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成因探究

点赞:4313 浏览:115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程度如何,不仅是衡量高校基层政治发展水平的尺度,也是衡量我国政治建设的重要参数,更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政治问题.调查显示,尽管当代大学生对政治参与抱有较高的热情,但在总体状况良好的前提下,其政治参与意识仍存在着参与功利化以及学生组织公信力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制约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关键因素.

关 键 词: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成因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2)04-0021-05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总体状况,课题组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近4个月的时间里,在北京大学针对部分当代大学生展开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形式.课题组长及部分成员担任北京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助教和院系学生辅导员,通过课前和课后发放和回收,可以有效地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在调查中,课题组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2份,回收率为93.67%.调查对象涵盖30余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男生比例为50.3%,女生为49.7%.在受调查者中,党员比例是17.2%,团员占79.4%,群众为3.4%.调查对象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基本状况,或积极,或不积极,甚至存在冷漠现象.不积极甚至冷漠的倾向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社会化进程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长此以往,必将阻碍我国的政治化进程.笔者尝试从三个维度着手,来系统分析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载体和社会教育氛围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影响程度,以便提出合理化且可操作性较强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在子女政治常识的累积、政治人格的塑造、合理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一般而言,父母的政治地位和家庭结构模式对子女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产生初始化的影响,不同政治地位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精神风貌都千差万别.我们将从功利化的教育倾向与培养方式以及家长普遍对政治参与了解甚少这两方面内容入手,来探讨家庭教育模式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影响.

(一)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和育才方式

很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成功在于子女日后的好职业、高薪水和体面身份.因此,他们节衣缩食,对孩子的成长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但有时家长给予子女过高的期望,往往使子女不堪重负.这种功利化的教育目的违背了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导致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都不够成熟,使得他们无法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做出理性判断,更无从谈及政治参与意识.

在当今中国的大部分家庭里,多数父母都坚持让子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关注和重视的是子女的学习成绩与就业问题,孩子考名校、找到好工作是最现实且直接的目标.而对于子女的政治态度、政治活动、政治情感则漠不关心.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家长总是“包办”学生的一切生活,这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先天缺乏政治理性,严重阻碍了他们合理参与政治.

1.子女成长期望的功利化倾向.子女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由于当今社会中普遍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的希望便都凝聚在一个幼小的孩子身上.如此一来,子女的成功与否牵系着家庭的光辉和荣耀,家长对子女的培养也就不可避免地抱有成名成家、求利求势的功利色彩.

一些大学生从幼儿时期起,就开始按照家长设定好的路线发展,除了在学校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在校外积极参加多个技能培训班,以免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家长甚至以孩子掌握技能的多少作为互相比拼的资本,这导致很多学生从小就背负了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和参与政治.这种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容易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显然,在这种“宏图”里,唯独缺乏对子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这种片面的教育使不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自理能力和社交常识极其薄弱,进入大学后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即使有一部分人有参与政治的热情,也极易受到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例如,对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而言,入党成为有利于他们日后就业的一种手段.可见,家长对子女成长期望的功利化倾向严重阻碍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健康养成.

2.家庭育才方式的僵硬化倾向.家庭育才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时所采用的方法.家庭育才方式的僵硬化倾向是指父母对子女的培养方式比较传统、单一,与子女缺乏思想上的交流,不利于子女人格的健全、思想的丰富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这种僵硬化倾向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父母自身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无法对子女政治主体意识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二是父母的科学知识相对贫乏,仅凭父辈的经验来教育子女远远不够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种“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1]2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愈演愈烈,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压力与日剧增,父母大都忙于工作以养家糊口,除了关注与自身相关的政策法规(如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以外,几乎很少参加政治活动,就更谈不上培养孩子的政治素养了.此外,由于缺少时间和精力,很多家长疏于补充和提高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使得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异常简单,有些家长甚至直接把自己小时候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灌输给子女.他们要么极端溺爱子女,给予子女“公主”、“王子”般的待遇,要么“恨铁不成钢”,采取极其严苛的教育方式,“虎妈”“狼爸”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些家长则放任不管,采用“放羊”的模式,将子女交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保姆去“看管”.这些僵硬的育才方式是很多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子女的个性特征,不利于子女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二)家长普遍对政治参与了解甚少

