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伪暴力

点赞:29648 浏览:1408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网络暴力问题日趋突出,消除网络暴力的呼声也日趋强烈.挖掘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发现网络暴力不仅是网络非理性舆论监督的一部分,更有着网络伪暴力的一面.

关 键 词:网络暴力;伪暴力;网络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85-02

在传播范围极其广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互联网的世界里,互联网俨然成为了一个“意见自由市场”,网民通过它对各类社会事件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样的网络舆论监督方式和监督力度明显优于传统媒体.例如前些年在网络上炒的沸沸扬扬的“孙志刚事件”、“日本人写春事件”、“刘涌案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并在网民的舆论声中得到监督批评,无疑可以说是在网络舆论的表达过程进程的更近一步.

但是,由于网络的传播广泛性、匿名性、自发性等特征,也催生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副作用,非理性的网络舆论通常也会转化为网络暴力.从暴力的概念开始延伸,网络暴力可理解为,在网络上发生的暴力事件,并且造成了一定的暴力伤害.例如,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等.从“事件”、“铜须门事件”到“最毒后妈事件”,网络暴力的频繁出现,且伤害力度之深、受牵涉人之多,使其日益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话题.

许多学者提出消除网络暴力,大力倡导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社会.本意虽好,但是网络暴力真的如理想所想的那样能消除吗?同网络舆论的根本性质一样,借助于网络这个自由、公平的渠道发布信息、表达意见.消除网络暴力,是否也意味着网络这个意见自由市场的关闭?探究网络暴力的来由和未来,联系网络舆论的产生和发展.从中发现,网络暴力具有伪暴力性,并且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

探究网络暴力和网络舆论监督的发生机制,可以发现网络舆论监督不力,非理性的舆论占了主导地位时,常常会发生网络暴力事件.网络暴力实质是现实暴力行为在网络中的体现,从网络暴力形成的反应链中,可以看出区别于现实暴力的网络暴力之所以造成巨大伤害,根源于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民的盲目跟风、顶贴,之后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使受害者除了受到暴力行为的直接伤害以外,更是受到了舆论重压之下的另一重伤害,这也正是网络暴力可怕之处.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网络暴力”一词其实只是网络舆论的一种性质界定,某些非理性的网络语言、画面本身就是一种暴力,随着网络滚雪球似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暴力伤害.例如,在“最毒后妈事件”中,一个网帖引爆了全国网民对小慧后妈的口诛笔伐.然而,因为各方说法不一,也无证据,案件至今扑朔迷离.随着调查深入,多个疑点凸现,最终答案揭晓,其实“后妈虐童”是策划出来的.该事件中,一张小慧患病的图片,被大肆传播渲染,最终导致了舆论一边倒,最终受到暴力伤害的就是无辜的后妈,被万千网友指责为“最毒后妈”.该事件堪称一张图片引发的血案.

网络暴力的伪暴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网络暴力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并且,网民在参与网络暴力事件、行为的过程中,自身角色俨然发生了转变,而扮演了网络暴民.这对网民本身来说,在这样的暴力行为的涵养下,对于许多盲目而价值观不明确的网民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最毒后妈事件”中,不明真相的网友只顾着为小慧喊冤,却鲜有人去思考、质疑事情的真相,网友的盲目,可谓是披着正义之师的旗帜,扮演着网络暴民的角色.

二、网络暴力的伪暴力

不可否认,在许多网络暴力事件中,网络监督的力度还是得到了体现的.“门”的主角已经被开除公职、“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的水落石出,也让许多网民明白了盲目跟风的幼稚性,对于网络传播的事件始终要抱一颗怀疑的心态.回顾网络暴力的事件的发展,从中透露的是网民的盲目和冲动,以及其媒介素养的不足、舆论引导力度的不够、网络社会的过度自由和匿名等原因.就此很多学者提出,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消除网络暴力.但是笔者认为,需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网络暴力,因为它是网络进程中舆论引导不力的体现,任何新兴的技术的到来总会伴随着一些缺陷.

