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新

点赞:7465 浏览:305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基于对中国近代史特点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历史问题亮点、热点、转折点,阐明论透,尝试构建起一套能伸展个性,供多样性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方法上采用“多读、精讲、勤论、及时写”为主的开放型教学方法.故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应遵循四环节教学法,从教学中的四个重要环节入手,进行彻底深入的改革,使历史学本科生真正从一味接受知识转向研究型的学习状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关 键 词]四环节教学法,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

中国近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面对于目前的社会变革,放眼今后的人才需求,该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显得陈旧.所以,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近代史研究与教学工作者们开始着手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并在实践中做了探索,把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德作为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笔者认为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应遵循四环节教学法,从教学中的四个重要环节入手,进行彻底深入的改革,使历史学本科生真正从一味接受知识转向研究型的学习状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所谓四环节教学法即教学以“阅读―讲授―讨论―写作”四个环节为基本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的核心目的,一改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法,注重运用多元化教学理论,因材施教.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恰当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能力.而学生能力包括摄取知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培养学生摄取知识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基础,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则是培养学生摄取知识能力的最终目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摄取知识能力向运用知识能力过渡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能力,也是一个关键的层次,不注重这个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则是原地跑步,难以见效,而在培养这三种能力的过程中,应贯穿一根主线,即创新教育.故应将“阅读―讲授―讨论―写作”四环节教学与提高学生的“读―思―讲―写”能力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出研究型的历史学本科生.拙文拟从四环节教学过程深入分析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成效.

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教学改革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阅读环节――摄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阅读环节即是本科生所应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之一.阅读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摄取知识能力的重要方面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进行各科学习和走向社会后学习别人的经验所不可缺的基本能力.所以应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即做到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其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这里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内容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地位的变化.学习者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求者.学习成为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而这恰恰是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因为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而且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以及主体性人格培养,而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所以研究性学习真正体现了主体性的主旨.

在阅读环节中,具体应该做到:一是向学生介绍阅读书目,其中强调必读书目.在“导言”部分讲授“中国近代史文献资料介绍”.在讲授每个专题前,围绕所讲问题给学生介绍参考书目与论文,便于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书籍和了解学术动态,二是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范围内读一本专业书.要求学生到校图书馆借一本专业书,再由学习委员把学生借阅的书目汇总,教师根据书目随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以达到了解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在阅读之后,还应写读后感,以保证自学质量,三是要求学生读专业学术论文,并做好读书笔记,以便更好地了解某些问题的学术动态.在讲到近代史上的每一章或某一大问题时,应该提前告知学生去查阅与搜集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动态.然后在课堂上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即让学生介绍研究成果与动态.比如在学习“太平天国农动”一章时,可将内容归结为几个专题,并让学生查阅总结研究成果与动态,像太平天国农动的政权性质、评论《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或者作对洪秀全、杨秀清等历史人物的述评等.在讲之前先请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综述,并将发言者给予评价分析,侧重于鼓励性的评价,并将其观点记录在案,作为讨论成绩记入成绩册,使学生重视这一重要的步骤.做到把学生的主体性贯彻到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通过阅读环节的学习进行自主探究,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一步从学习型向研究型学习发展转变.

二、讲授环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

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改革后的中国近代史教学,讲授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讲授环节旨在传授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专业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研究兴趣与能力.在讲授环节中,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改进与更新.

(一)调整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应该把握两个标准,一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与中学历史知识的衔接,避免与课本内容的重复.在这两个标准下整合原有的课程内容.“近代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一部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1)根据这两条线索,可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列为两大专题:一是“资本主义侵华史”,二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史”.前者包括两次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后者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等.这样就把分散在各章的纷繁复杂的内容集中起来讲授,从而使学生对这两大问题有整体印象和全面认识.除此以外,还可采用若干专题的形式来调整教学内容.如可将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列为近代政治与外交、近代经济、近代文化与社会等专题来做讨论与讲授的题材.近代政治有清末新政、晚清政治体制的变化、民国政治体制的创建等,近代外交包括新型的外交格局的形成、租界、华侨等问题,近代经济包括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近代农业等,近代文化侧重讲“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等内容,近代社会主要讲社会变迁、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等.上述内容,既是对课本中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内容的整合,又是对以上内容的提炼与深化.

(二)改进中国近代史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内容必须仰仗于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内容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在教与学这一互动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就必须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这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所以,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笔者认为更新教学方法应把握以下三点: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意识.长期以来形成的“专才教育观”、“知识质量观”以及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等,难以全面适应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教师应扬弃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意识.历史学科实施创新教育,有其自身特殊的学科优势.历史学陈述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教程的每一个阶梯都包含着不同质的量的创新.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创新史.近代史教材中可供挖掘的创新教育素材很多,例如一批批仁人志士不停地介绍西方新理论、学习西方新技术、引进西方新制度,这些内容对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他们自强不息、不断求新的精神,也会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动力.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与欧美等国家的学校相比,我国传统教学风格是程式化、刻板化的,强调教师教学要“忠于教材”.因此,教师不敢把有争议的问题拿到学生面前,也不将史学研究新观点、新成果介绍给学生,久而久之,养成学生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怀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这种教学模式无疑难以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自主探索、大胆创新的心理氛围.