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主人翁”,他们对政治参与意识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子女对政治参与的认知水平与深度.家庭是“社会经验的看门人”,与子女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教育程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思想与行为.一些父母认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中“齐家”是最主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

学者朱永新和袁振国认为,“一个人的政治倾向性与他父亲的政治倾向性有较高的正相关.如果其父亲对政治不感兴趣,则明显和母亲的政治倾向性是正相关.”[2]82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官本位”思想源远流长,其源于几千年来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百姓,经历了“焚书坑儒”、“文字狱”等政治事件,对“政治权力”始终怀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因此,他们对政治生活持有冷漠甚至躲避的态度,政治认知水平较低,这是长久以来祖先对政治参与认知的真实写照.

近现代以来,臣民思想在中国依旧根深蒂固.“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加深了父辈对政治参与的认知偏见,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当这种偏见逐渐固化后,便不知不觉地注入到家庭教育中,深刻影响到子女的政治参与心理,导致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家长们经常给子女讲述“以强凌弱”、“贪污腐败”等不良社会风气,这也导致了大学生的政治言行谨小慎微,他们认为政治参与是“强出头”,更倾向于“安分守己”地生活,导致他们缺乏主动参与政治的热情.

二、学校教育载体

从上学开始,学生基本就会过上“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家庭,学校便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学校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延续和升华.学校的政治教育理所当然地会对子女产生影响.然而,大部分学生除了在学校里学习政治课程,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政治,仅凭课本上学来的政治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尚不足以让学生对“政治”具有清晰且直观的认识,更不能奢求他们形成政治参与意识了.

伴随着市场浪潮的推进,学校的教育日益功利化,招生质量与考试成绩直接挂钩,导致小学追求“名牌初中”升学率,初中追求“名牌高中”升学率,高中追求“名牌大学”升学率,而大学教育迫于社会压力,则必然追求学生的就业率.在这种目的性极强的学习环境中,“政治”已成为学校提升知名度过程中一门微不足道的课程,除了文科考生因为考试压力不得不重视政治课的学习,其他学生对“政治”已经变成了对政治理论的死记硬背和对时事热点的功利关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只不过是学生追求学分的必修课程,这必然会让人们对政治事件的认识非常片面,不利于科学提升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

学校在对大学生政治兴趣和政治信仰的培育方面并未尽到应有的责任,由此导致当代大学生基本政治素养缺乏、政治参与意识不强.由于本文主要探讨“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因此将主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影响展开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对激发和唤醒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期待着在政治意识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加强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但是现阶段的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的推进和缺乏大学生政治素养培养机制两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推进

如果说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高校政治意识的启蒙,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关涉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推进,主要表现为三点:教育方式的单一化、教育内容的滞后性、教师素质尚待提高.

1.教育方式的单一化.从小学开始,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就是“我说你听”的方式,直到大学还没有任何明显的改观.老师在讲台上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而学生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只有被动地接受,而没有独立且发散的思考.这种单一呆板的教育方式,显然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意向,不仅令大部分学生对课程产生反感,更无法有效培育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老师对于学生的课程考核也仅限于论文和考试,不能深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认知.当教育内容不能进入情感世界,就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种缺乏了情感的单一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对政治的理性判断力.

2.教育内容的滞后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我们会发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内容与多年前相比并无显著变化.改革开放30余年来,国家的政治体制与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却依旧原地踏步,未能与社会同步发展.随着时怎么发表展、社会变迁和技术进步,新挑战不断涌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呈现一定滞后性.同时,课程缺乏社会实践的相关内容,也使学生认为学习此类课程没有实际效用.这直接加剧了大学生政治参与认知与行为的偏差,导致他们对政治参与的冷漠.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侧重于政治价值与道德教化,却没有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这种单纯的重道德教育的方式,沿袭了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政治思潮,未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和与时俱进.

