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困境原因反思

点赞:33767 浏览:1563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建设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百年发展大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主体力量,临床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师德建设因其工作环境和身份的双重性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内涵.本文分析了当前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困境,从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等方面对困境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探究,旨在为进一步寻求临床教师师德建设路径提供现实指导.

关 键 词: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困境;反思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125-03

临床教师作为高等医学教育从业者中的一类群体,往往既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又是救死扶伤的医师,身处于社会矛盾较为集中的医院环境中,因其教授学科的特殊性以及自身身份的双重性,其师德有着更为深远的价值内涵,其教师行为的示范性和道德品质的感染力对医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临床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是职业特性的必然选择

著名医学家、教育学家吴阶平院士说过:一个教师或者医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教书育人,临床教师兼具这两个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医学生专业学习的引领者,也是医学生医德修养的现实榜样,在传医道、授学业、解困惑的同时,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仰、道德修养乃至处事为人等各方面都对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每一位临床医学教师的职业要求和社会责任.

(二)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合格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伴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的提出,医学专业技术水平和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被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而要培养出医术水平合格、医德医风优良的医学人才,拥有一支具有良好师德品质和过硬业务素质的临床教师队伍是重要保证.[1]

当前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困境原因反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师德建设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临床学习阶段的教师,不仅要履行医生“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更要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不但要在临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教育学生,更要从医德修养和思想品行上培养学生;不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师德建设,认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师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形象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教风促学风,以师德促医德,从而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夯实基础.

(三)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

临床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其师德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强师德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临床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其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品质,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必然经历过专业知识的不断积淀和师德修养的反复锤炼.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临床教师承担着医务工作和医学教育的双重使命,作为前者,必须有关爱病人、勇于奉献、坚持操守的品质,作为后者,必须有关心学生、坚守信仰、不断进取的意志,他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拓展知识层面,全面提高素质,以满足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而这些是以师德作为核心支撑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态度,它以内在驱动力的方式促使临床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技能、恪守职业纪律、完成教育目标.

二、当前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困境

近年来,在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的引领下,医学专业教师的师德状况呈积极健康的态势,然而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受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临床教师的师德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亟须改善的问题.

(一)育人信念淡薄

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质的医疗专业人才,但当前医学教育实践中却普遍存在“重授课、轻育人”或“只授课,不育人”的现象.[2]有些临床教师对自身的职责认识模糊,理解存在偏差,只满足于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完成自己的临床教学任务,无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不用职业道德规范去教育学生,甚至对学生课外的违纪违德现象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二)敬业精神缺失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有些临床教师过分追求名利,本身并不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把物质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把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带教工作当做副业,仅仅是提高专业职称、谋求社会地位的手段,通常表现为不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认真进行备课,教学敷衍了事,考试则根据人情关系随意给分,置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学生的自身素质于不顾,缺少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

(三)示范意识淡漠

古人云:言高为师,身正为范.临床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而且要承担起示范引领的教育职责,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3]但是,有的教师纪律意识淡薄,无视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的教学制度,举止随意;有的教师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只注重个人发展;有的教师对待病人举止傲慢、态度恶劣;有的教师甚至把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怨声载道.这些消极言行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三、由困境引起的原因反思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尚师德的孵化器,反之则是滋生不良师德的温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变化使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更新了办学观念,拓宽了办学渠道.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外来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渗透,扰乱了人们的传统思想和道德标准,很多人把追逐金钱和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理想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随之滋生,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道德失范的现象.[4]高校处在思想文化碰撞的最前沿,这些负面现象对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念及道德评价标准产生了强大冲击,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不断被弱化,尤其是临床教师,他们的工作环境更具有社会接触性,在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上更容易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