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异

点赞:34517 浏览:1583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广西的经济水平取得了巨大发展,总体实力得到极大提升,市场各类人才需求量明显上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广西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大学生面临着诸如就业就业压力大、就业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本文基于USEM模式,从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入手,对广西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及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提出了缓解两者差距的解决对策.

关 键 词: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社会需求差异

1概述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广西南宁建成,广西高校大学生有了更多发展机会,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难、就业能力有待提升等[1].这给广西高校大学生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选择.虽然如此,但也只有那些经历过激烈竞争、多重挑战后的人才能成功获取就业岗位.面对如此紧张的就业局面,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更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这一实际情况发展自身的就业能力.随着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毕业生感慨就业难,难于上青天,但对此也很无奈.高校该如何开展教育工作,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2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

自从改革了大学生就业体制和大规模扩招高校大学生后,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始进行了研究.郑晓明最早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获得的能够选择满意的工作、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能施展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文少保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在个体身心里的一种综合能力[2].

而在国外,2004年国际劳工局在第92届会议上正式定义了就业能力,即指通过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以获得和维持体面劳动、在事业中不断进步和应对多种紧急局面的能力.同时,英国学者PeterTKnight&,MantzYorke提出了就业能力理论并建立了模式.在该模式中,就业能力由学科理解力(Subject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和元认知(Meta-cognition)四大项构成[3].本文首先基于USEM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广西区部分企业、高校教职员工、在校大学生以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纸质和电子问卷共1250份,回收1044份(有效率为83.52%).经分析回收的1044份问卷得出相应维度的数据,并且超过67%的人赞同大学生就业能力维度和其核心构成要素(见表1).

3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研究

3.1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总体情况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情况,笔者开展了第二次调查,主要向广西多数高校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发放纸质及电子问卷共计950份问卷,回收84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88.63%).


调查后发现:很多毕业生认为就业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往往注重其给单位带来利润的能力,对于面试者的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无法在面试中直观考查出的能力重视度相对减少.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提高自身实力中出现偏差.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普及政策让许多青年接受更多教育,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越来越难,所以他们认为赢得一次面试比拥有在日后工作中给自己升值的能力更加重要.根据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眼高手低型又叫心高气傲型,他们缺乏奉献进取精神,自我主义强大,但并没有核心能力.近几年来,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总体水平成为就业单位考核的重要项目.许多招聘方会通过实践或经历来评估大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以及具备的潜力[4].

3.2社会实际需求为了了解广西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情况,笔者进行了第三次调查,对广西区主要城市各类企业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02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实践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两大类,其中包括沟通交际能力、组织策划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紧急事务处理能力、责任意识、职业素养等.就业单位不看重的是学历和各类证书,因为这代表不了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根据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科学和培训部”的调查,被众多公司公认为是最不可缺少的就业力同样属于个人技能和素质范畴,基本包括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学习能力、主动心与事业心(进取心)、科技等八个方面[5].由此可知,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并且有实践和经验.

3.3两者差距的具体表现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该问题的出现源于市场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同时,这也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具体表现为:

首先,表现在实践能力方面.用人单位在甄选人才时,把该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对象,因为在就业单位看来实践操作能力是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超过64.5%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实践能力评价并不理想,其中比例较高的是社交能力,但也只为51.4%,而沟通能力为47.5%、组织策划执行能力为40%、团队协作能力仅为31%,由此可知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需求未得到满足.

其次,表现在综合素质方面.用人单位更欣赏综合型人才(“竖”表示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6],这类人能突破专业知识层面,掌握其他方面其他领域的知识,这给就业单位带来极大价值,也给自身带来极大上升空间.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62.5%的在校大学生希望以后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有多半以上的大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接触专业以外的各种知识,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视容易造成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就业单位需求.4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原因分析

4.1大学生认知欠缺很多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大多数出于高不成低不就的阶段.专业知识水平不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但不容否认,许多就业单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严格,比如翻译类、医学类、艺术类以及技术工人等等.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发现这类岗位仅有约13%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专业对口,这说明了大学生没有好好掌握自身重要的技能.

4.2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未能及时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造成人才类型不符合社会需求.绝大部分就业单位对人才的素质、创新、实践和适应等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各方面发展不均衡,总体能力不能符合就业单位的要求.

4.3高校应做好用人单位的反馈工作高校能否及时有效的获得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也是解决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矛盾的关键.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应建立与维持产业界的双向互动关系.而经调查发现广西不到一半的高校做到了收集就业单位和校友等的反馈工作.根据我们设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34%的大学生通过校园内招聘会上了解到招聘信息,36%是通过网络、相似度检测等了解招聘信息,20%是通过人才市场了解招聘信息,而10%是通过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就业.数据表明,高校并未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落后市场需求一大截.

5缓解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建议

5.1大学生应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培养一体化.面对严峻就业压力,大学生自身应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激发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应适时地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将目光放远些,动态把握就业机会扩大自己的就业面[7].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更需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发展自己的求知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等.

5.2高校应及时更新大学生就业培养方案高校是大学生和就业单位的枢纽,培养适用型人才是高校的责任.首先,高校应面向市场需求制定培养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市场化.其次,多途径收集就业信息,增设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最后,高校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要支持和维护相应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

5.3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有效的就业政策解决大学生就业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问题仅仅依靠大学生和高校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广西区政府出台有效政策积极引导.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广西建立以来,广西各产业蓬勃发展.政府应利用机遇,协调就业单位、高校、大学生三方关系,使高校快速适应产业转变的局面,制定出适合广西区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易区为广西带来新机遇[J].前进论坛,2010(03).

[2]谭诤.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10(04).

[3]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4]程东华.略论大学生身份复杂化及其教育应对[DB/OL].

[5]刘永辉,肖烨.大学生就业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分析[J].职业时空,2012(7).

[6]波导.选择最符合我们条件的人.中国劳动保障报[EB/OL].

[7]李琳琳,贾东超.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