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的“外国受众为中心”意识

点赞:23992 浏览:1082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2008年以来,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等一系列的国际盛会.通过这些活动,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并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随之而来的外宣工作也日益繁重,但过去的外宣工作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外国读者对外宣翻译的接受度不高.针对上述问题,从外宣的概念入手,阐述外宣翻译的宏观策略,特别是译者应增强“外国受众为中心”的意识,结合具体实例论述如何运用翻译的技巧,从而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关 键 词:外宣,外国受众,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08704

收稿日期:2011-11-24

作者简介:施蒙(1986-),女,江苏海门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口泽、翻译学.

从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交流的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国外读者对中国的了解还局限于熊猫、乒乓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表面,或者因为接受一些错误信息而对中国产生误解.中国如果想真正地走出去,就需要加强对外宣传,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本文从外宣的概念入手,阐述外宣翻译的宏观策略,特别是译者应增强“外国受众”的意识,再结合具体实例论述如何运用翻译的技巧,从而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一、外宣的概念

外宣全称为对外宣传,目前国内有几种英语翻译的译本,汤富华在《中国科技翻译》中翻译为foreignpropaganda[1];张基珮在《上海科技翻译》中译为externalpublicity[2];另一种翻译为translatingforoverseasaudience,译者为李欣,发表于《上海科技翻译》[3];还有一种类似的翻译reportingonChinaforforeignaudience,译者张健在“英语对外报道并非逐字翻译”一文中提及[4].从外宣的定义可以看出外宣是一种传播,并且是一种有特殊目的传播.下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外宣重新定义.

根据美国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Lassewell)提出的“传播五要素”模式,即“传播的主体who”、“传播的对象whom”、“传播的渠道channel”、“传播的内容what”和“传播的效果whateffect”.我国现阶段的外宣翻译工作可以定义为:我国各级对外宣传部门和对外新闻工作者所从事的,将中文媒体上有关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具有国际意义或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或成就,以外国民众以及居住在国外的华人华侨等受众群体所能接受的语言形式翻译出来,并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播发出去,旨在让世界了解中国,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形象,从而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5].

外宣翻译的“外国受众为中心”意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传播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外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译者的翻译观点和综合素质的不同,外宣翻译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词汇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缺少具体语境的直译、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不当等.其问题的根源是把外宣翻译等同于文学翻译,过分强调译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忽视目标语受众的思维习惯.就像英中了解协会主席、作家兼电影制作人菲利克斯·格林(FelixGreen)曾说过的:“从事对外宣传的每一个作者、翻译和编辑,都应该在他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6]这句话给正从事或准备从事对外报道和翻译工作的人一个启示:即对外传播的对象是外国人而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国内同胞,必须树立“外国受众意识”.


三、外宣翻译的宏观策略—“外国受众为中心”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工作,更是语言之后蕴含的文化意象和内涵的转换工作.外宣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有其强烈的目的性,所以译者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熟悉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还要了解外宣的受众和过程,才能正确地选择翻译策略,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即成功传递外宣资料的信息,并使外国人和中国人对同一现象的认识趋同.下文从翻译学和传播学两个视角探讨“外国受众为中心”策略的可行性和外宣翻译的受众是谁及其过程.

(一)翻译学角度

对翻译中可能出现的文本类型,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认为可以分为表达型、信息型或呼唤型[7].外宣的翻译文本属于呼唤型的文本,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思考、感受,并做出反应,语言强调通俗易懂.因此,在翻译这类文本时遵循的是“读者第一”的原则.外宣的核心在于宣传,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之后,更看重读者的反映,是否理解并接受信息.

(二)传播学角度

1.外国受众的内涵.外国受众简单的说就是外国人,这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可以指所有非中国国籍的人.这里包括两个群体,一个是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华人,另一个是没有任何中国背景的外国人.我们外宣工作的重点是第二类人,与国内的受众相比,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了解甚少,对大众媒体的态度和阅读习惯也不同.如中美对“隐私”的不同理解和西方社会对个人主义的信仰就要求译者在一些“计划生育政策”等问题上多加注意.再如国外媒体运作完全商业化,完全取决于读者的兴趣,译者需要准确翻译并且运用新闻写作技巧对外宣资料做一定的处理,否则外国读者不会感兴趣,更不会阅读.而且对于外国读者,外宣资料等同于报刊,用于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因此阅读的速度较快.大多数情况读者不会从头到尾地读完一篇文章,译者应当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快速地传达信息.

外国受众还可以分为直接受众和间接受众.传播理论早期的“靶子论”认为受众是一群对大众传播毫无抵抗能力和抵抗意识的人,事实上受众并不是被动挨打的靶子,传播也不是单方向的灌输信息.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对美国大选的分析发现,大众传播的受众分为两个阶层,“舆论领袖”和大众,即非常著名的“两级传播论”.拉扎斯菲尔德发现:第一,“大众媒体对选民的影响非常有限”——“有限效果论”;第二,“大部分选民获取信息并接受影响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大众传播媒介,而是一小部分其他选民,他们熟悉媒体,了解情况.”——这些人被称为“舆论领袖”[8].根据这个理论,中国的对外宣传实际上有直接受众和间接受众之分.所谓“直接受众”是通过阅读收看中国外宣资料的途径直接接受中国信息的受众;所谓“间接受众”,是经由直接受众接收到中国信息的受众.从数量上看,当然是后者大于前者;从外宣工作的重点来说,当然是前者“直接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