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对话中的新成果

点赞:12883 浏览:563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国内西方哲学的著述中,多是对某一哲学家或某一哲学名著进行诠释和评价,很少对国外同类研究者的观点或方法进行论争,对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对话性论著则更少.其实,只有与同类研究者通过直接对话性的研讨、论争,才能取得一流的国际学术成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段德智教授的新著《莱布尼茨哲学研究》(近日由人民出版社作为哲学史家文库第2辑中的一种出版),就是属于这类学术专著.其中每一章的立论都是与国际莱布尼茨哲学研究者的直接对话.

国际学术对话中的新成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哲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莱布尼茨哲学研究》全书计六章,50万言.其中,第一章旨在将作为哲学家的莱布尼茨的一生刻画成酝酿、阐扬、完善和进一步深化其哲学体系的过程,可以看做是对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一种历时性考察.第二至五章,可以看做是对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一种逻辑的或共时性的考察.其中,第二章着重阐述了莱布尼茨哲学思想所依据的三项基本原则,即矛盾原则、充足理由原则和圆满性原则.接下来的三章依次考察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三个基本构件,即它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学.第六章从德国古典哲学、意志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直觉主义美学、现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等六个方面对莱布尼茨哲学对后世的深广影响做出较为简洁的说明.该著对莱布尼茨哲学思想做出了相当全面、系统和深入的阐释,是研究莱布尼茨哲学的一部具有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力作.该著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作者在积极开展与国际莱布尼茨哲学界的学术对话中阐述莱布尼茨哲学的时代意义和不朽价值.

首先,该著针对国际莱布尼茨哲学界偏重于将莱布尼茨哲学逻辑化的理论倾向,特别强调了充足理由原则在莱布尼茨哲学中的崇高地位.2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涌现了两位影响深远的莱布尼茨哲学专家,这就是路易·库图拉特和伯纳德·罗素.他们在《莱布尼茨逻辑学》和《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这两部影响深广的著作中不约而同地强调矛盾律在莱布尼茨哲学体系中的至上地位,把莱布尼茨新提出的充足理由原则简单地归结为矛盾律,从而不仅否定了莱布尼茨哲学的独创性和本体论意蕴,而且还从根本上歪曲了莱布尼茨的哲学性质,使之成为一种逻辑哲学或逻辑学的东西.该著依据文本,突出地强调了作为“关于存在的大原则”的充足理由原则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了充足理由原则在莱布尼茨哲学体系中的“元哲学”地位及其在莱布尼茨本体论、认识论、道德学和宗教哲学中的支配性地位,从而不仅从“元哲学”的高度还原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原貌,而且还据此比较成功地解读了莱布尼茨对叔本华、海德格尔等当代哲学大家的影响,从而使之赢得了鲜活的时代意义.

其次,该著针对罗伯特·魅力秀·亚当斯(《莱布尼茨:决定论、有神论、唯心论》一书的作者)等一些西方莱布尼茨专家将莱布尼茨肢解为主张现象主义的“中年莱布尼茨”与主张单子主义的“晚年莱布尼茨”的做法,依据文本,论证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中的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的相互关联和内在统一性,从而也就论证了“中年莱布尼茨”与“晚年莱布尼茨”的相互关联和内在统一性,努力把莱布尼茨的哲学理解并阐释成一个包含诸阶段于自身内的一个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衔接的统一的发展过程.为了对莱布尼茨哲学体系中的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的内在统一性做出具体深入的说明,作者还比较详尽地考察了莱布尼茨的“两类实体”(“有形实体”与“单纯实体”)学说、“两种物质”(“原初物质”与“次级物质”)学说和“两种力”(“原初的力”与“派生的力”)的学说,并且证明其中“有形实体”、“次级物质”和“派生的力”正是莱布尼茨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相互关联的“基本相似度检测”.这就有力地回应了西方学者肢解莱布尼茨哲学的企图,比较成功地捍卫了莱布尼茨哲学所固有的内在统一性.不仅如此,作者还从莱布尼茨哲学中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的这种内在统一性出发,进而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本体论特征作出了独具匠心的刻划.鉴于在莱布尼茨哲学体系中,本质或本体并不在现象之外、之后和之上,而是处于现象之中,单子既是一种表象能力,也是一种表象活动和表象结果(现象),现象永远只是作为本体的单子的显现或表象,在受造的单子世界里,没有单子的表象(现象)与没有表象(现象)的单子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别出心裁地提出了“形而中学”的概念,从而对莱布尼茨的本体论特征作出了相当中肯的概括.

