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课程教学魅力

点赞:19900 浏览:921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189-02

摘 要:《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要吸引学生的投入,只有充分发掘《学》教学的魅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路径主要依靠教材的合宜选择、教师综合素质的增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利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考核考试的改革创新.

关 键 词:学;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

思想型课程是以塑造人为目的,是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行塑造或改造,其着力点是人的思想.实践性课程主要是以提高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为目的,而实践性课程多是以知识型课程为基础,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试验、实践教学来强化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1].《学》有理论知识性课程学理性的特点,需要抽象思维,需要逻辑推理,要建立在一定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基础上;同时它的实践性也较强,是一门需要实践,需要联系实际来学习的课程,强调学以致用,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体现这门课的价值,这也是它自身主要魅力所在.学的学理性使之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逻辑性,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覆盖面广,常常有学生反映理论的枯燥,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关键在于发掘课程本身的魅力.《学》课程教学应该从自身课程的特点出发,从教材、教师、教具、学生、教法方面发掘其魅力吸引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一、前提条件:教材、教师、教具的准备

1.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准备好教材资料是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蓝本.近些年来,由于学理论近年来发展迅速,社会生活对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的教材在编写体例、内容安排等多方面都存在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观点也显得较为陈旧.虽然《学》教材建设正逐渐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已有的学教材不少.然而,体现本课程特色的理想教材还没有出现,广大从事学工作者还需不懈努力.在教材内容设置上,我们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学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注重理论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基础性与前沿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同时与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焦点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结合起来.内容的选择应该关注不同的学习主体的需要,以及作为通识课教材和作为专业课教材的区别.

《学》课程教学魅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本既反映专业特色的教材,又能符合时代实际,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学教材国内目前还没有,教师应自主设计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内容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而进行选择,比如是专业学生的话,应选择专业性较强的几本参考书,取舍其中的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难度可以加大,针对专业学习,应该注重其较强的理论性,怎么写作于培养学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非专业学习对象,难度应该较小,但又能简要概括学全貌,怎么写作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教学目标.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面对的学生情况,参考多种教材,综合提炼内容构成自己的体系,从而优化教材内容.在内容的设计上既要传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切合学生的实际.

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都依靠教师.大学教师应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更要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当一位学教师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多彩的社会知识,在授课中会胸有成竹,应用自如,信手拈来,淋漓尽致的发挥,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神圣的崇拜之情,如果辅之语言艺术表达,则更增添课程教学魅力,是激起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当前,从事学教学工作一般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大多数高校基本是招聘博士了.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学与诸多学科都存在联系,渗透到各个领域,博士并不意味不需要学习了,还应该加强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历史、艺术等知识,使自己的综合业务水平提高一个新档次,知识结构更完整.其次,教师尤其是新任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充实教育教学知识,掌握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并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正确运用教育教学原理,从而提高教学素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

对于青年教师要实施导师制和助教制,制定与实施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计划,指导其系统熟悉教学基本环节,对青年教师的授课进行帮助,使之尽快学到导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尽快成长为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教研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青年教师教学比武”、“青年教师优秀教案评比”等活动.此外,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都对教师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只有既重视学术研究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才能更富成效[2].所以要重视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比如每个学期要求教师参与一个课题项目研究,写一篇专业论文或者教学方面的论文,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充分利用教具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工具资源.“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教育带来极大的便利,现代的教师应该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工具资源主要是利用电脑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老师的教学理论内容全部都要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图片、数据和历史文献、历史记录、资料片、影视文学作品等元素引入教学,怎么写作于教学.课件资料应该上网,并且每年更新,以便利于学生获取学习素材.当今时代的学生更乐于从网上获取信息,乐于接受图片、资料、影视等教育,要使他们有兴趣的学习,必然要求教师会使用这些教学工具资源,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每个教师都要配备电脑,能够熟练操作运用电脑.制作电子课件,这个是基本的要求;多媒体教学设计,则是进一步要求,关于如何做课件、建资料库等,如何利用图形、动画、声音等符号来表达知识、思想和情感进行编码,如何切割视频片段供教学需要、在PPT中插入视频等等都不是简单的技术要求,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怎么写作.学与生活联系紧密,那么教师常常需要在课堂上借助网络工具,带领学生阅览国内外时事新闻、讨论热点和焦点、观看节目或者电影等.比如“道德观察”就是个比较好的节目,通过讲解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启迪学生的道德思考,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意义.实践证明,这个视频节目作为学课程的辅助工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都很关注现实生活,真实的情节通常引起学生的共鸣,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感,打动他们.以这种方式如同他们亲身经历一样,能让他们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一个学期安排几场有关道德题材的网络电影,也能巩固深化道德认识.可见,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是学课程最好的教具,这就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魅力所在.