3.教师素质尚待提高.俗话说,“好笋出好竹,好师出好徒”.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传播者,教师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重任.然而大部分教师除了对课本知识驾轻就熟以外,自身的政治素养还略显不足.他们无法将课本知识与政治实践有效联系起来,对当前的政治形势也没能形成理性认识,对学生过激的政治倾向与行为没有正确与合理地引导.好的老师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如果连老师自身都无法为学生树立典范,那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普遍重视与广泛参与.教师政治素养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阻碍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二)缺乏学生政治素质培养机制

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和感召作用.在政治活动中,政治文化应当发挥其独有的功能.“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影响着政治体系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动”.[3]26可见,政治文化是通过政治社会化而形成的一套关于政治活动的心理取向,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认知等要素.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能够为大学生参与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氛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

近年来,国家的政治文化有了较大发展.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这说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缺乏相应的学生政治素质培养机制,忽视了学生政治意识的培育.“公民政治参与途径不多,政治参与形式单一,参政渠道不够畅通,政治参与的规则和程序不够健全.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设置的一些政治参与渠道、制定的政治参与规则和程序,不少是形同摆设,并未使之制度化、法律化和具体化,不少公民无法真正、有效地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致使许多公民的参政热情受到冷遇和打击,影响了整个社会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4]192政治素质培养机制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学校社团缺乏系统组织、高校党员活动开展不力、共青团的示范作用不强.

1.学校社团缺乏系统组织.在大学校园中,社团组织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大部分学校的社团组织,文艺、体育类的社团不胜枚举、比比皆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然而,绝大多数学校都缺乏与政治相关的社团组织,这是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冷漠的又一直观反映.纵使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政治参与热情,却没有“用武之地”,缺乏参与政治生活、施展政治才华的广阔平台.

2.高校党员活动开展不力.虽然近年来高校学生入党人数逐年递增,但党员的政治活动却逐步减少,且形式单一,基本维持在“表扬与自我表扬”的生活会.党员政治活动的空白,使得党员之间的交流机会甚少,党员表达政治意见和主张时也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这都不利于党员政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更无法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共青团的示范作用不强.在高校,大部分学生的政治面貌是共青团员,然而共青团组织却并未充分利用这一群体优势来建构和发展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的机制.他们忽视了共青团组织的示范引领与凝聚激励功能,没能将大学生团结起来开展政治活动.这使得大学生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无法有效投入到社会实践之中,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参与政治实践的热情.

三、社会教育氛围

当前,国内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深化,与之交织的复杂的国外局势也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起到强烈的教育作用和导向效应.

(一)国内不良风气的侵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先进的西方思想给我国带来了新理念、新思路,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市场经济在增强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变得功利化、物质化.贪污腐败案件的高发在给我们敲响警钟之时,也让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正失去了信心.这些消极的社会风气,使得一些大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乐于参与政治活动,他们习惯用功利化的视角来评价政治事件,这些都造成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冷漠,有些学生甚至对政治参与产生抵触情绪.

1.一味求利的社会风气阻碍大学生正常参与政治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决定力量,它制约着公民的政治参与,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35人们只有在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参与正常的政治活动,追求政治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政治参与的实际需求,为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激发了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功利主义的社会思潮正在席卷大学校园,这让当代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时都带上了“利益的眼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家不再统筹分配大学毕业生,因此,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在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他们便已开始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有所降低.与此同时,高校却在不断扩招,这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大学生群体之间的竞争甚至可以用“惨烈”一词来形容.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不知不觉中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首先,对于众多大学生而言,一份好的工作比参加政治活动更为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利益,也影响到家庭的声誉.为了增加竞争筹码、获得绝佳的就业机会,很多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努力为就业做准备,他们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获得书和技能培训上,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参与政治活动、投身政治实践.其次,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学生在读期间,都是由家庭提供经济支持,这些都仅够满足自己的温饱.除此之外,高校中还存在20%的贫困生,他们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更谈不上参与政治了.[6]219虽然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会做,可他们主要是为了改善现有的生活水平,为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有一定功利色彩.可见,当代大学生较低的经济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最后,参与政治活动能获得何种利益、是否有利于日后的就业,成为大学生参加政治活动的评判标准.一旦政治参与目的化了,就会明显抑制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不利于他们开阔政治视野、提升政治素养.

