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翻译的认知过程

点赞:24873 浏览:1167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旅游翻译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双语交际过程,它具有两种代码、两种信号和两套信息内容.旅游翻译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传播本国绚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是为了与海外游客产生共鸣,形成感染力和号召力,引起他们出游的兴趣.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认知的?他们的心理过程又是怎样的?本文结合罗杰·贝尔的认知翻译模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旅游翻译交际过程认知过程心理过程

一、前言

有关翻译过程的研究也可以称为是内在性翻译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步骤:源语的理解与目的语的表达.源语的理解是指译者借助于源语文本,对于信息发送者即原作者的意图的理解,是在大脑中构建意义的心理过程.目的语的表达是指译者在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在大脑中构建源语意义,利用目的语的形式重新进行组织表达的过程.翻译过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不管是源语的理解还是目的语的表达,都要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也可以说是认知的制约.


罗杰·贝尔试图用认知翻译模式来描述译者的认知过程,并结合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以图示的方式展示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大脑的工作过程,他用“聚合体”“整体”“系统”三个词来描述翻译的认知过程.本文尝试应用罗杰·贝尔的认知翻译模式来分析旅游翻译的认知过程,探讨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原文中的概念(即解码),又如何根据译语环境进行概念的转换(即编码),从而生产出一个合理的译文.

二、罗杰·贝尔的认知翻译模式

译者需要进行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他们要接受携带信息的符号,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信息的传达者,他们要把相关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并用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整个过程被称为是译者的认知过程,贝尔用图形描述出了该过程(见图1).在译者的认知过程中,被认知的对象是一个个“聚合体”(aggregates),通过直觉进入译者的脑海,接着被感知和转换成携带信息的“整体”(wholes),再经概念化(conceptualized)为“系统”(system)或“模型”(pattern).贝尔认为,人类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感知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其记忆中储存的概念也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译者实际上是用书面形式进行双语交际的沟通者.

通过图1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贝尔的认知翻译模式对于译者进行双语转换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可以说,这种研究范式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翻译的认识.从图中可以看到,翻译过程十分复杂,仅接收者接收信息的信号(用信号1代替)这一过程就包含以下9个步骤:1.译者接收携带信息的信号1;2.识别代码1;3.解读代码1;4.提取信息;5.理解信息;6.译者选择代码2;7.用代码2把信息编码;8.选择渠道;9.传送携带信息的信号2.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把翻译过程的第三个步骤称为解码,第七个步骤称为编码,译者还需要把这个过程和语境联系起来.就译者而言,他需要在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接收到的新信息,再把新旧知识组成概念,然后以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制作一个全新的文本.也就是说译者作为双语交际者,需要对两种语言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达的内容与意义用另外一种语言(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贝尔正是运用认知模式把这个“重新表达”的过程很好地展现了出来:1.把一种带有语言特征的文本(即源语文本)分析成普通的(没有语言特征的)语义表述;2.把语义表述组合成第二种带有语言特征的文本(目的语文本).

三、图解旅游翻译的认知过程

众所周知,旅游景点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两类,旅游文本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又不失文学性、艺术性、宣传性和广告性.那么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文本,译者的认知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根据上文提到的罗杰·贝尔的认知翻译模式,我们可以看一看下面这个例子:

(1)“知春亭”的名字源于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暖花开,河水解冻的时候,此处是颐和园报春最早的地方,岛上桃红柳绿,更具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

例(1)是一个有关人文景观的旅游文本,人文景观介绍的特点就是文化气息比较浓重,涉及到朝代、事件和人物的介绍较多,如果解释性话语较多,就会使海外游客感觉杂乱无章,分不清主次,但是如果解释性话语较少,就会使景点失去特色,海外游客对中国古代历史一无所知,也就会失去游览的兴趣,这就需要译者进行合理的筛选和补充说明.例(1)中的关 键 词是“苏轼”,当它进入译者的脑海时,是一个个凌乱的“聚合体”,包含了“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等信息,也许中国读者还能够随即想到他的几首耳熟能详的诗句,这些概念会通过直觉进入译者的脑海.译者接收到携带信息的信号后,根据自己大脑中储存的知识,来识别并解读代码并“提取信息”,也就是理解信息,在脑海中把相关信息概念化.

旅游翻译的认知过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旅游翻译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作为译者,在领会到原文本的意义后,他还需要“选择代码2”(即目的语),用代码2把信息编码(即把“概念”转换为目的语中的“系统”或“模型”),也就是把“语义表述组合成第二种带有语言特征的文本(目的语文本)”.此时,译者就要选择有效信息,虽然译者会对苏轼了解比较多,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相关信息都翻译出来,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此时译者并不是主要为了宣传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而是为了吸引海外游客游览此地,译文需要有感染力.这时,译者就需要在脑海中筛选信息,只把有效信息联系起来组织成为一个理想的译文.

通过选择,译者只保留了“宋代诗人苏轼”(thesongDynastypoetsushi)这些信息,而把其它大量对宣传无用的信息舍弃掉不再翻译,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译文:

ThenameofthepilioncamefromthesongDynastypoetsushi’sverse:Outsidethebamboogrove,thereare3-peachtrees,theduckinthewarmwateroftheriveristhefirsttoknowthatspringhase.SpringestheearliesttothepilionsoitiscalledSpringHera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