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

点赞:29045 浏览:1332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和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汽车怎么写作行业需要的、熟练掌握汽车与维修技术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焦距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基本原则,分析在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

关 键 词:高职;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1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发展也十分迅猛.据统计,我国各类汽车产量由1991年的70.4万辆增加到2001年的233.44万辆,平均年增长率为15%,是同期世界汽车增长率的10倍.2002年我国汽车产量为320万辆,2003年为444.37万辆,2004年达到507.05万辆.2006年全国汽车产销量突破700万辆大关后,2007年超过870万辆,2008年达到930余万辆.截止2009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为6962.6万辆,2010年超过1000万辆.同时,汽车技术也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电子装置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微机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一体的高科技载体,其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净化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各方面,正逐步进入智能化高级控制阶段.这给高职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汽车检测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作为第三产业的汽车维修业,其技术发展虽滞后于新车开发,但也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领域,传统的维修设备和检测手段将被视现代汽车新技术、新工艺所替代,各种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和新的维修技术应运而生.面对现代化汽车的高技术含量和维修工艺规程化,以及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决定了直接参与汽车维修人员,必须以技术型为主,既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员,熟悉现代化汽车机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及自动化控制技术,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且操作熟练,能判断并解决现代化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当然,同时也需要有实践经验,会利用各种工具及设备检修或更换各零部件的技术工人,要求技术工人逐步向“一专多能,机电合一”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维修人才的教育现状

(一)现行教育体制滞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汽车公务员之家http://.Gwyoo医生”的艰巨任务,但由于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和高等职业教育各种因素的局限,现行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不仅教材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而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等通病.

(二)具体表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足,目前,我国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保留原有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排列;各学科仍过于追求各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彼此之间应有的沟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联系不紧密,没有达到理论教学为生产实践怎么写作的目的,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1]另外,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而制定教学计划时对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考虑较少,灵活性较小,加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

二、当前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问题.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材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例如,汽车运用于维修专业课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分两个学期进行,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的“构造”、“维修工艺”、“故障排除”分三个学期教学,因此学生对某一部件总成结构的认识是不连续的.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专业技术理论课教学和实习课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各负其责、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因此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脱节.

(二)师资问题.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技能培训分阶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训导师各负其责、互不干涉、互相脱节,甚至对理论而言根本不清楚实践中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是:不同教学方式的老师及不同水平的老师会教出知识含糊不清,不能将各个知识点相联系的学生.


(三)学生自身素质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复杂的机械理论普遍感到晦涩难懂.对于“专业技术理论”难以掌握,虽然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部件的空间形体、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匹配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感性认知,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对于实习及专业技能培训即使感兴趣,但由于专业理论知识遗忘甚多,而陷于机械式的模仿性训练,无法触类旁通,难以形成系统技能.对于理论和实习教学各个阶段认识和教学方法单调不统一,学习不连贯,学习兴趣的不到启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资源体系问题.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建立了工程实训中心,基础实验室.但存在一个普遍现象:一是设备陈旧,无法跟上汽车行业的更新换代;二是资金的缺乏,因此也无法去购置新的设备和其他软、硬件设施.学生在学校实训的时间和条件比较局限,往往多人共用一台设备,这样使更多学生的惰性增强,不愿积极参加实训课.

(五)校企合作机制问题.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学生虽有一定的实习阶段,但是缺少对口企业作为实训实习基地,局限在校园,实习指导老师也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要求学生,这样的实习对学生来说就是完成了一项作业而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一定相应的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往往是院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而积极主动找学校合作的企业则很少,很多合作也只是停留在人情上的资助,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