再如,该著针对一些西方莱布尼茨学者片面地关注莱布尼茨“微知觉”学说非理性主义向度的理论倾向,突出地强调和论证了该学说的认识论向度和美学向度.在西方哲学界,对莱布尼茨微知觉学说关注得较多的,是他的这一学说与后世“潜意识”学说的关联,从而人们主要是从这一学说同叔本华、尼采、冯·哈特曼和弗洛伊德等西方思想家的关联来谈论其历史影响的.作者在该著中虽然也关注莱布尼茨微知觉学说的这一理论向度,但与此同时却也非常重视该学说的认识论向度和美学向度,从而赋予该学说以更为丰富的时代意义.就莱布尼茨微知觉学说的认识论向度而言,作者区分了微知觉的三重意涵:“类型学的意涵”、“本体论的意涵”和“动力学的意涵”.所谓微知觉的“类型学的意涵”,是说微知觉不仅意指作为“单子等级阶梯”的最低类型,即的单子和无机界和植物界的事物,而且还意指人类的“昏迷状态”.所谓微知觉的“本体论的意涵”,是说人类更高等级的知觉,即感觉和理性,都只不过是微知觉的一种变形,故而微知觉相对于感觉和理性而言具有本体论意义.所谓微知觉的“动力学的意涵”,是说我们的认识之所以能够“从感觉到理性”,完全是微知觉活动的结果.该著不仅区分了微知觉的三重意涵,而且还论证了微知觉因此而具有的重大的认识论意义.正是凭借莱布尼茨所说的类型学意义上的微知觉,我们人类才有资格自称“小神”,宣布我们能够像上帝那样认识一切;正是凭借莱布尼茨所说的本体论和动力学意义上的微知觉,我们才能够很容易地宣布我们人类的认识之从感觉到理性的发展无非是我们认识的一种自生成的过程.该著还特别强调了莱布尼茨微知觉学说的美学向度.作者指出,众所周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的鲍姆嘉通.而鲍姆嘉通之所以被称作“美学之父”,最根本的就在于他用微知觉或“感觉学”来界定和命名“美学(Aesthetica)”.换言之,在鲍姆嘉通看来,美学不是别的,就是一门关于作为审美感觉的微知觉的学问或认识论.鲍姆嘉通的这样一种说法也是有其语义学根据的,因为照美学这个词的希腊字根(aisthesis)的原义看,就是“原始的、最初的感觉”.而这种“原始的、最初的感觉”差不多也就是莱布尼茨的微知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其《西方美学史》中明确宣布:鲍姆嘉通“直接继承”了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衣钵”,他的美学是“建立在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哲学系统上”的.我们认为,该著的出版表明: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在面对西方文化时常常表现出两种值得反省的倾向:一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一是文化民族主义的理论倾向.然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往往导致一味崇洋媚外,而文化民族主义则往往导致夜郎自大.因此,无论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还是文化民族主义都是既不利于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也不利于我们中华文化的自省和自强的.只有既超越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又超越文化民族主义,采取积极对话的方式才是对待西方文化的比较恰当的立场和态度,才有可能实现文化强国的理想,同时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从这个角度看,该著立足国际对话开展西学研究的这样一种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该著的出版还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学术领域要取得一些比较重大的成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经过长期辛勤劳作、甚至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成就的.中国学者对莱布尼茨的介绍和研究,如果从1908年郭凤翰所译英国张伯尔的《世界名人传略》将莱布尼茨作为“名人”介绍给中国读者时算起,迄今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了.尽管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在莱布尼茨哲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都可以看做是中国学者在莱布尼茨哲学研究领域内所写出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无论是就该著所关涉的莱布尼茨哲学领域的广度,还是就该著所关涉的莱布尼茨哲学的深度及其阐释莱布尼茨哲学的系统性,都表现出了一些超越前人的景象.该著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固然与作者30多年的辛勤劳作不无关系,但与其哲学前辈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作者的老师陈修斋先生早在60多年前,刚从中央政治学校毕业到贺麟先生主持的哲学编译会工作的时候,就开始了其对莱布尼茨哲学研究的漫长征程.在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陈修斋先生不仅翻译出版了《人类理智新论》、《新系统及其说明》和《莱布尼茨与论战书信集》等著作,而且还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学术专著《莱布尼茨》(陈修斋、段德智著),为我国学者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一如作者本人所强调的,离开了陈修斋先生的学术成就,离开了陈修斋先生的谆谆教诲,该著是“不可能达到眼下的理论深度的”.更值得一提的是,贺麟先生不仅“审读”了陈修斋先生的第一篇莱布尼茨论文《黑格尔对莱布尼茨思想中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的二元并列问题的解决》,而且还“提出了若干条重要意见”(陈修斋语).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不仅是作者本人的一项学术成果,而且也承载了两代人乃至三代人的学术理想,并浸润了两代人乃至三代人的辛勤汗水.因此说,不论就该著的学术价值,还是其体现的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都是值得研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