二、关键所在:教学新模式与方法的运用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的结合.

从学课程特点出发,一是它的学理性,二是它的实践性,那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学是关于人生幸福的学问,教学生做人的学科,当代大学生崇尚理性、追求幸福人生,这是他们的理想追求.大学教育,首先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从这个层面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要用真实的思想感染学生,用真诚的做人品质影响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说教推理中摆脱出来,以理论本身的魅力引发他们思想上的深切共鸣.教师要充满,在感染点上下功夫,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使师生的情感在同一轨道上产生共鸣[3].研究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学理性特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研究、解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学课程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模式,即学习和研究中探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互动过程.其重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创新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发现理论的真实,领略理论的合理性、理论思考的价值性和学理的无限魅力,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学的实践性很强,要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除了理论讲授外要结合在课堂内外的实践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学生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都是可取的实践性模式.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以及公共生活领域中都存在道德问题,有必要安排《道德观察》等视频节目后思考、分析、辩论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联系,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二是时间短、效率高,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三是节约教育源,不必花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组织起来也非常容易,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便于推广.[4]在课堂外的模式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活动,以体验式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怎么写作社会为主的实践活动,比如看一本好书、读书报告交流、写一篇体会、做一件好事、社会调查等活动等等.以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课外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热情和兴趣,加强对学生教育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在生活中“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通过学习达到“启迪心智、净化心灵、升华思想、转化行为”的目的,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崇高理想,做一个有崇高人生理想和道德品格的人.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单纯的填鸭式的讲授法,引进多种教学法,比如各种启发式教法、师生互动的研讨法、主题辩论法等等,尤其值得提倡的是案例教学法和主题辩论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从理论的高度把握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的基础上,精心筛选提炼一些典型的人物与事件,将其浓缩成一个个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剖析这些案例,案例分析过程中,融会贯通有关的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取材现实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最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亲自调查的材料,要真实可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或激励他们针对社会存在的热点问题采用故事讨论、道德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并就其核心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再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要求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之中,真正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感同身受.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于案例的实际操作中去,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为了准备发言,必须一头扎进图书馆阅读案例之外的大量书籍,查找资料等.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投入,让学生在学习中畅所欲言,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中.

主题辩论法,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比较受学生欢迎.教师要设计好一个主题,让持正反两方面观点的不同学生分成两派展开辩论.围绕着自己的观点,学生为了说服对方,都必须努力做充分准备,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为了战胜对手,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以及指出对方观点的错误,这需要学生综合所学知识、收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例子,采取一定的辩论方法技巧等.笔者曾举办一次关于“道德也是生产力”的争辩,气氛非常热烈,效果很好.这样的辩论在学教学期间举办一到两次是必要的,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理解能力,激发学习的动力有着理想的效果.当然,在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根据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比如案例教学和讲授法、互动法、研讨型、辩论摸式、实践体验法等交织在一起,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释放自己,畅所欲言,提高能力,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性、引导性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把握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保障机制:考试考核的改革创新

考试是检验理论课内容对大学生内化程度的过程,有效的考试方式既能达到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考察,又能达到对其思想品德的考察.既能达到对学生智力因素的考察,又能达到对其“态度”、“情感”、“信念”、“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考察.因此在学生成绩的评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学注重实践,就应该把对成绩的评定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讨论课、布置小论文、课堂提问等方式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5].以往《学》课程考核成绩评定方法是,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等构成.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查或考试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由考勤、书面作业(作业包括课后练习、课外小论文)构成.重点考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以及通过学习提升个人素质的状况.根据《学》的特点和学生心理,要加大平时的实践得分比例,突破陈规.在考试考核方面改革将有利促进学生认识的根本性改变,以往学生的经验总是认为考前认真突击,死记硬背下估计能通过考试,这种成绩评定标准导致有许多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如果将总评成绩的评定重心前移部分,采取四六开,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查或考试占总成绩的60%,这样就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到平时中来,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平时成绩不能单纯从考勤和书面作业来构成,还应包括课堂交流、讨论发言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如此适当的压力而使学生有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参与到教学中,深入《学》课程的学习研究.平时成绩的构成教师应该灵活把握,对于那部分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学的基本观点,分析、研究社会道德现象,进行合理的道德判断,而且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在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冲突的时候懂得作出合乎社会道德要求的决定,并在实践中“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做出对社会、对他人有利的好事,成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品格人的学生要给予高分.

综上所述,须从教材、教师、教具、教法、考试几个主要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投入,虽还有些方面或者更细节的地方没有直接涉及,但是如果能从这几个方面下工夫必然间接涉及到其他细节方面.因此,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和教学对象选择适宜的教材是前提基础,教师的素质和教具资源是必要条件,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关键所在,考试考核的创新是保障机制,做好了这些势必将会展示学课程的教学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