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比较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点赞:5712 浏览:201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比较文学课程作为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是必要的,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迫切性.但比较文学由于其本身理论多元性、学科跨越性、结构跳跃性的特点,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有对比较文学学科认识的问题,也有教学内容、方法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探讨,并针对这些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本科;比较文学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07-02

一、本科比教文学存在的问题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有一百年的历史,进入我国的时间也不短,教育部已经把它规定为大学文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但纵观其现状,就比较文学在本科院校的地位来说,相比之中国语言文学类的几大骨干学科而言,仍处于从属地位.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仍显不够,各大院校一般只把比较文学列为选修课或必选课,鲜有将它作为必修课.同时,在本科比较文学教学与学生培养上,目前各高等院校,无论是师资队伍的培养还是具体的教学实践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本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比较文学教学与学生培养近几年来虽已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纵观学术论坛和学者们的发言和讨论,学者们更多注重的是对比较文学学科意识、体制建构、本体论等的宏观探讨,以及对比较文学高级人才培养上的思考.而作为比较文学基础教育的本科教学却极少有人关注.比较文学概论课作为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是必要的,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先锋性和迫切性.“概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拓展理论素养、调整思维定式有特殊的作用.同时,它为比较文学专业教育打下一个基础,是“入门”之课,使有志于深入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在进入研究生之前,对学科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对比较文学学科定义的模糊认识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比较文学常被错误地理解为“用比较方法研究的文学”.这是大部分学生对学科名称望文生义的误解.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交待其含义,但从学生的考查论文来看,诸如某某外国作家的作品与中国某某作家作品之比较,某某外国作家作品中的某一形象与中国某某作家作品中的某某形象之比较等.这种思维套路在形式上无可挑剔,问题在于,阐明论题是怎么来的,能够比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许多学生就说不出来了或者模糊不清.再加上近年来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化、泛文化的倾向,学术界讨论的问题和有些文章过于抽象空泛,使大学本科生对一些玄理式的抽象的理论探讨无所适从,挫伤了他们学习比较文学课的兴趣和信心.

本科比较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比较文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不一

国内比较通行的几本教材,主要有陈淳、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陈淳、刘象愚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以及乐黛云撰著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明显地吸纳了国外学界不少的学术资源.这些教材大都是集思广益的产物,反映出撰著者们各自对“比较文学”教学项目的总体设定.但目前就本科比较文学而言,由于教材版本繁多,且各家对内容选择和编排体例不一,为教师的教材选取带来了一定困扰.其次,比较文学课程的主体内容繁杂,抽象理论知识较多,具体案例极少,特别是关于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类型等问题的理论知识庞杂琐碎,因此,学生难以及时接受和消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把握以及教学处理上的技巧,反映着教师对课程性质、内部结构和课程定位的理解,体现教师个人对比较文学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和学术个性.无论从教与学的哪一方来说,教学内容的恰当选取都是一个难题.再次,要完满地完成比较文学课程全部教学内容任务,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一般高校开课的教学时数仅为30多节,如陕西理工学院的开课时数为36节,要面面俱到地讲授显然不可能,大多宛如蜻蜓点水似地粗粗带过,有些内容就不一定讲授得透彻.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取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

内容确定后,教法是关键.该课程体系新颖,内容丰厚,对学生拓展理论素养、调整思维定式有特殊的作用.但其理论上的多元性、跨越性、宏观而难免空泛性的特点,与传统的“文学史”或“文艺学”类课程内部那种体系的整一性截然不同.因此,它对任课教师来讲,是一门充满变数和富于挑战性的课程,除个人的学识素养之外,教师需要对教材把握分寸、掌握处理技巧,更需要在教学的思路和方式上作相应的“转型”或调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用传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灌输,重理论轻实例,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比较文学课程本身就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喊了多年的口号,但真正把它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之中,仍显得举步维艰.许多教师从教几十年来,教学方式不变,教学内容不变,教学案例也不变,更不能与时俱进地结合当下的热点去讲解分析.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在于形式的追求,而在于内容的更新,在于一门课程的教学能不能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能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只有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所谓创新意义的培养才真正具备了可能性.

二、对策及建议

(一)重视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明确比较文学学科定位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入门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比较的意识与感觉”,初步确立打通的意识,建立“文学间性”的理念,形成一种开阔的眼光与审视.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打通和跨越为前提的学科,不仅要跨越国家和民族文学之间的边界,还要跨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在与非文学学科的横向坐标系上,进行具有颠覆意义的沟通和对话.比较文学的这种横向性、打通性和跨越性,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而且是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也不仅仅是传统的“纯文学”,而是与文学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所以,学习比较文学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视野肯定会产生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飞跃.同时也有助于本科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深入理解“比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