2.学校学生组织的“行政化”趋向迫使学生盲目参政.大学相对于中学而言,有着相对轻松且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高校社团组织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组织激发了大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热情,一年一度的换届选举也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然而,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组织越来越趋向于“行政化”,谁掌握了社团的行政大权,谁就掌握了真切的利益和特权.这首先表现在学校行政机构的附庸与喉舌——学生会.通常来讲,学生会拥有较为完善的行政制度,在高校学生组织中堪称“大哥”,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对其他社团产生极大的影响.“主席”、“部长”等头衔让一些学生自感高人一等.由于同老师关系密切,他们在“办事”时就会比普通学生拥有更多的便利条件.在“评奖评先”时,学生干部们会品尝到更多的甜头,享受到权力带来的便捷和快乐.很多学生为此对“干部”职位趋之若鹜,开始盲目“参政”,高校学生组织的“行政化”愈演愈烈.很多参与学生社团的人不再是因为兴趣,而是抱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为了获得一己私利.对他们而言,“参政”就意味着“利益”,这种盲目参政的现象,虽然提高了一些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却歪曲了当代大体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利于其形成科学的政治价值观.(二)国际复杂局势的阻碍

一直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民族明争暗斗,不同文化形态的交锋碰撞,导致了国际形势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和随处可见的矛盾纷争,必然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及行为.

1.国际局势变幻莫测,缺乏安定的政治参与环境.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无法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提供安定的环境,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总体上看,世界依然是由发达国家掌握话语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未消除,这导致国际矛盾日益尖锐.第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导致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日渐增多,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也给其带来了负面影响.总体看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方面,为人类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同时也引发了人口增多、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潜在的威胁.

我们知道,两种不同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冲突由来已久.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随之扩大,国内外敌对势力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他们视中国的发展为一种莫大的威胁,利用多种手段,妄图阻止中国发展,任意篡改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政治势力的不稳定.安定的环境有助于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而当前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显然会给大学生的内心造成困惑甚至不安,削减了他们参加政治活动的热情.

2.意图不轨的西方群体阻挠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中国的崛起让世界上一部分发达国家感到坐立不安,他们唯恐中国的迅速发展影响到自身的地位.一些西方势力加紧采取策略企图阻碍中国的发展,作为祖国栋梁的当代中国大学生,成为他们“入侵”的主要对象.由于中国社会的持续开放,那些意图不轨的西方群体通过传播西方社会思潮来“侵蚀”中国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他们对时政问题的理性判断,这对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产生了较大的阻扰.


一方面,西方社会思潮中“推崇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随着西方电影、书籍等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些大学生开始推崇金钱至上的享乐主义价值观,把追求眼前利益作为处世原则,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倾向,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不乐于为国家的发展奉献力量,政治主体意识相当淡漠.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成因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另一方面,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他们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试图扭曲中国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原则.他们常常利用大众传媒等工具歪曲报导我国的时政问题.一些势力干涉我国台湾、西藏等主权事件.内容丰富的网络甚至出现了不利于中国主权和人权的言论.很多大学生没有经过认真地甄别,就做出了草率的决定和非理性的判断.意识形态领域的不良侵蚀,导致大学生产生了片面、错误的政治认知.在不良西方社会思潮的有力冲击下,大学生尚不稳定的政治立场极易被动摇,不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政治意识和健康的政治心理.

(课题组其他成员:贾润东、谢天龙、田家宁、舒东平、杨明洋.本调研报告得到中国工商银行长春市南广场支行孙群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