3.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笔者认为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设计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较为合理适用.一是重点问题专题式讲授法.历史学科的内容不象哲学那样具体、抽象,也不像数理化那样有许多概念、原理,而历史教材是用平实的语言叙述的,丰富生动而易于理解.鉴此,中学课本中已经讲过的内容尽可能不要重复,尤其对一些事件过程的描述,让学生自己阅读、消化,而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述新增内容和重点问题上,如在讲授两次战争时,重点分析了战争的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讲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时,着重讲授维新派的群体特征和维新变法理论.对某些问题还打破了课本章节的顺序,作专题式讲授,如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课本中一般在“洋务运动”一章讲,但由于民族资本19世纪70年代出现后,就与近代史同步发展,可以把民族资本的产生、发展及特点一次性完整地介绍给学生.重点问题专题讲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深入了解.二是争议问题学术式讲授法.中国近代史有争议的问题颇多,研究也空前活跃,近些年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在设计讲授内容时,及时把这些学术信息带到课堂,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予以介绍.在讲授第一讲“导言”时,专题介绍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包括研究的重点问题与研究的领域、新课题,在讲授“太平天国”时,介绍史学界对杨秀清、李秀成等人评价的观点,在讲授义和团运动时,介绍学术界关于义和团运动性质和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的观点.这种学术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讨论环节――独立思考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讨论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获得和驾驭知识的各种能力中,其核心部分是独立思考与表达能力.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学生只是刻板地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师讲授去进行思考,缺乏任何创新意识.那么,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思维的依赖性和懒惰性,必将导致思维的死板与僵化,正如古人说的“尽信书,弗如不读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侧重于以下三方面:一是采用设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时,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情景.如在讲述“辛亥革命”时,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窃权与孙中山让位的原因”,在讲授“北洋军阀统治”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由旧主义革命向新主义革命的转变趋向”,这些问题既像子课本,又超越课本,引发了学生求知的与动机,培养了学生勤思、善思的学习习惯和质疑与创新的意识.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对于某些重要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先发言,待到学生都开动脑筋了,再讲述总结.如在学习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历史事件――天京变乱时,应将重点放在分析天京变乱的原因上,鼓励学生思考发言,相互争论,再抓住时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让学生解答的问题尽量由学生解答.有些问题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如“边疆危机”等问题可提前告诉学生准备后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上台讲授,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四、写作环节――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写作环节是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阅读、讲授、讨论三环节的总结、延伸与拓展,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完成论文的写作,旨在检验前三环节的效果.学生在平时听课和读书的时候往往会突发奇想,产生一些“灵感”,而这种冲动往往因事过境迁而消逝.学生应该做大量的读书笔记,讨论笔记,而后在此基础上厚积而薄发,写出历史论文来.读书笔记可以是大段的摘抄,也可是对某一资料、某一观点有感而发的三言两语,讨论笔记是对某一问题讨论范围、方面、观点等的梳理和概括.历史论文内容不限,字数不限,多篇不限,只要逻辑性强,有理有据,知识丰富,观点明确就好,那些见解独特,论证合理,资料新颖的就更佳.通过写作锻炼了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概括、归类、加工等能力,以及撰写论文的书面语言表述能力.通过考察学生书写的各类资料,其中不乏令人激动的东西,这就证明无论是在知识意义的构建上还是思想、人格、心理的塑造上,学生都在不断地走向成熟.历史知识的运用对大学生来讲主要表现在史学论文的写作,而写作离不开创造思维.这种思维突破了原有的知识框架与技术水平,开拓了学生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野,是原有知识和技能的重组和提高.所以中国近代史课程的写作环节一般侧重于论文的撰写.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将史学论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讲析,并帮助学生选题,学生针对作业题目广泛收集、精心处理相关资料与该问题在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与动态,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开辟新领域的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因为懒惰等原因而随意抄袭他人作品,教师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可以采取对学生所写论文进行答辩等形式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这种答辩形式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与总结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机制中,可将答辩作为论文写作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总成绩.

总而言之,基于对中国近代史特点的认识,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近代史这笔财富,抓住历史问题亮点、热点、转折点,阐明论透,尝试构建起一套能伸展个性,供多样性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方法上采用“多读、精讲、勤论、及时写”为主的开放型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已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教师讲解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旋律.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教师主导作用而漠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单一教学摸式,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多给予他们参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发挥和强化,变教学活动的教师“独奏曲”为教、学合作互动的“交响曲”.这一方法实施的前提保障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就是多读多想,这是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的手段.教师的精讲、师生的讨论是对知识的辩析和深入,写成文是对知识的归纳和升华.所以,将“阅读―讲授―讨论―写作”四环节教学的具体做法与提高学生的“读―思―讲―写”能力的基本目标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出研究型的历史学本科生,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注释:

(1)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页.

作者简介:马艾(1976-)女,回,宁夏灵武人,博士,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注:本课题为2013年度“一省一校项目”课程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