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

点赞:3115 浏览:74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感恩,是人性善之反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重视感恩内容的挖掘,形成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养就学生的感恩之心.

【关 键 词】感恩,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97-02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1感恩的重要性

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常怀感恩之心,从个人角度而言,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珍惜自己的生命,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稳定、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通过感恩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感恩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广大青少年.因为现在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67亿,约占总人口的28%.因此他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败,而且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必须冷静和清醒地认识到,在新时期新的历史起点上,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当今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感恩教育更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90后的孩子,许多是四二一家庭中的一,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家庭、他人要求很高,但对自己要求很低,不懂得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

最后,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感恩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感恩教育的内容

3.1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

3.2承担责任: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3.3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4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感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感恩”榜样.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4.2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第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

第三,要践行于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促进中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自身素质的中心环节和动力源泉.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习惯.

4.3感恩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合情合理的.教育者关心学生,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就是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接受感恩教育.

一颗感恩的心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让学生学会感恩,才能让他们更幸福、快乐,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