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档案到公共档案

点赞:4878 浏览:182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教育工作和文学工作两方面简述卢玮銮与香港文学的关系,并且,以“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为例,探讨香港中文大学大学图书馆系统进行电子化计划时,将私人档案转化为公共档案所面对的挑战及其解决方案.关 键 词:卢玮銮;香港文学档案;香港文学资料库;香港中文大学大学图书馆系统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challengesinconvertingaprivatearchivetoapublicarchivethroughthecaseoftheHongKongLiteratureArchivebyProf.LoWai-luen.Keywords:LoWai-luen;HongKongLiteratureArchive;HongKongLiteratureDatabase;UniversityLibrarySystemof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1前言卢玮銮是香港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和学者,成就卓著.她为人称道的贡献殊多,包括她对香港文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香港文学史储材的努力.本文从教育工作和文学工作两方面,简述卢玮銮与香港文学的关系,阐述她历二十多年时间建立的香港文学档案,说明香港中文大学大学图书馆系统建立的“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最后,讨论由本计划所引发的议题,即私人档案与公共档案之别.2卢玮銮与香港文学卢玮銮,笔名小思、明川、卢颿.1939年,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番禺.1960年,金文泰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1964年毕业,获文学士衔.1965年,获罗富国师范学院教育文凭,任中学教师,开展30多年的教学工作.1973年,卢玮銮负笈日本,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1974年,回港,续任中学教师.1978年,任香港大学中文系助教,1981年,获香港大学哲学硕士衔,毕业论文为《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1937~1941)》,是她从事香港文学研究的开端.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和香港文学,1992年,擢升教授,2002年7月,荣休.卢玮銮化育人才,诲人不倦,教育工作成就卓著,先后于2000年荣获“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模范教学奖”,2003年,荣获香港教育学院第二届“杰出教育家奖”,2011年,荣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系主任何志华教授在《荣誉院士卢玮銮教授赞辞》中表示:“卢教授言教身教,春风时雨,木铎铿锵.”[1]这无疑是总结卢玮銮教育事业的最佳注解.除了教育工作外,卢玮銮五十年来孜孜不倦从事文学工作.在创作方面,她先后出版《丰子恺漫画选绎》、《路上谈》、《日影行》、《承教小记》、《不迁》、《叶叶的心愿》、《彤云笺》、《今夜星光灿烂》、《人间清月》、《小思散文》、《香港故事》、《书林撷叶》、《香港家书》等多部散文集;在文学研究方面,卢玮銮编有《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1925~1941)》、《香港文纵:内地作家南来及其文化活动》、《香港文学散步》、《文学与影像比读》;上世纪九十年代与黄继持、郑树森合编出版《香港新文学年表(1950~1969)》、《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本地与南来文人作品选》、《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香港新诗选》、《香港散文选》和《香港小说选》等;在文学活动方面,卢玮銮曾担任香港文学艺术协会财务、香港文学研究会秘书、香港岭南学院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八方》文艺丛刊编辑等职,并历任多届公开征文比赛评判,例如,青年文学奖、市政局中文文学创作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等.2002年起,义务担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任东亚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及香港文学研究中心顾问.2010年,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杰出艺术贡献奖”给卢玮銮,赞扬她多年来对文学工作的贡献.[2][3]3香港文学的档案:私人档案卢玮銮曾经形容她从事的香港文学研究为“私人的、业余的作业”,因为“几乎全用了私人时间、个人资源来运作”.经过二十多年默默耕耘,卢玮銮积累了大量罕见的香港文学书刊及档案材料,成为研究香港文学珍贵的资源.