是本义“恒”字呢?还是引申义“恒”字呢?这直接关乎对老子之“道”的理解,值得探究.

二、《老子》原文中“恒道”之“恒”应为“恒字”本义,而非引申义

世传本《老子》中的原文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书《老子》中的原文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5]原文中:第一个“道”是老子思想的学术名称,第二个“道”当“说”讲,第三个“道”是你的学术思想的名称.第一个“名”是老子的学术思想,第二个“名”当“说”讲,第三个“名”是你的学术思想.先代入本义“恒”字:“我的道可以说,但不是你体悟自然所悟出的道;我的学术思想也可以说,但不是你体悟自然所悟出的思想.”也就是说,体悟自然各有所得:管子悟出法家思想,老子悟出道家思想,孔子悟出儒家思想,孙子悟出兵家思想等.再代入引申义“恒”字:“我的道可以说,但不是你的长久之道、永恒之道;我的学术思想也可以说,但不是你的长久思想、永恒思想.”虽然都能讲得通,但是,因为“长久之道”、“永恒之道”不如“体悟自然之道”明确、具体,所以引申句不如本义句.

再看下文中的“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6]句中:“无”指(万物)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有”指(万物)从有到无的消亡过程,“无”、“有”的变化过程就是下文中的“玄之又玄”之玄变;“妙”指细微的变化;“徼”指边界,在此借指事物的边界——特征、特性、生克关系.先代入本义“恒”字:“所以,体悟(万物)的生成过程,是需要的,用来观察从无到有的细微变化;体悟(万物)的消亡过程,也是需要的,用来观察事物的特征、特性、生克关系.”再代入引申义“恒”字:“所以,长久、永恒的(万物)生成过程,是需要的,用来观察从无到有的细微变化;长久、永恒的(万物)消亡过程,也是需要的,用来观察事物的特征、特性、生克关系.”本义句:“体悟玄变”是观察自然规律的最高境界,与句中的其它成分共同构成了一个意思鲜明的句子.引申句:“长久的玄变”、“永恒的玄变”意思空乏,不能与句中其他成分构成意思明确的句子.两相比较还是本义句强于引申句.

再看下文中的:“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7]整句话的意思是:“(万物)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与从有到无的消亡过程,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生成过程的开始之时,也就是消亡过程的开始之时;消亡过程的开始之时,也就是生成过程的开始之时;这两个过程都被称为玄变.两个玄变过程,循环演进,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必由之道(规律).”该句与前面的“体悟自然”、“体悟玄变”前后呼应,连贯成文,浑然一体.

“恒”为本义恒字时,“恒道”、“恒无”、“恒有”、“玄变”环环相扣,一贯而下,把“体道”、“悟道”表述地一清二楚.“恒”为引申义恒字时,各句句意含混不清,上下文意也不贯通,所要表述的意思也不明确.所以从上下文来看,“恒道”之恒也应该是本义“恒”字.

《老子》世传本“常道”与帛书本“恒道”辨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本义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恒道”之“恒”是本义“恒”字,不是引申义“恒”字,“恒道”的意思是“体悟自然之道”,与“长久之道”、“永恒之道”的“常道”不是完全同义词.以“常道”易“恒道”实属在封建陋规(避讳)下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