(一)网络暴力的伪暴力性

作为现实暴力的延伸,网络暴力这种暴力现象从根本上是不可消除的.很多学者认为,可以在网络实名制上下工夫,相信某些那些肆无忌惮的语言能有所收敛.通过网络实名制限制网民的言论,实则是在给网民灌一剂哑药,指标不治本.而纵观网络上那些粗暴、非暴力的言论发生的机制,不难发现,这类言论带有很多宣泄性、盲动性、聚合性.而这些非理性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真实体现民意,有时则体现出一种夸大的伪暴力性.因为在当今社会,网络脱离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作为一个表达民意的单一渠道,给网民一个发泄的平台,由于疏导的不力,难免会出现“泄洪”的态势.瞬间,各种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表达的心情、对生活不满的心情来到了网络上,在传播的过程中则形成舆论,伤害到网络事件当事人.

首先,从暴力事件的发生源来说,本身网络暴力事件中暴力本身就具有虚伪性,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小慧被后妈殴打本身就是个为了赚取受众眼球的乌龙事件.“中国第一网络暴力”事件中,所有的暴力源头其实是源于姜岩的日志;其次,从网络暴力的传播来说,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不排除很多跟风和宣泄的情绪,这些宣泄的情绪在不适当的引导下,会如“沉默的螺旋”般弥漫开来,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显示出网民的本意,网民在“最毒后妈事件”中虽然向“毒妈”恶语相加,但实质上更多地透露出一种对受伤小女孩的人文关怀;最后,在暴力伤害的最后阶段,伪暴力最终还是会被事实的真相所打败,最终舆论监督的力量得到彰显.“”事件的女主人被开除公职;“最毒后妈事件”中小慧的家人也公开道歉,后妈得以平反;“姜岩跳楼”事件中被人肉搜索重伤的王菲,也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网络暴力具有伪暴力性,其暴力来源是虚伪的;暴力实施主体是盲目的,很多网络暴民并非都是宣泄暴力,他们很多都是盲目的跟风者;暴力伤害最终大多真相大白.在这个不真实的网络社会中,对于网络暴力的伪暴力现象认识,需要我们以一个理性的心态去看待网络上那些沸沸扬扬的言论,不可完全亲信那些言论,也不必过分纠结于那些言论.


(二)网络暴力是网络发展的必然

在当今这个倡导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力度的时代,在关注媒体经济效益更胜于关注社会效益的时代,网络暴力的关注的话题趋向于高热度的“腥、星、性”话题,而且网友趋向于打着“仗义执言”的旗号,实则是在满足自己强烈的宣泄欲和好奇心,而很多网站大肆传播这类事件,则是为了吸引点击率.回顾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历史,美国历史上曾出现的新闻风潮使媒介暴力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堪称美国报业历史上的丢丑时代.如今,新生媒体也在遭遇恶俗、暴力、的挑战,借鉴美国报业从黑暗走向辉煌的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网民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网络暴力事件会不断得到调节.

此时,想到了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到的“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他认为谬误和真理需要得到同等的传播.检测如被压制的言论是正确的,践踏了被压制者的政治权利,而压制者自身也被剥夺了以错误换取真理的机会;检测如被压制者的言论或思想是错误的,也意味着双方都失去了让真理同错误在公开的较量中使真理更加显明的机会.因此,压制人们的言论和思想,必然是一种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智慧力的掠夺.网络舆论的发展轨迹里,势必会出现真理和谬误的对抗,而开放、自由、交互的互联网势必能提供一个空间,给予真理同谬误较量的机会.杰佛逊断言:“如果严厉的惩罚人民的错误,就会有损于唯一的公众自由的安全保障.”事实已经证明,当报刊不犯错误时,它就是软弱无力的.对正确意见和错误意见的辩证阐述,使得“意见自由市场”在理论上站稳了脚跟.网络暴力呈现出的意见自由市场,最终还是能在网络中得到自我修正.网络就像一条河,必然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否则它无法正常运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