她从无数微型胶卷和尘封的合订本中,逐页钩沉在香港报刊上刊载的文艺事件、活动、作品等记录,复印存档,逐渐形成香港文学的档案.她以一己之力,搜集超过三万八千多条香港文学及文化的原始材料,并整理成一千二百多项档案.无论从资料保存或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批香港文学的档案意义重大.卢玮銮设计档案架构时,曾参考阿英《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及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两种材料,取其纲领及原则,按香港文学的具体情况,予以修订采用.总体而言,卢玮銮搜集的香港文学档案,共分“人物档案”、“社团组织”、“文艺论争”、“文学活动”、“报纸副刊”、“报刊历史”、“文艺活动”、“社会背景”八大类别,另外,还有“戏剧、剧社”、“电影”、“漫画”、“木刻”等多种艺术活动的子类.八大类别中,“文艺论争”、“文学活动”、“报纸副刊”、“报刊历史”四项较易处理,分别以论争、活动、副刊、报刊的名字汉语拼音开档.其余四项的分类方法及原则如下:3.1人物档案.每一位以人物姓氏汉语拼音开档.如同一活动有多人参与,则手抄互见卡片收入其他人物的卡档中.3.2社团组织.每一组织以名字汉语拼音开文件.如一组织下设小组,则在大档中再分子档.例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档案下,该会有关的刊物:《文协周刊》、《中国作家》、《文艺青年》,以及与该会有关的小组“文艺通讯部”分设子档.3.3文艺活动.活动按年分档,如遇大型而连续性的活动如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则另开一档.3.4社会背景.收集与现代文学创作和活动有密切关联的社会事件、中国政治情况,等等.[4]由此可见,卢玮銮设计香港文学档案时,除了考虑到文学自身的特点外,亦兼及社会、文化和历史等背景资料.她搜集的香港文学资料视野广阔、类型齐备,是从事香港文学研究的学者必须参考的资源.香港中文大学黄念欣教授认为卢玮銮“这种披阅的视野与搜集的热情倾注在一个地方之上”,实在是“最为成熟与实在的一种研究精神──真正的‘地缘关怀’研究精神”.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前系主任邓仕梁教授认为“卢玮銮教授是香港文学研究的奠基者”,是最为恰当的评语.[5]4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公共档案2002年荣休后,卢玮銮将毕生珍藏的文学材料,悉数捐赠香港中文大学大学图书馆系统.同年12月,图书馆创建“香港文学特藏”,庋藏相关的书刊及档案资料.香港艺术发展局认为该特藏“已成为研究香港文学文化最重要地方”.[6]2004年1月,图书馆正式展开“香港文学档案”电子化计划,将这批珍贵的香港文学材料通过互联网供读者查阅.2005年6月,“香港文学档案”电子化计划完成启用,正式命名为“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这项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要尽量保留档案的原貌,借此记录卢玮銮收集和储存文学资料的方式.准此,“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既可反映香港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亦可作为研究卢玮銮治学的重要凭据.图书馆依据这项原则,把档案分为七大类别:(见表1)“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提供两种查找数据的功能,即浏览及检索两种功能.4.1浏览功能.读者可按档案类别或文章著者浏览资料,前者按以上七大类别(即人物档案、团体及组织、报纸、刊物、香港文艺活动、香港文学专题、香港文化资料)排列,而后者则按文章著者姓氏笔画排序.4.2检索功能.“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提供多项检索字段,包括检索词(篇名、摘 要、关 键 词)、著者∕译者、书名∕刊名等,并可选择七大类别来限定检索范围.检索词可以中文单字、单词、短句或英文字形输入,读者可于各检索字段使用操作数把该字段内不同检索数据联系检索.“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有系统地搜集香港文学资料,包括报纸、期刊、书籍、研讨会论文、活动单张等,为读者提供原始材料,作为研究香港文学的起点.读者可因应研究之不同需要,参考其他相关的档案,掌握更全面的资料,例如,研究戴望舒的读者,除参考“人物档案”中的“戴望舒”档案外,亦可旁及“报纸”档案中的“星岛日报·星座”档案.除香港文学资料外,读者亦可查找相关香港社会及文化背景资料,以便掌握更全面的香港文学文化生态.5从私人档案到公共档案从档案的观念来说,图书馆建立“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时所遇到的挑战,就是私人档案与公共档案之别的问题.私人的档案,只要方便个人存取,已达到归档目的.卢玮銮曾经表示:“二十多年所寻索的资料,是经过我独力分针寸缝,抄卡分类入档.等为了方便自己记忆,分类凭靠自己脑中蓝图,我很清楚它们的安排,是有条理,而又互有关联的.”[7]但对于使用这些档案资料的读者来说,不仅“产生了许多疑问”,甚至可能会觉得档案的分类和编档“十分繁琐芜杂和凌乱”.建立“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的意义,恰恰在于将私人档案转化为公共档案,让读者易于掌握档案的设计,以及便于查找收编的档案资料.