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豪档案”系列之三

点赞:8215 浏览:328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零落成泥碾作尘

1930年4月14日,随着一声响,被称之为苏维埃“红色经典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告别了人世.马雅克夫斯基曾说:“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言犹在耳,他却没有勇气活下去了.


诗人的消息一经传开,人们简直怀疑这一消息的真实性.阿达莫维奇说:“谁都可能,唯独他不会.”卢那察尔斯基说:“把的念头与这么一个人联系起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马尔金说:“他的死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一个最忠诚于革命的形象相吻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马雅可夫斯基举起对准了自己的头颅呢?

1925年12月28日叶赛宁自缢身亡.因为他是,虽然那时苏维埃还没有“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的说法,但也对“叶赛宁小资产阶级情调”展开了一场全国性的批判运动.在这场批判运动中,马雅可夫斯基表现十分活跃,多次发表演讲,还写了一首诗《致叶赛宁》:“你去了/获得了所谓的/超升/一片空虚等/你飞着/钻进群星/再没有预支稿费/也没有啤酒馆/从此清醒.”叶赛宁的绝笔诗里有这样的诗句:“生活中死亡并不算新奇/而活着当然更不是奇迹.”马雅可夫斯基在《致叶赛宁》一诗的末尾,针对这两句诗尖刻地写道:“在这人世间/死去/并不困难/创造生活/可要困难得多.”马雅可夫斯基诗中反映生死观的警句,一时成为广为传播的名言.令人感到惊悚而不可思议的是,叶赛宁逝世五年后,就是这个对叶赛宁提出强烈批判的马雅可夫斯基,竟然步其后尘而开,他当年责难叶赛宁的话竟成为写照自己的谶言.

马克·斯洛宁在《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一书中,对马雅可夫斯基与叶赛宁对比地做出评价:“农民诗人叶赛宁反映的是受害者的悲剧,而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则表达了胜利者的骄纵与希望.叶赛宁体现了失败与挫折,而马雅可夫斯基则讴歌力量与胜利.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是相同的:两人都以了结自己的生命.”

同床异梦却是殊途同归.这成为苏维埃作家的宿命?

1930年4月26日,诗人尸骨未寒,“拉普”领导人阿维尔巴赫、叶尔米洛夫、法捷耶夫等人,联名写信给苏共领导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并抄送分管文艺的斯捷茨基,表达了强烈的批判倾向:“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激化了苏联作家界和部分青年人中的病态现象.近日来许多同志发表文章,表达了一些只能助长不健康情绪的想法等”

已经流亡国外的托洛茨基在《马雅可夫斯基的》中写道:“关于马雅可夫斯基的报道是以‘书记处’校订过的审判记录似的语言匆匆宣布的:马雅可夫斯基的‘等与诗人的文学和社会活动没有任何联系’.这就是说,马雅可夫斯基出于自愿的死与他的生活是无关的,或者说他的生活同他革命诗歌的创作无关,一句话,他的死只是制度下的一桩奇闻.这是不真实、不该有,也是不明智的解释!‘生活之舟已经搁浅’—马雅可夫斯基临死前在一首诗中这样评述自己的个人生活.这意味着,为避开难以忍受的个人痛苦,‘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已不再有足够的力量将他超脱于日常生活之上.这怎么能说是‘没有任何联系’呢?”

苏维埃当政者如此匆匆做出这样的“舆论导向”,就有了掩耳盗铃甚或“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马雅可夫斯基至今已逾八十个年头,但关于的原因,连篇累牍不断有新材料披露却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

有一种说法是:马雅可夫斯基终身未娶,一直与奥西普·布里克、莉莉娅·布里克夫妇之间维持着一种奇特的“二夫共妻”的“三角关系”.由于马雅可夫斯基终于无法再忍受奥西普·布里克,使得这一原本相安无事的“家庭结构”面临破裂;马雅可夫斯基在巴黎访问时,遇到了俄裔塔吉雅娜·雅科夫列娃,她的美貌和风度让马雅可夫斯基一见钟情,塔吉雅娜对这位身材魁伟、才华出众的诗人也动了心.两人双双堕入爱河.马雅可夫斯基称塔吉雅娜“是拯救自己的唯一救星”.他热切地想赶往巴黎与塔吉雅娜组建起自己的家庭,以摆脱莉莉娅·布里克给他心灵投下的阴影.然而,此前曾多次顺利出国访问演讲的马雅可夫斯基,却第一次遭到“拒发护照”.结果,心上人认为马雅可夫斯基是找借口食诺,愤而嫁给了一个外国人.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是个多情的种子,在他的前一年,结识了莫斯科高尔基模范剧院的女演员波隆斯卡娅,两人一经接触立马放电,成为热恋的情人关系.但在此后,马雅可夫斯基几次提出,要求波隆斯卡娅离婚和他组成新家庭,而波隆斯卡娅推三阻四迟迟不予明确答复,以至于两人的关系由热变冷,发生了难以愈合的裂痕等情场上的一次次失意让诗人燃烧的心止如死灰.于是,马雅可夫斯基的被归结于爱情危机.

又有一种说法是:布尔什维克党内与马雅可夫斯基关系最为亲密的是托洛茨基.马雅可夫斯基写出长诗《好》,在一片指斥责难声中,唯有托洛茨基力排众议给以好评.然而不久,托洛茨基被以“贝壳流放”的形式驱逐出境;布哈林是马雅可夫斯基一直崇敬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但却由于与斯大林在经济政策上发生分歧,被逐出政治局;1917年后一直担任教育人民委员(苏维埃初期文化艺术领域一直是归教育人民委员会主管)之职的卢那察尔斯基,是马雅可夫斯基的好朋友,曾给予他很大支持,但于1929年9月12日,以“对意识形态管理软弱无力”被免职.就此拉开了文化艺术领域的“冰封时期”等把马雅可夫斯基的归结于政治原因.

“世界文豪档案”系列之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艺术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还有一种说法是:天才少年马雅可夫斯基终于“江郎才尽”,在创作上陷入困境.马雅可夫斯基的新诗再产生不了过去的轰动效应,而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攻击和否定;他寄予很大希望的剧作《澡堂》,首次演出即以失败告终;宣扬诗人的《创作20周年展》也被莫名其妙地取消;曾与他风雨同舟的文友,一个个因文艺观发生争吵而分道扬镳等把马雅可夫斯基的归结于对创作枯竭的惶恐.

中国诗人海子1987年写下《马雅可夫斯基自传》一诗,对诗人的一生做出诗性的概括:“微微发紫的光线里一个胎儿、一朵向日葵/诗人在小镇一角度完一生/在那家残破的灯下/旅馆破旧/石头流动/梨花阵阵/迟钝和内心冲突/一棵梨子树,梨花阵阵/头盖骨龟裂—箭壶愚蠢摇动/火烧山地白色梨花阵阵/刮去遍体鳞伤/一切噪音进入我的语言/化成诗歌与音乐梨花阵阵/在我弃绝生活的日子里/黑脑袋—杀死了我/以我血为生背负冰凉斧刃/黑脑袋长出一片胳膊/挥舞一片胳膊/露出一切牙齿、/黑头里垒满了石头/像青铜一样站着/站到最后站到末日.”“梨花阵阵”成为“飘落成泥碾作尘”的隐喻.两年后,海子也卧轨了.这显然不是用墨水写出的文字,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生命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