在这项计划中,私人档案与公共档案的分别体现在下列四方面:5.1分类方法.如上所述,卢玮銮以香港文学史的构成为出发点,将香港文学档案分为“人物档案”、“社团组织”、“文艺论争”、“文学活动”、“报纸副刊”、“报刊历史”、“文艺活动”、“社会背景”八大类别,以及“戏剧、剧社”、“电影”、“漫画”、“木刻”等多种艺术活动的子类.这种分类无疑能够突显香港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内在脉络,但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却不易掌握.经仔细考虑后,档案的分类略作调整如下:(见图1)在调整档案分类的策略中,主要采取更类名称、分拆或合并相关档案三种方案.经调整后,一般读者都能够按图索骥,更易找到所需资料.5.2数据格式.私人收集的档案,只供收集者查阅,为省时方便,往往略去出版资料,令其他档案使用者十分不便.有见及此,卢玮銮收集档案时,不惜费尽心力,在每篇文章上详细著录出版资料,方便日后的使用者参考.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三万八千多篇文献中,出现数据格式差异的情况自可理解.例如,“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戴望舒在《华侨日报》发表的六篇文章,其中四篇没有版头资料,而出版日期分别著录为“民37.12.12”、“中华民国卅七年十二月十二日”、“1945.3.11”和“1945.4.22”.5.3查找方式.当档案仍属私人时,档案所有者可“靠自己脑中蓝图”,轻易抽出资料使用.当档案成为公共后,必须有系统化的查找方式,否则读者未必能掌握档案的分类和结构.因此,“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除了尽量保留原本编排档案的方式外,亦提供浏览文章著者及检索两种功能,方便不谙香港文学的读者使用.5.4版权法例.顾名思义,私人档案只供私人参考和使用,无须考虑香港版权法例的要求.“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作为公共档案,其使用及传播方式必须严格遵守香港版权法例的要求,仅可在版权持有人授权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向读者提供全文数据.值得留意的一点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自2008年开始香港版权法例的修订工作,并于2011年6月2日向香港立法会提交《2011年版权(修订)条例草案》,而草案内,新增第51A条法例列明图书馆可以在馆内的终端机,通过联线提供“永久品的某项目的一份复制品”,将大大方便读者查找档案的资料.[8][9]6结语由卢玮銮私人所藏的香港文学档案转变为香港中文大学大学图书馆系统建立的“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本质上,是将私人档案转化为公共档案的过程.本文指出这转化过程所面对的四项挑战,即分类方法的不同、数据格式的差异、查找方式的补足和版权要求的恪守,并提出回应这些挑战的方案.回顾二十多年来搜集香港文学资料的工作时,卢玮銮谦称她的工作“未能完善,仍有待多方补充”,并借用弘一法师的话作为这项工作的总结:“我到为花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10]参考文献:[1]何志华.荣誉院士卢玮銮教授赞辞.[2011-10-25].http://.cpr.cuhk.edu.hk/resources/press/pdf/4dd1f0b3ab1a0.pdf.[2]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于1995年成立,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指定全方位发展香港艺术的法定机构.艺发局的角色包括资助、政策及策划、倡议、推广及发展、策划活动等.[3][7]2009年香港艺术发展奖纪念特刊[M].香港:香港艺术发展局,2010:36~41[4][8]卢玮銮.造砖者言──香港文学资料搜集及整理报告(以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为例)[J].香港文学,2005(6):65~71.[5]黄念欣.目录里的方法、史识、与地缘关怀──阅《卢玮銮教授捐赠香港文学书目》有感.[J].百家文学杂志,2010(2):30~34.[6]卢玮銮教授捐赠香港文学书目[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大学图书馆系统,2002:i.[9]2011年版权(修订)条例草案.香港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署.[2011-10-25].http://.ipd.gov.hk/chi/intellectual_property/copyright/copyright_2011_bill.[10]卢玮銮.序言.卢玮銮教授所藏香港文学档案.[2011-10-26].http://hklitpub.lib.cuhk.edu.hk/lovf(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来稿日期:2012-09-03)

私人档案到公共档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图书馆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